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综合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相关辅助检查手段及其临床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湖南省儿童医院网上办公系统-应用系统-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1994-01/2005-01有关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辅助检查的文献,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以“脑性瘫痪”为检索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为检索词进行第二次检索。资料选择: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与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的辅助检查文献。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第一次检索共有865篇文献。第二次检索文献内容分别如下: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41篇、磁共振13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篇、脑电图15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2篇、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1篇、头颅超声3篇、眼视光学2篇、TORCH2篇及染色体1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脑性瘫痪患儿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学改变,也可了解相关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为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结论:将上述检查手段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水平,对于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及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颜华  张惠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48-150
目的:综合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相关辅助检查手段及其临床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湖南省儿童医院网上办公系统-应用系统-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1994—01/2005—01有关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辅助检查的文献,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以“脑性瘫痪”为检索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为检索词进行第二次检索。资料选择: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与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的辅助检查文献。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第一次检索共有865篇文献。第二次检索文献内容分别如下: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41篇、磁共振13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篇、脑电图15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2篇、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1篇、头颅超声3篇、眼视光学2篇、TORCH2篇及染色体1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脑性瘫痪患儿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学改变,也可了解相关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为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结论:将上述检查手段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水平,对于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及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MR)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方法对30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组)和30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定,取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发育迟滞组儿童事件相关电位视觉P300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可客观地反映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认知功能的变化,具有协助诊断的意义,可作为评价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认知功能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363例脑瘫患儿Gesell发育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智力发育与临床类型及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363例脑瘫患儿进行Gesell发育量表测查,分析智力发育迟缓与临床类型及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窒息和病理性黄疸与脑瘫患儿智力发育迟缓关系密切,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伴随智力发育迟缓的发生率高于痉挛型脑瘫(P<0.01)。结论窒息、病理性黄疸是引起脑瘫患儿合并智力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脑瘫临床类型亦与是否发生智力发育迟缓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在骨的形成过稃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是调节体内Ca代谢的重要激素.测定脑性瘫痪患儿血钙、磷、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以了解其骨代谢生化特点及其相关的调控因素.方法:①对象及分组:选择2005-07/2007-07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脑瘫患儿120例为脑瘫组:男82例,女38例;年龄3个月~3岁.按2005年昆明全国脑瘫会议分型标准分为痉挛型印例,不随意运动型印例:按脑瘫程度分为中轻度36例,中度42例,重度4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的100名儿童为对照组:男57名,女43名,年龄3个月~3岁.②检测指标及评估: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两组血清钙、磷水平;用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金标法测定骨碱性磷酸酶;用放射免疫吸附法测定骨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并进行两组间、不同程度与类型脑瘫患儿间比较.结果:①脑瘫组忠儿血钙、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脑瘫组中痉挛型组血骨钙素与不随意运动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血甲状旁腺激素值高于后者,骨碱性磷酸酶值、降钙素值则低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③重度脑瘫患儿的甲状旁腺激素高于对照组、降钙素低于对照组(均P<0.01);重度脑瘫患儿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值高于轻度和中度(均P<0.05),降钙素低丁轻度和中度(均P<0.05).结论:脑瘫患儿血清钙、磷可以通过机体自身血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调控保持正常,而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升高则提示脑瘫患儿骨矿化不足,骨形成旺盛,骨重建活跃.  相似文献   
6.
目的:儿童运动障碍领域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缺少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药物,最近的一些研究介绍了治疗方法及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进入湘雅医学院图书馆(http:www.xysm.net)检索2000-01/2004-12期间与儿童运动障碍治疗相关的文献,检索词为“movement disorders;pediatric;treatment”,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按儿童运动障碍治疗进展对相关文献进行提炼,纳入与儿童运动障碍治疗相关文献,不排除未随机试验以及盲法对照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与儿童运动障碍治疗相关文献196篇,进步查看全文,筛除明显重复或太陈旧及综述类文献,纳入15篇文献进行综述资料综合:传统治疗儿童运动障碍的方法主要有神经活性药物、抗微生物药、生物制品、除去疗法及神经保护剂等.新疗法有抑制细胞凋亡、载体疗法、对流转运、异生物素生物转化等.神经外科治疗新方法包括立体定向脑毁损术、深部脑刺激和神经切断术.基因疗法和染色体工程及干细胞移植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同时治疗中存在一些困惑,例如新的或更广泛的运动障碍的表现、无诊断的治疗和难治性运动障碍的选择等.结论:近几年儿童运动障碍治疗有所进展,治疗的主干是口服药物,但在分子生物学和干细胞移植方面的进展为既往不能治疗的患儿提供了期望.  相似文献   
7.
运动疗法改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目前中国儿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少,同时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为了能提高这些息儿的疗效,探讨不同年龄组及家长参与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的影响。方法 痉挛性双瘫患儿89例。根据年龄分为《3岁组和&;gt;3岁组;并根据家长参与情况分为参与组和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全部患儿均采用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后肌张力缓解的情况。结果 ≤3岁组总有效率95%,&;gt;3岁组总有效率72%,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30.26,P&;lt;0.01)。家长参与组总有效率为89%,家长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总有效率为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85.44,P&;lt;0.01)。结论 不同年龄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家长有规律的参与康复训练有助于肌张力的缓解,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与Gessell发育量表中精细运动在脑瘫非偏瘫患儿中的相关性.方法?76例脑瘫非偏瘫患儿由同两名评估者在一周之内,进行Carroll双上肢功能与Gessell发育量表测试.用SPSS17.0统计软件将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分与Gessell发育量中精细运动年龄(DA)和发育商(DQ)分别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关性.结果?将76例脑瘫非偏瘫患者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分与Gessell发育量中精细运动DA和DQ分别进行相关性比较,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分与Gessell发育量中精细运动DA r=0.752,p<0.001,与DQ r=0.456,p<0.001.结论?根据本组研究表明,脑瘫非偏瘫患者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分与Gessell发育量表中精细运动年龄高度相关;与Gessell发育量表中精细运动发育商相关性差.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约占60%-70%。痉挛不仅阻碍儿童正常运动的发育,还可以造成挛缩  相似文献   
10.
声频共振治疗脑损伤综合征合并神经性耳聋7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声频共振治疗脑损伤综合征合并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入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5)和治疗组(n=35),两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尚给予声频共振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纯音听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8%,对照组为6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声频共振配合综合康复治疗是脑损伤综合症合并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