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虹膜角膜内皮(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类型、生活视力、临床特征及继发性青光眼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中的Wald χ2检验等方法对3种临床类型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4例(127只眼)ICE综合征患者, 其中女性64例, 男性50例;就诊年龄为(49±13)岁。Chandler综合征(CS)53例(46.5%), 进行性虹膜萎缩(PIA)36例(31.6%), Cogan-Reese综合征(CRS)24例(21.0%), 无法明确临床类型1例(0.9%)。101例(88.6%)患者为单眼发病。在CS、PIA及CRS中分别有81.7%(49/60)、56.1%(23/41)及41.7%(10/24)患眼的生活视力低于0.3;角膜水肿在CS中最多见(52.5%, 32/61), 其次是PIA(29.3%, 12/41)以及CRS(20.8%, 5/24);瞳孔异位在CS、PIA、CRS中分别占78.7%(48/61)、95.1%(3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六病房行择期手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占同期择期手术患者的0.6%(22/3667)。根据切口愈合不良的累及范围和有无皮肤缺损进行分组,分别为切口愈合不良但无皮肤缺损组(A1组)、切口愈合不良伴脑脊液漏但无皮肤缺损组(A2组)、切口愈合不良且存在皮肤缺损组(B组)、复杂切口愈合不良伴骨髓炎组(C组)、复杂切口愈合不良伴骨髓炎以及硬膜外积脓或脑脓肿组(D组)。A1和A2组给予探查切口并一期缝合;B组给予切口换药并二期缝合;C组和D组给予清创、去骨瓣后缝合切口。定期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结果22例患者中,A1组7例,A2组7例,B组4例,C组1例,D组3例。22例患者中,D组1例复发颅咽管瘤患者因继发皮下积脓、脑脓肿死亡,余21例患者均完成3~60个月的临床随访。A2组1例经枕下远外侧开颅术后患者脑脊液漏持续2个月,因脑积水在外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至末次随访,21例患者的切口全部愈合,中位愈合时间为14 d(7~42 d)。结论对开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根据切口的累及范围和有无皮肤缺损进行个体化治疗,总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六病房行择期手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占同期择期手术患者的0.6%(22/3667)。根据切口愈合不良的累及范围和有无皮肤缺损进行分组,分别为切口愈合不良但无皮肤缺损组(A1组)、切口愈合不良伴脑脊液漏但无皮肤缺损组(A2组)、切口愈合不良且存在皮肤缺损组(B组)、复杂切口愈合不良伴骨髓炎组(C组)、复杂切口愈合不良伴骨髓炎以及硬膜外积脓或脑脓肿组(D组)。A1和A2组给予探查切口并一期缝合;B组给予切口换药并二期缝合;C组和D组给予清创、去骨瓣后缝合切口。定期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结果22例患者中,A1组7例,A2组7例,B组4例,C组1例,D组3例。22例患者中,D组1例复发颅咽管瘤患者因继发皮下积脓、脑脓肿死亡,余21例患者均完成3~60个月的临床随访。A2组1例经枕下远外侧开颅术后患者脑脊液漏持续2个月,因脑积水在外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至末次随访,21例患者的切口全部愈合,中位愈合时间为14 d(7~42 d)。结论对开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根据切口的累及范围和有无皮肤缺损进行个体化治疗,总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DR)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在2018年7月至10月间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乐清市象阳社区2型糖尿病(DM)人群,由专业调查人员严格按照具体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包括面对面访谈、常规实验室检查和眼科检查。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R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406例2型D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77例(占43.6%)患者被诊断为DR(轻度DR为107例,中度DR为57例,重度DR为13例)。与无DR的患者相比,DM病程为5~9年的受检者DR的概率显著增加8%[OR=1.08,95%CI=0.69~1.67,P=0.008]。同时,HbA1c≥6.5%的患者与HbA1c<6.5%的患者相比,发生DR的概率增加了16%(OR=1.16,95%CI=0.65~2.06,P=0.002)。结论:2型DM患者应进行DR筛查,尤其是DM病程在5年以上且HbA1c异常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国产眼科光纤导管在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中初步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温州眼视光医院接受国产眼科光纤导管进行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方法 使用国产眼科光纤导管进行黏小管成形术,于角巩膜缘床开窗进入前房,使房水可以直接经巩膜瓣下进入Schlemm管断端开口,术中不使用抗代谢药物,术末紧密缝合巩膜瓣。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下眼压≤21 mmHg为条件成功,不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为完全成功。主要指标 Schlemm管穿通率、眼压、降眼压药物数量、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果 23眼(76.7%)完成了360°Schlemm管穿通。术前平均眼压(34.3±13.9)mmHg,术后1天、1周、1、3和6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5.0±9.7)mmHg、(17.3±8.8)mmHg、(15.6±3.7)mmHg、(13.9±6.1)mmHg和(13.4±3.3)mmHg(P<0.001);术前平均用药为(3.4±1.2)种,术后1天、1周、1、3和6个月的平均用药分别为(0.2±0.9)种、(0.5±0.9)种、(0.2±0.5)种、(0.1±0.2)种和(0.2±0.5)种(P<0.05)。术后6个月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5.0%(19/20)和85.0%(17/20)。 4眼(18.2%)出现前房积血,其中1眼(4.5%)伴有一过性低眼压和I级浅前房。术后6个月95%(19/20)在裂隙灯下未见明显滤过泡。9眼(40.9%)出现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结论 随访6个月的结果表明,国产眼科光纤导管在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中的Schlemm管穿通率约为四分之三。手术成功者6个月随访期间眼压明显下降,且滤过泡发生率低。但其远期疗效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5年6~12月于温州眼视光医院行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的连续青光眼病例15例(16眼).方法 回顾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后眼压及降眼压药物数量等信息.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眼压≤21 mmHg;其中未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者为完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各类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眼压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黏小管成形术和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入选其中随访时间≥6个月, 且末次随访在未用药情况下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分析患者的眼压分布特征。各类型青光眼的眼压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04例(236眼),术前眼压为 (33.4±12.1)mmHg,用药(2.7±1.2)种。术后末次随访时(6个月及以上)眼压为(13.9±3.3)mmHg。 其中眼压分布在5~10 mmHg有37眼(15.7%),分布在>10~12 mmHg有43眼(18.2%),分布在 >12~15 mmHg有78眼(33.1%),分布在>15~18 mmHg有56眼(23.7%),分布在>18~21 mmHg有 22眼(9.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继发性青光眼(76眼)和先天性青光眼(45眼)的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13.9±3.2)(14.5±3.0)(14.0±3.3)(13.2±3.7)mmHg, 各类型青光眼总体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1,P=0.289)。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中、 晚期青光眼的目标眼压达标率分别为82.4%、81.8%、36.8%。结论: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平均眼压为14 mmHg,80%的早、中期以及1/3的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可以达到目标眼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1(LPCAT1)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GBM)增殖、侵袭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基于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分析LPCAT1在不同级别[世界卫生组织(WHO)Ⅱ、Ⅲ级和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LPCAT1在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行手术治疗的低级别胶质瘤(LGG)(WHO Ⅱ级, 4例)和GBM(4例)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采用LPCAT1 siRNA转染GBM细胞株LN18, 将转染的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LPCAT1 si1组和LPCAT1 si2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B检测LPCAT1 siRNA的敲减效率。分别通过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明确LPCAT1敲减对各组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qPCR和WB检测LPCAT1敲减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磷酸化Tyr1068的影响。结果 CGGA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 GBM中LPCAT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WHO Ⅱ、Ⅲ级胶质瘤(均P<...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