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 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例AE患儿为研究对象,包括11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及1例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对12例AE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总结儿童AE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与所有受试儿的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一般临床资料:本组12例AE患儿的平均年龄为7岁5个月,入院时平均病程为20.5 d,男、女患儿比例为5∶7。②临床表现: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可见情绪及行为异常、发热伴头疼、惊厥、言语障碍、乏力、感觉异常等。11例抗NMDAR脑炎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90.9%(10/11)有精神症状,81.8%(9/11)有睡眠障碍,72.7%(8/11)有语言、认知障碍,或者运动障碍,54.5%(6/11)有惊厥发作,45.5%(5/11)有意识障碍,36.3%(4/11)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异常。1例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临床以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③实验室检查结果:对12例AE患儿脑脊液进行常规检查的结果均显示基本正常,并且影像学筛查亦未发现肿瘤。12例AE患儿中,6例头颅MRI检查可见颅内异常信号,8例视频脑电图检查可见不同程度慢波背景。11例抗NMDAR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抗NMDAR抗体检测,均呈阳性或强阳性;1例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抗LGI1抗体检测呈阳性。④治疗及随访结果:对12例AE患儿均采用甲泼尼龙和(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进行免疫治疗,对其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其中,9例患儿临床痊愈,2例存在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1例出院后即失访。⑤特殊表现:患儿1临床仅表现为视力障碍;患儿12临床表现主要为睡眠障碍;3例年龄<6岁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反复惊厥发作、意识障碍或运动障碍为主,病情均严重,并且一线免疫治疗的疗效差,均需联合应用二线免疫治疗。 结论儿童AE以抗NMDAR脑炎为主,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亦可见于儿童;临床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并且特异性不明显,免疫治疗的疗效确切。对危重症AE患儿,应早期联合二线免疫治疗,而且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一代基因测序平台(HiSeq2000)在甲基丙二酸血症(MM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采集已经临床确诊的9例MMA患儿外周血并提取DNA,将设计好的基因捕获探针与患儿DNA文库混合,然后利用基因捕获联合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有机酸代谢相关的48个基因全部外显子区域进行测序.2.获得原始数据,去除接头和过滤低质量数据,对数据进行SNP、InDel等分析,并采用Sanger测序方法对异常位点进行测序验证.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尿液标本的有机酸测定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 1.突变基因:7例存在MMACHC基因突变,7例患儿中共检测出7种突变,包括c.482G>A、c.567_568insT、c.609G>A、c.440_ 441del、c.80A>G、c.315C>G、c.90G>A,其中c.440_441 del为未见报道突变;1例存在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UT)基因突变,均为内含子异常,分别是c.754-1G>C、c.1677-1G>A,其中c.754-1G>C为未见报道突变;1例未检测到突变.2.临床症状:9例患儿均存在智力运动发育迟缓,伴抽搐3例,反复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头痛及面瘫、反复性溶血各1例.脑电图异常9例,头颅磁共振异常8例,尿液中甲基丙二酸水平均升高(273.4 ~146 022.8倍),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8例(27.13~ 396.84 μmol/L,正常<20 μmol/L).3.Sanger测序验证:均符合新一代测序平台结果,无假阳性存在.结论 1.进一步证明c.609G>A突变位点为中国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的热点突变位点.MMA基因突变类型较多,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性.2.推测MMACHC基因c.440_441 del突变及MUT基因c.754-1G>C突变为新发突变.3.基因捕获联合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一次性捕获突变基因数量大,获取疾病的遗传信息量广,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效等特点,适合于MMA患儿检测,也可为其他儿科临床常见遗传性疾病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抗人3型副流感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研发3型副流感病毒新型诊断试剂提供基础。方法利用重组克隆表达技术,获得可溶性的重组核衣壳蛋白;采用纯化的重组核衣壳蛋白免疫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人3型副流感病毒核衣壳单克隆抗体;采用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筛选并鉴定可识别天然3型副流感病毒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结果获得9株分泌抗重组核衣壳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其中2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能识别天然的3型副流感病毒核衣壳蛋白。结论利用重组核衣壳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出了识别天然核衣壳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且具有较高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4.
患儿 女,2岁5个月,因“运动、智力进行性倒退13个月”于2016年6月27日来我院就诊.患儿入院前1年因当地诊断手足口病后1周左右发现走路不稳并呈进行性加重,伴有四肢肌张力增高,于多家医院就诊,患病15d全脊髓MRI、头颅MRI平扫+弥散成像、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源性损害电生理改变.所查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示左、右N9~N20和N 13~N20峰间潜伏期均延长,左右P40和T12潜伏期均延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中多种维生素浓度与抽动障碍(TD)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系统全面的循证学依据。方法 回顾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1089例TD患儿临床资料;对照同期医院保健科健康体检的753例儿童相关资料,分析两组儿童血清多种维生素水平。随机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R软件中的caret包,在训练集中比较维生素A(VA)、维生素B1(VB1)、维生素B2(VB2)、维生素B6(VB6)、维生素B9(VB9)、维生素B12(VB12)、维生素C(VC)、维生素D(VD)、维生素E(VE)的水平并构建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 训练集儿童Logistic回归风险模型提示:儿童血清VA、VB1、VB2、VB6、VB12、VD的水平、男性和年龄是影响T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Logistic模型,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列线图提示:年龄在4~10岁、男性、以及VA、VB1、VB2、VB6、VD不足或缺乏儿童的赋分高。列线图训练集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61(95% CI:0.708~ 0.813),证实列线图模型达到中上等区分度,有临床价值。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0.737,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分析显示模型的可靠性较好,验证集中的ROC结果显示AUC=0.726,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结论 儿童血清VA、VB1、VB2、VB6、VB12、VD的水平、男性和年龄是影响T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由列线图可见4~10岁的男性儿童不足或缺乏VA、VB1、VB2、VB6和VD更易出现抽动障碍,因此,抽动障碍患儿血清VA、VB1、VB2、VB6和VD的水平与抽动障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于抽动障碍儿童应常规评估维生素营养状况,为TD的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Omicron变异株后发生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1—31日(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设为Omicron组)和2021年同期(非Omicron组)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Omicron组381例,男性250例,女性131例,平均年龄(3.2±2.4)岁。非Omicron组112例,男性72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3.5±1.8)岁。Omicron组人数明显增多,是非Omicron组的3.4倍。Omicron组1岁~和6~10.83岁两个年龄段患儿占比高于非Omicron组,4岁~和5岁~两个年龄段患儿占比低于非Omicron组(P<0.05)。Omicron组丛集性发作和惊厥持续状态比例高于非Omicron组(P<0.05)。热性惊厥复发患儿中,Omicron组6~10.83岁占比高于非Omicron组,3岁~、4岁~、5岁~占比低于非Omicron组(P<0.05)。结论儿童感染Omicron变异株后热性惊厥的特征是年龄范围更广,在一次发热病程中丛集性发作和惊厥持续状态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14岁,主因"间断发热、头痛1周,呕吐1d"于2016年2月7日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4℃,伴有前额阵发性头痛,不伴恶心、呕吐,无抽搐,无视物模糊等不适,外院给予"退热针"治疗,发热及头痛好转,入院前1d再次出现发热、头痛,伴有喷射性呕吐,5次/d,头痛为持续性,前额部为著,就诊我院,查血常规:WBC 25.0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9.2%,CRP>210mg/L,头颅CT显示:硬膜下积液,鼻窦炎.患儿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入院查体:精神欠佳,反应弱,表情痛苦,能简单对答,自行步入病房,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可见脓性分泌物,颈抵抗阳性,右侧巴氏征阳性.患儿入院后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意识障碍,进入浅昏迷状态.  相似文献   
8.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指16岁以下儿童不明原因关节肿胀,病程持续6周以上,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但需除外其他疾病。JIA的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其可能的主要病因包括环境、感染等因素,使遗传易感性个体发生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托莫西汀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ADHD患儿6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患儿单纯服用盐酸托莫西汀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静灵口服液,两组患儿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SNAP-Ⅳ评分)、Conner简明症状问卷(ASQ评分)及副反应量表(Tess)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SNAP-Ⅳ、AS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例患儿出现头痛、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治疗组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说明治疗组安全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托莫西汀治疗ADHD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婴儿期发病Lesch-Nyhan综合征(LNS)患者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对2017—2018年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4例尿酸升高、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障碍伴或不伴有自残行为的婴儿患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致病性变异,并对核心家系成员采用Sanger测序分析突变来源。总结整理Pubmed、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报道过的婴儿期发病LNS中国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4例均携带HPRT1基因致病性突变,符合LNS遗传诊断。突变分别为2个错义突变(c.49T>A,p.Y17N和c.133A>G,p.R45G),1个无义突变(c.325C>T,p.Q109*)和1个移码突变(c.419delG,p.G140Afs*26),其中p.Y17N和p.G140Afs*26为未报道的新突变。回顾文献收集 11例婴儿期发病的中国LNS患者,HPRT1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了智力迟缓、运动发育迟缓、高尿酸血症为核心表型,且出现比例为100%;和错义突变相比,截短性突变较早出现自我伤害表型。结论 该研究描述了婴儿期发病的中国LNS患者临床与基因信息,补充了HPRT1基因突变谱,对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合并神经系统异常的儿童患者进行LNS基因筛查将有助于早期LNS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