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 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2012-2013年彭州市全死因死亡率,评价死亡漏报情况,同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从死因监测系统、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村委会3个途径获取2012-2013年常住人口在彭州市的全死因死亡记录。在不同来源的数据记录之间,用姓名、姓名拼音字母、性别、出生日期、居住乡镇进行匹配。采用连接函数为对数(log)的线性模型对3个样本进行拟合,估计全死因死亡人数。结果 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全死因死亡人数13 594人(95%CI:13 537~13 651),死亡率为1.77%,高于网报登记死亡率1.41%和合并样本死亡率1.68%。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的死亡人数作为分母,计算3样本合并后的漏失率为5.29%;死因监测系统漏报率为20.37%,高于样本合并后的死亡人数作为分母的死因网报漏报率(15.92%)。结论 任何一个样本,死亡记录都不完整,即使3个样本合并后仍然存在漏失的情况,捕获-再捕获方法可以用来校正由于死因监测系统漏报造成的误差,更准确地评价实际死亡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达州市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确定本地区高危食品,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多级分层抽样并按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结果 4年监测10大类食品975件,检出食源性致病菌7种99株,总检出率为10.15%。检出数较多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株、单增李斯特菌20株、蜡样芽孢杆菌18株,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25.00%、阪崎肠杆菌21.62%、蜡样芽孢杆菌14.40%。结论达州市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婴幼儿配方食品、冷冻食品和动物性水产品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5-2017年四川省报告的经异性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为艾滋病经异性接触传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下载历史卡片,筛选出2015-2017年当年新报告的经异性性接触传播的HIV/AIDS病例,利用χ^2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7年共报告经异性性接触传播的HIV/AIDS病例50570例,其中商业性性行为传播22973例(45.4%)、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20902例(41.3%)、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5047例(10.0%)、其他未分类传播1648例(3.3%);男性以商业性传播(62.2%)为主,女性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61.7%)为主;汉族以商业性传播(50.7%)为主,彝族(63.4%)、藏族(49.9%)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为主;随年龄增加,商业性传播(Z=47.9,P<0.001)和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Z=5.8,P<0.001)比例增加,非婚非商业性传播(Z=-47.4,P<0.001)比例降低;随文化程度增加,商业性传播(Z=8.7,P<0.001)和非婚非商业性传播(Z=5.2,P<0.001)比例增加,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Z=-20.8,P<0.001)比例降低;四川省不同地区异性性接触传播表现形式不同,川东南的内江(61.3%)、泸州(60.5%)、自贡(57.7%)等以商业性传播为主,凉山(60.8%)、阿坝(59.8%)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为主;感染时间在3年以内的经异性性接触传播病例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46.0%)为主。结论四川省异性性接触传播HIV/AIDS病例以商业性性性行为传播为主,不同地区、人群的表现形式不同,应因地施策,把握地区传播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同时应关注非婚非商业性传播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数据库报表在震后灾区传染病监测数据统计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一种如何利用数据库的报表功能对监测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的方法,以及时了解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直报情况,灾后网络直报能力的恢复进展以及掌握灾区各类传染病监测动态,为灾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公共卫生数据采集交换平台的相关技术进行探讨,平台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着重从Webservice接口的访问压力、数据安全、运行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在部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及难点,对实际部署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成都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特征、 HIV感染状况,以便有效地在VCT门诊中开展男男性行为者人群的咨询检测及干预。 方法 对2014年成都市VCT门诊中接受咨询检测服务的MSM人群登记资料进行分析,描述性分析MSM人群特征,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的HIV感染风险。 结果 接受VCT服务的1 459名MSM中30岁以下占67.77%,未婚者占66.88%,大专及以上占51.66%;检出HIV抗体阳性率12.16%。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婚姻状况已婚者,离异或丧偶感染HIV风险更高(OR=9.088),其次为未婚者(OR=2.104);年龄组和婚姻状况存在感染HIV交互作用,30岁及以上且未婚者感染HIV风险更高(OR=2.106);既往接受检测者感染率高于未接受过检测者(OR=1.539);梅毒感染者感染HIV风险高于未感染梅毒者(OR=5.818)。 结论 成都市VCT门诊的MSM人群HIV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不同特征的MSM的感染风险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检测及干预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近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死亡情况,分析传染病疫情。方法用描述性方法对2006-2010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采用Cox-Stuart趋势检验分析部分重点传染病历史发病率趋势。结果四川省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35种,甲乙类发病率从2006年的301.40/10万逐年下降到2010年的225.42/10万,而丙类发病率从2006年的90.76/10万逐年上升到2010年的143.51/10万;甲乙类传染病中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44.26%和47.86%,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为39.81%和24.81%;甲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居前列的病种为肺结核、乙肝、梅毒和痢疾,丙类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梅毒和艾滋病的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经Cox-Stuar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对丙类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的重视,加强监测和应急处置,防止疫情的扩散;乙肝的发病率15岁以上的高年龄组人群中相对较高,应扩大疫苗接种的年龄范围,提高人群接种率;梅毒和艾滋病为亟待控制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梅毒在0岁组和85岁及以上年龄组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0岁组主要为胎传梅毒,85岁及以上年龄组为隐性梅毒;肺结核疫情正在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婚检人群HIV抗体筛查结果,了解一般人群中HIV流行特征及趋势。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4—2020年凉山州12个市/县婚检人群HIV抗体筛查资料以及HIV抗体筛查阳性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和接触史相关危险行为等内容。  结果   2014—2020年婚检男性HIV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男性HIV抗体阳性率在1.49%~1.99%范围内,女性从2014年的0.89%上升到2020年的1.34%;两两比较不同地区婚检HIV抗体阳性率差异较大;婚检HIV抗体阳性者以男性居多,男女性别比从2014年2.08下降至2020年1.36;年龄以25~39岁组居多,<40岁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民族以彝族为主,占95.49%;文化程度以文盲为主;异性传播构成比从2014年46.50%上升至2020年62.98%,注射吸毒传播构成比从2014年53.39%下降至2020年37.02%;注射毒品传播的HIV抗体阳性者中男性占86.53%,异性传播中女性多于男性,占58.61%;异性传播接触史以非婚非商业为主,构成比从2014年48.04%上升至2020年72.87%,其次为婚内异性传播。  结论   凉山州一般人群中艾滋病流行水平高,早期流行模式受注射吸毒传播影响。随后逐步向异性性传播方式转变,并以非婚非商业异性性接触史为主,流行模式相应变化,同时具有广泛流行地区异性传播的特点。 在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等彝族聚居地区,需根据彝族少数民族特点开展针对性宣传及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2005-2014年梅毒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控梅毒流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信息系统,收集和整理2005-2014年梅毒报告疫情和人口学资料,并对梅毒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结果梅毒报告病例数由2005年7 365例升至23 163例,发病率从2005年的8.99/10万升至28.57/10万,历年的各期型梅毒中,以隐性梅毒的报告病例数和报告发病率最高,成为主要流行类型;报告病例数的男女性别比从2005年的1.43∶1降至0.83∶1,女性报告病例数从2009年起高于男性,发病率从2008年起高于男性;历年的报告病例多集中于20~39岁年龄组,60岁以上年龄组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为27.49%;累计报告病例的职业分布广泛,但以农民为主。结论四川梅毒疫情处于上升趋势,提示应加大筛查力度,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规范的治疗,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005-2009年四川省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数据,通过结构化查询语句对监测数据库中传染病个案卡片进行查询和计算,得出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复报告率以及县区零缺报率等评价指标。结果 2005-2009年四川省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分别为69.18%、84.08%、84.07%、82.58%和81.84%,未及时报告率分别为:43.48%、19.90%、4.46%、2.23%和1.87%;未及时审核率分别为:12.75%、5.41%、1.02%、0.24%、0.14%;重卡率分别为:0.05%、0.04%、0.03%、0.04%和0.01%;县(区)月零缺报次数分别为:15、7、1、1、2次;报告质量综合指数率分别为11.05%、6.42%、1.39%、0.64%和0.53%。结论 2005-2009年全省网络报告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不及时报告率和不及时审核率逐年下降,重卡数、县区零缺报数逐年减少。各市州报告质量参差不齐,近两年部分市(州)网络报告质量呈下降趋势,提示今后应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加强传染病网络报告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网络直报人员队伍建设及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