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意外发生中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年发病率约9.1/10万[1],多数预后不良[2,3],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是处理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4]。由于颅内Willis动脉环前半部位动脉解剖结构特点,前循环动脉瘤(anterior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单纯LIM蛋白3(LMO3)的逆转录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重组载体pLXSN-LMO3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脂质体法转染到pA317包装细胞,G418筛选稳定的病毒产生细胞株。重组逆转录病毒体外感染NIH/3T3,并对其进行病毒滴度检测,NIH/3T3细胞分为3组:以pLXSN-LMO3转染为实验组,以pLXSN转染为阴性对照组,正常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组化染色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鉴定NIH/3T3细胞中LMO3的表达。结果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LMO3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正确,其病毒滴度平均可达4.04×106cfu/ml,各组NIH/3T3细胞免疫荧光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均有LMO3蛋白表达,其中实验组高表达LMO3,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LMO3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并能在NIH/3T3细胞中高表达LMO3蛋白,为下一步开展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端粒和端粒酶在抗衰老研究中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学锋  许昌泰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6):501-504,F0003
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telomerase)保护的"研究成果使美国科学家Elizabeth H.Blackburn、Carol W.Greider和Jack W.Szostak荣获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中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且不发生降解的机制,由此可能揭开人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6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发病后4 h内进行CT/MR检查,并于溶栓治疗后进行CT/MR扫描,以确定继发性出血现象,并进行止血、脱水和脑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有14例患者还进行了颅骨瓣减压手术。结果出血性脑梗塞146例患者中,症状明显缓解128例,病情恶化12例,死亡6例。随访4~12个月,完全康复120例,肢体功能障碍14例,语言障碍6例。出血性脑梗塞Ⅰ型86例,病变区域无占位效应,轮廓上存在点状密度;Ⅱ型60例,病变区域存在占位效应,存在较大融合点状密度。结论老年出血性脑梗塞血压不稳定、溶栓药物使用不合理等是老年出血性脑梗塞的主要诱因,掌握脑梗塞的发病过程,及时诊断和合理用药可以降低出血性脑梗塞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吡丙醚颗粒剂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控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对蚊幼的实验室药效测试方法测定吡丙醚对白纹伊蚊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经吡丙醚颗粒剂处理的试验组幼虫死亡率为59.68%,显著高于对照组(2.70%),尽管试验组化蛹率40.32%(对照组化蛹率为97.30%),但试验组羽化率为0,而对照组93.68%试虫正常羽化。结论吡丙醚对白纹伊蚊幼虫具有显著的羽化抑制效果,可用于现实防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和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作用。方法选择ACS患者13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按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的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MMP-8和TIMP-1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前后血脂中仅治疗组治疗后TG下降明显(P<0.05),其余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血清MMP-8明显下降(P<0.05),而TIMP-1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清MMP-8和升高TIMP-1值,这一作用可以减少炎性反应,稳定斑块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剂治疗时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受到时间的限制。不同机制的神经保护剂可能具有不同的治疗时窗,如Ca2+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在发病6~12h内就应立即给药,而自由基清除剂及白细胞因子则可能晚至24h内或数天内给药。神经保护剂治疗时窗还可能与ACI的部位、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β淀粉样蛋白1-40诱导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移植对A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45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移植组,每组15只。首先利用β淀粉样蛋白1-40通过立体定向注射技术建立AD动物模型,造模3周后采用立体定向注射技术移植诱导分化的BMSCs,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胆碱乙酰化酶(ChAT)阳性细胞。结果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较移植前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同时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可在移植组大鼠海马区发现ChAT阳性细胞。结论 BMSCs移植能够改善AD大鼠空间行为学能力,为利用BMSCs移植治疗AS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5岁,全身皮肤干燥、粗糙、脱屑5年,伴行走障碍.患儿出生时发现全身皮肤粗糙、脱屑,皮损冬重夏轻,伴瘙痒.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患儿行走障碍,智力发育欠佳.去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鱼鳞病,给予外用药膏治疗后,皮损可暂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行走障碍无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