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然而其作用规律、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江教授团队,长期以来围绕针刺手法作用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开展合作研究,构建了常见针刺手法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解析了针刺手法操作过程,实现了针刺手法的科学表征;揭示了基于神经电信息的针刺手法部分作用规律;刻画了针刺手法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明确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神经电信息编码存在差异,是针刺手法效应差异的机制之一。研究成果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奠定了提供了实验依据,对针刺手法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T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AgNORs)活性的动态观察,了解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44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于手术前1天及术后1、3、5、7、10天分别采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利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检测AgNOrt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r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AgNORs活性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D3^+、CD4^+、CD8^+、CD4^+/CD8^+均是术后第1天数值最低,术后第3天开始患者免疫功能呈缓慢上升,至术后第10天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AgNORs术后第1天其值最低,其后缓慢恢复,至术后第5天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手术创伤引起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暂时性细胞免疫抑制,术后免疫功能明显低于术前水平,但从第3天开始可观察到细胞免疫功能逐渐恢复,术后第10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1 病案介绍患者,女,16岁,主因"躯干、四肢皮疹反复发作近1个月,加重1天"于2015年10月27日以"血管炎、玫瑰糠疹"收入院。患者2015年9 月因感冒、睡眠不佳服用VC银翘片、阿莫西林、氨咖黄敏片、刺五加片、养血安神片等药物,双下肢出现瘀点、瘀斑,同时躯干出现大量红斑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壳聚糖衍生物胶束(Osthole-loaded N-octyl-O-sulfonyl chitosan micelles,NSC-OST)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结构和骨吸收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抗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x)、尼尔雌醇组(Nil)、蛇床子素(OST)、蛇床子素/壳聚糖衍生物胶束组(NSC-OST),除了假手术组以外均通过摘除双侧卵巢形成骨质疏松模型,连续给药12周后,通过HE染色和Micro-CT检测分别从二维、三维形态学角度观察药物对骨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药物对体内破骨细胞生成和分化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手段检测药物对破骨特异分子NFATc1、c-fos、CTSK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药物组均能明显改善造模引起的组织骨质疏松样改变,其中Nil组改善骨微结构的效果最明显,其次为NSC-OST组,最后是OST组;通过Micro-CT分析发现NSC-OST可显著提高大鼠股骨的BMD和BV/TV(P0.05),并明显改善Tb.N、Tb.Sp、Tb.Th三项指标(P0.05),效果要优于OST组,但略逊于Nil组; TRAP染色提示NSC-OST可以明显抑制N.Oc/BS和Oc.S/BS两项破骨生成参数(P0.05),效果要优于OST组,但略逊于Nil组;免疫组化实验提示:NSC-OST可以抑制大鼠骨组织中的破骨特异分子NFATc1、c-fos、CTSK的表达,前两项指标NSC-OST与Nil抑制作用相当,抑制CTSK时NSC-OST的作用要弱于Nil,均强于OST。结论 NSC-OST可以显著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微结构,其抗骨质疏松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和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1病案介绍患者,男,59岁,2013年1月31日初诊。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胸背部皮疹,伴疼痛,皮疹渐增多,1天前头皮、额头、腰腹部出现新发皮疹,伴发热(T 37.9℃)。既往体健,否认各种病史,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皮科情况:右侧胸背带状分布大面积红斑,其上密集较多粟粒、绿豆大小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右侧额头、腰腹部散在分布少量绿豆大水疱。舌红,苔黄,脉弦。  相似文献   
8.
术前单疗程化疗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前单疗程化疗加外科手术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和毒性反应.同时评价其有效性以及对病期、切除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对166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术前化疗组)和对照组各83例;前者进行术前化疗1个疗程,其中鳞癌44例以CAP方案,腺癌39例以FAD方案治疗,化疗结束10—14d后接受手术;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两组均在术后行4—6次化疗。结果 试验组化疗的有效率为56.7%(47/83),病期下调率36.1%(30/83)。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2.8%(77/83)、80.7%(67/83)和85.5%(71/83)、66.3%(55/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术后1、2年生存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3.9%(78/83)、77.1%(64/83)、79.9%(58/83)和84.3%(70/83)、62.7%(52/83)。两组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术前单疗程化疗安全、有效,能降低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尤其是根治性切除率及术后生存率,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癌肿瘤干细胞分选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经盐酸阿霉素(ADM)诱导的人肺腺癌SPC-A-1(SPC-A-1/ADM)细胞系中的ABCG2 +和ABCG2 -细胞,流式细胞术和裸鼠体内移植针对ABCG2 +和ABCG2 -细胞体内的成瘤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SPC-A-1细胞中的荧光强度平均为(1.001±0.014)×10 2,明显低于SPC-A-1/ADM细胞的(10.257±0.023)×10 2(t=17.320,P=0.001)。SPC-A-1细胞ABCG2/BCRP-FITC处理组与SPC-A-1细胞对照组(t=5.269,P=0.021)和SPC-A-1细胞同型对照组(t=6.869,P=0.01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C-A-1/ADM细胞对照组与SPC-A-1/ADM细胞同型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2,P=0.015)。SPC-A-1/ADM 细胞 ABCG2/BCRP-FITC 处理组阳性率为9.8%,是SPC-A-1细胞组的39.84倍。SPC-A-1/ADM 细胞 ABCG2/BCRP-FITC 处理组与SPC-A-1/ADM细胞组(t=9.120,P=0.005)和SPC-A-1/ADM细胞同型组(t=8.257,P=0.00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群细胞阳性率是 A 群细胞的 684 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5,P=0.001),且 B 群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强。接种SPC-A-1 细胞、A群细胞和B 群细胞的裸鼠平均成瘤体积分别为(6.96±1.82)、(6.70±2.55)和(9.17±2.41)mm 3,以接种B群细胞组最高,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2,P=0.086)。接种B群细胞组的成瘤率为75.00%,明显高于SPC-A-1 细胞组和A 群细胞组(F =19.780,P=0.002)。结论 ABCG2抗体与免疫磁珠分选法结合可以从人肺腺癌 SPC-A-1/ADM 细胞系内分离ABCG2 +细胞,其在裸鼠体内成瘤情况良好,可用于肺癌肿瘤干细胞的分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该病的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和周围组织的健康。本文依据矛盾分析法,在病因上,对TMD形成的内、外因进行辩证分析,在防治策略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将矛盾论应用于TMD,有助于对该病本质的深刻认识,化繁为简,使防治策略更加整体、全面、系统,对进一步提高临床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