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并过滤,评价3种血小板过滤器的过滤效果;评估分析混合12U浓缩血小板及取消过滤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计数情况。方法以血小板回收率为70%以上设定离心条件,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混合过滤,计算过滤后的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比较分析。另外,对混合12U浓缩血小板且不过滤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及白细胞混入量进行计数并得出均值及标准差。结果3种过滤器的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9例改由12U浓缩血小板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计数结果与GBl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要求的血小板含量符合率为95.4%,红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为71.8%,总体符合率为67.2%。结论可不必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白细胞滤除。每例混合浓缩血小板宜采用12U浓缩血小板制备以达到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冰冻血小板在急性大失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的 研究冰冻血小板在急性大失血患者抢救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大失血 (失血量≥ 15 0 0ml) ,经抢救后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 ,以①输注后伤口渗血改善情况 ;②输注前、后 1h血小板数 ;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判断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①止血有效率 98 0 % ;②输注后 1h比输注前血板升高 (95 6± 3 3 5 )× 10 9/L ,输注有效率为 91 9% (CCI >10 ) ;③发热反应 2例。结论 输注冰冻血小板具有明显的止血和提升血小板数的效果 ,是急性大失血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对新鲜冰冻血浆(FFP)中Fg、FⅡ∶C、FⅤ∶C、FⅧ∶C、FⅩ∶C、FⅫ∶C及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为制定病毒灭活血浆标准及其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随机抽取88份FFP分成灭活组(n=40)及过滤组(n=48),分别对2组样本处理前后的FⅡ∶C、FⅤ∶C、FⅧ∶C、FⅩ∶C、FⅫ∶C、Fg及总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灭活组FⅤ∶C、FⅧ∶C处理后含量显著低于灭活前(分别为t=3.40,P<0.01;t=2.57,P<0.01),但Fg、FⅡ∶C、FⅩ∶C、FⅫ∶C及总蛋白灭活前后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过滤组处理前后FⅤ∶C、FⅧ∶C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B-P对FFP中不稳定的凝血因子FⅤ∶C和FⅧ∶C含量有明显影响,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其他凝血因子及总蛋白的含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全血和悬浮红细胞进行白细胞过滤液效果比较,找出两者过滤效果的差异。方法测定全血与悬浮红细胞过滤后白细胞清除率和红细胞回收率参数指标。结果全血与悬浮红细胞过滤后白细胞清除率和回收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血与悬浮红细胞过滤效果无差异,但对红细胞保存功能是否有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职业性粉尘接触的危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通过专家咨询和查阅文献资料初步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两轮专家问卷调查,确立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权重法和数理统计法确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检验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结果两轮Dlephi法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87.5%,专家权威程度为0.822,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596(χ2=132.79,P0.001)。构建的职业性粉尘接触的危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经检验,该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率为68.0%。结论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客观、合理,有较强的实用性,能较好地反映职业性粉尘接触的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东莞市中心血站冰冻血小板制备及复融的情况,评价改良的冰冻血小板制备方法对复融后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影响.方法 统计2010-2011年两年我站使用75%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作为冷冻保护剂制备冰冻血小板后的复融情况,并以此作为实验组,统计2008-2009年两年我站使用二甲基亚砜原液制备冰冻血小板后的复融情况,并以此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血小板袋内加入75%二甲基亚砜溶液后,置-50℃速冻机速冻1h,再转移到- 80℃低温冰箱保存,即改良法;对照组血小板袋内加入二甲基亚砜原液后直接在-80℃低温冰箱保存,即经典法.复融后,肉眼观察发现血小板出现不可逆聚集,判为不合格.结果 实验组冰冻血小板复融后的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率为0.37%(5/1352),而对照组冰冻血小板复融后的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率为7.94%(98/1234),两组之间的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率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改良法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在临床使用中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采用75%的二甲基亚砜溶液作为冷冻保护剂添加到血小板悬液内,-50℃速冻1h,再转移至-80℃低温冰箱保存的冰冻血小板制备方案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率较低,是一个较好的制备冰冻血小板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采集后全血中FⅧ活性的影响,选择最佳保存方案.方法 对采集的全血分别在保存温度4℃和22℃条件下保存6h和12h后测定血浆FⅧ活性,用析因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保存温度和两种保存时间对血浆FⅧ活性没有影响(P>0.05),且没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 全血采集后在保存温度4℃和22℃条件下保存6h和12h后对血浆FⅧ活性没有影响,提示两种保存因素组合成的四种保存方法均可以用于冷沉淀及FⅧ产品的制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少白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数量、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残留量、无菌试验等指标及临床输注效果,评价少白混合血小板输注有效性。方法:应用富含血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通过无菌接驳混合在一起,进行白细胞过滤,并测定86例少白混合血小板的几项特定指标;观察158例少白混合血小板输注后24H的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指数(CCI)的变化。结果:91.8%(79/86)的少白混合血小板的几项特定指标与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相符;142例患者输注少白混合血小板后止血或出血改善,CCI>10000。结论:少白混合血小板应用于临床能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且能节约血源,弥补单采血小板的不足,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长期低浓度苯系物暴露对汽车制造工人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筛查出汽车制造厂中有苯系物暴露的工人125人作为暴露组,选择该厂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安保等部门的65人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含量,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暴露组员工的血清T-SOD活力和GSH浓度低于对照组,MDA浓度和8-OHd G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低浓度苯系物暴露可引起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应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10.
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随着单采技术的发展,浓缩血小板已被视为一种血液的次产品而被放弃使用,但是单采血小板在国内部分地区存在着献血者严重不足的问题,绝大多数血站未能很好地开展血小板的无偿捐献。结合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仍然沿用浓缩血小板以及本站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汇集浓缩血小板的特定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单采血小板质量标准之间的相符程度,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