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眼科学   2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治疗的时机选择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综合治疗时机选择及疗效.方法 ARN患者15例(18只眼),病程1周至6月,初诊视力:光感、手动和数指各2只眼,0.02~0.1者4只眼,0.12~0.4者6只眼,0.5、0.6各1只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均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并根据病情不同采用玻璃体腔注药、激光光凝及玻璃体切割术等治疗方法 ,随访3~26月,平均(14.3±6.5)月.结果 14只眼在单纯全身抗病毒治疗后5只眼视力提高,8只眼经玻璃体腔注药后视力提高4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术9只眼,术后均视网膜在位,7只眼视力提高,2只眼无提高.结论 ARN患者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早期全身抗病毒治疗是基础,玻璃体腔注药联合预防性眼内激光光凝及适时的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ARN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丙烯酸材料的人工晶状体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玻璃体切割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下简称"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患者54例55眼,C-flex组26例26眼,SA60AT组28例29眼,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视力、IOL囊袋稳定性及后发性白内障等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9~15平均(11.8±2.0)mo。最佳矫正视力:C-flex组提高20眼(77%),SA60AT组提高24眼(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97,P>0.05);人工晶状体偏心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1,P>0.05);预防前囊膜混浊(ACO)C-flex组优于SA60AT组(Z=-2.03,P<0.05);预防后囊膜混浊(PCO)SA60AT组优于C-flex组(Z=-2.08,P<0.05);手术主要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人工晶状体应用于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预防ACO,C-flex略优于SA60AT,而预防PCO,SA60AT略优于C-flex,但其作用仍待于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虹膜角膜内皮(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类型、生活视力、临床特征及继发性青光眼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中的Wald χ2检验等方法对3种临床类型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4例(127只眼)ICE综合征患者, 其中女性64例, 男性50例;就诊年龄为(49±13)岁。Chandler综合征(CS)53例(46.5%), 进行性虹膜萎缩(PIA)36例(31.6%), Cogan-Reese综合征(CRS)24例(21.0%), 无法明确临床类型1例(0.9%)。101例(88.6%)患者为单眼发病。在CS、PIA及CRS中分别有81.7%(49/60)、56.1%(23/41)及41.7%(10/24)患眼的生活视力低于0.3;角膜水肿在CS中最多见(52.5%, 32/61), 其次是PIA(29.3%, 12/41)以及CRS(20.8%, 5/24);瞳孔异位在CS、PIA、CRS中分别占78.7%(48/61)、95.1%(39/...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环氧化酶抑制剂吲哚美辛(IN)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增生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OCM-1细胞,采用25、50、100、200、400 μmol/L IN对OCM-1细胞进行干预,应用四氮唑化合物(MTT)法检测不同浓度IN对OCM-1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侵袭实验检测IN对OCM-1细胞侵袭力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N对OCM-1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 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免疫荧光化学检测OCM-1细胞内VEGF、survivin蛋白的定位及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N对OCM 1细胞内VEGF、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IN对OCM 1细胞的增生及侵袭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呈浓度-时间依赖性(MTT: 24 h:F=19.642,P<0.01;48 h:F=136.597,P<0.01;72 h:F=582.543,P<0.01;侵袭实验:F=54.225,P<0.01)。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结果显示:VEGF、survivin 2种因子在OCM-1细胞内均呈阳性表达且多数表达于细胞胞浆内;RT-PCR检测结果显示:100、200、400 μmol/L IN可抑制OCM-1细胞内survivin mRNA的表达(F=16.679,P<0.01),但对细胞内VEGF mRNA的表达无抑制作用。ELISA法测出未用药组、100、400 μmol/L IN作用OCM-1细胞24 h后,细胞内survivin的浓度分别为(787.33±47.37)、(257.00±26.21)、(123.33±8.02) pg/ml;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了IN可抑制OCM-1细胞内survivin蛋白的表达,但对VEGF的表达无抑制作用。结论 IN能够抑制OCM-1细胞的增生及侵袭,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OCM-1细胞内survivin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工泪液对大鼠视网膜电图(ERG)的影响.方法 动物实验研究.SD大鼠充分暗适应后,记录单眼ERG.ERG记录采用自制银丝电极和不锈钢针状电极,其中银丝电极为记录电极,置于角巩膜缘,各组ERG记录眼人工泪液用量不同:第1组为未滴人工泪液组;第2组为适量组,滴少量人工泪液,使电极与角巩膜缘接触良好;第3组为过量组,滴入大量人工泪液,使之充满整个结膜囊.ERG a、b波幅值和峰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两两间差异采用LSDt法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人工泪液的两组动物ERG基线平滑,干扰波不明显;然而人工泪液使用过量组a、b波振幅均明显降低,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12,P<0.01;t=3.018,P<0.05).结论 视觉电生理实验室经屏蔽和有效接地后,动物ERG记录中使用人工泪液可以进一步降低干扰,但人工泪液使用过量会影响ERG振幅大小.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眼部的表现,是<75岁成年人的首要致盲眼病。定期随访检查糖尿病患者的眼底及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都有助于降低因视网膜病变而致失明的发生率,但其机制仍不明确。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蛋白质水平上研究DR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强有力手段,该技术可以一次性研究大量蛋白质。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DR并不是由单一蛋白质启动的疾病,而是多种蛋白质共同参与的病理过程。目前,绝大多数鉴定出的差异性蛋白质其功能都不太明确,而且各蛋白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调节关系。我们就其在DR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眼科围手术期预防细菌感染,大大降低了手术后感染的发生,但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常常出现一些应用不合理以及滥用现象,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浪费国家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可导致菌群失调和脏器功能损害,使细菌耐药性增加,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和引起医患纠纷.目前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用药时机、药物选择不合理,用药时间持续过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亟待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背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大发作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功能损害,了解PAACG发作眼视盘及黄斑区视网膜的结构改变对于判断患眼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傅里叶域OCT(FD-OCT)是测量视网膜结构的有用工具。目的采用FD—OCT对PAACG大发作后视盘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黄斑区厚度以及黄斑区体积的变化进行测量,并与正常眼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在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确诊为PAACG且有一侧眼大发作的患者25例,并纳入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25人25眼为正常对照眼,于PAACG患眼大发作后2周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检查者采用FD—OCT测量患者发作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RNFLT、黄斑区厚度及黄斑区体积。结果PAACG发作后2周内发作眼组视盘区平均RNFLT值为(125.72±28.57)μm,明显高于对侧眼组的(108.36±9.31)μm和正常对照眼组的(106.10±10.9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发作眼组视盘上方、下方、鼻侧象限RNFLT值均明显高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盘颞侧象限和颞下象限RNFL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1、0.766)。发作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眼组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283.72±18.33)、(280.28±16.85)和(289.14±10.60)“m,3个组间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H镕=2.048,P=0.136),其中对侧眼组视网膜厚度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眼组(P〈0.05),发作眼组与正常对照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发作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眼组黄斑区总体积分别为(5.589±O.355)、(5.532±0.325)和(5.720±0.241)mm。,黄斑区各象限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7,P=0.363)。各组外环各象限厚度值均明显小于内环厚度值,内环及外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值均呈鼻侧〉上方〉下方〉颞侧的趋势。PAACG患者发作眼和对侧眼在视盘内环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和外环颞侧、中央区黄斑区厚度值及其体积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ACG发作眼发作2周内视盘区RNFL水肿比黄斑区更明显,发作眼和对侧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均比正常对照眼变薄,其黄斑区体积均小于正常对照眼。  相似文献   
9.
背景:小鼠是常用作研究人类视网膜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动物模型,视觉电生理检查已经成为检测小鼠视网膜功能的常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小鼠角膜接触镜电极,并检测其在视网膜电图检查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重复性。 方法:首先测量不同年龄的C57BL6/J小鼠(共24只)的角膜曲率半径和角膜直径;根据所测量得到的小鼠角膜生物参数制备针对不同年龄段小鼠角膜接触镜;由数控系统车床加工获取角膜接触镜;将电极与角膜接触镜相黏附;另选取12只6周龄C57BL6/J小鼠平均分配到2组分别使用传统环状电极和角膜接触镜电极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测,分别记录暗适应和明适应视网膜电图的b波振幅,间隔1周测量1次,共3次;2周裂隙灯显微镜小鼠角膜形态。 结果与结论:小鼠角膜直径在不同年龄的小鼠中具有较大差异,在2.23-3.41 mm;设计小鼠角膜接触镜的曲率为2.00 mm,直径为3.5 mm;小鼠角膜接触镜电极在测量暗适应和明适应b波振幅平均值为传统环状电极的82.7%和80.3%,而反复多次检测时,角膜接触电极稳定性高于传统环状电极;使用角膜接触镜电极检测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翳明显少于环形电极。表明小鼠角膜接触镜电极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视觉电生理的检测,虽其测量b波振幅较传统环状电极低,但其在多次测量的稳定性较高,并且在电生理检测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小鼠角膜损伤。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临床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眼科遗传性致盲疾病.我国拥有丰富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人群资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相关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我国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水平明显提高,部分成果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新基因的发现及功能研究,有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正在从"不治之症"逐渐过渡到"可治之症"等.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不论是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水平相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我们应当抓住目前基因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机遇,集中全国眼科优势力量,创造和提供条件让更多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尽早得到基因诊断,为早日在我国尝试进行多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