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平山病在颈椎过屈位MRI及颈椎X线侧位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3例平山病患者和1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过屈位MRI扫描,18例平山病患者颈椎侧位X线片,总结影像学特点。结果:①病例组相邻两椎体后缘角度总体比较有差异,AC5-6最大。②病例组23例(100%)均出现低位颈髓的萎缩。③病例组23例(100%)出现低位脊髓变扁。④脊髓受累分布,C6 23例,C5 18例,C7 11例,C4 1例。⑤C6水平颈髓前后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窄。⑥病例组14例(61%)出现低位颈椎椎管内硬膜后方T2WI异常信号。⑦颈椎曲度变直8例(44%),反弓7例(39%),前凸3例(17%)。结论:颈椎过屈位MRI对诊断平山病有重要意义,颈椎侧位X线曲度异常对平山病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康复的脑功能性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应用非损伤性的fMRI方法,研究脑卒中后语言功能的员伤机制和恢复机制。材料和方法:患者女,37岁,右利手,受教育5年,工人,突发语言障碍来我院就诊,以CT、MRI检查发现右侧基底节区及左额顶叶脑梗死,收入院治疗。实验材料选用6组36例对由双字名词,患者大声朗读并行词意判断。结果:损伤时,患者语言功能,左侧半球语言功能区活动减弱,治疗后,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左侧半球语言功能区活动恢复;损伤时,患者语言功能障碍,右侧半球语言功能区活动增加,治疗后,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右侧半球语言功能区活动减弱或消失。结论:fMRI是一种客观、敏感、可量化的研究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康复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成像技术观察深度麻醉下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对大脑功能连结性的影响。方法  6位在术中磁共振手术室行经蝶垂体瘤切除术的神经外科患者,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4 μg/mL)进行麻醉诱导并维持。分别在患者处于清醒、麻醉和麻醉下进行疼痛刺激三种状态时应用3.0 T场强磁共振仪进行扫描。获取的影象学资料应用AFNI软件分析大脑默认网络,体感运动网络和疼痛相关网络的功能连结性,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种子体素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与清醒状态相比,丙泊酚导致在外科麻醉水平大脑默认网络、躯体运动感觉皮层以及疼痛相关脑区岛叶皮层的脑功能连接显著下降,表现为扣带回、内侧前额叶、岛叶等脑区被抑制(P<0.01)。疼痛刺激后在躯体运动感觉皮层及疼痛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呈现部分恢复,表现为右侧舌回、梭状回、岛叶及扣带回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活(P<0.01);而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则进一步下降(P<0.01)。结论  在外科麻醉水平,丙泊酚导致大脑各脑区功能连接减弱,提示可能与意识水平降低相关。扣带回、岛叶以及内侧前额叶可能是丙泊酚中枢作用靶点。而疼痛刺激虽可恢复部分脑区功能连结性,但重要脑区的功能连结性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鼠脑C6 胶质瘤CT 灌注参数的变化特征,分析CT 灌注参数在评价C6 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20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通过立体定向仪于鼠脑右侧尾状核区注射10μL生理盐水,肿瘤组于鼠脑右侧尾状核区种植C6 胶质瘤细胞复制大鼠脑胶质瘤模型,3周后两组大鼠分别在脑尾状核层面进行CT 灌注扫描,大鼠脑组织进行HE 染色及FⅧ 抗体和CD105 单抗免疫组化染色。应用SPSS11.5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大鼠胶质瘤的CBV、CBF、PS 及MTT 值分别为 (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7.35?.73)mL/100g、(508.66?58.88)mL/min.100g、(13.92?.96)mL/min.100g、(1.79?.44)s;对照组大鼠右侧基底节CBV、CBF、PS 及MTT 值分别为(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0.28?.01) mL/100g, (304.95?8.77) mL/100g.min, (0.26?.34) mL/100g.min, (1.48?.07) s, 两组CBV、CBF、PS 值有显著性差异,胶质瘤组呈现明显的高灌注特征,MTT无显著性差异。胶质瘤FⅧ 和CD105计数分别为(34.7?.13)条/高倍视野、(16.6?.12)条/高倍视野; 对照组FⅧ计数为(17.31?.62)条/高倍视野, 对照组无明显CD105染色阳性血管。肿瘤实质区的CBV、PS 与免疫组化的FⅧ-MVD 和CD105-MVD 计数之间明显相关( P均<0.05),CBF 与CD105-MVD 计数之间相关( P<0.05),MTT 与免疫组化MVD 计数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T 灌注参数CBV、CBF及 PS与CD105-MVD表达正相关,CT 灌注成像有助于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穴位和非穴位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穴位和非穴位电针(EA)镇痛时脑功能区变化,了解穴位对电针镇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采用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不同的针刺方法,分别电针20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左侧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GB34)和悬钟穴(GB39),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99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不同针刺方法的脑功能图像.结果:20例受试者中有16例完成穴位深刺,18例完成非穴位深刺.穴位深刺与非穴位深刺引起的脑功能区的变化有显著差别.穴位深刺组表现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双侧豆状核区等信号升高;双侧扣带前回(BA24、32区)、左侧杏仁体(NA)、双侧海马结构等信号降低.这些发生明显变化的脑功能区被认为可能与针刺镇痛有关.非穴位组双侧扣带前回(BA24、32区)等信号升高,双侧豆状核等信号降低.结论:fMRI方法研究表明,穴位深刺电针镇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和兴奋与痛觉调制相关的多个脑功能区而实现的.非穴位深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穴位的准确定位对电针镇痛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气功态时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同步性的静息f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气功师在气功态与非气功态,以及与非练功者之间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同步性的差异,探讨气功的本质及其对脑功能皮质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练功20年以上,以静功为主的气功师5名,以及相匹配年龄、性别并从未练过气功的对照5名.研究采用GE Signa VH/i 3.0T磁共振扫描机,先后进行无任务(静息态)和运动任务的BOLD序列扫描.通过计算运动皮质体素时间信号序列两两之间的交互相关系数以及平均交互相关系数(MCC),评价脑运动皮质低频信号的同步性.练功与非练功者,气功态与非气功态运动皮质的MCC值的差异用t检验进行评价.结果:所有被试者运动任务的fMRI检查均获得双侧运动皮质的明显激活.非练功者运动皮质的MCC值平均为0.20,练功者非气功态时MCC值平均为0.26,气功态时平均为0.40.经t检验非气功态时,练功者与非练功者脑运动皮质低频信号间的MCC值的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练功者气功态与非气功态之间,练功者气功态与非练功者之间MCC值的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进入气功状态后,脑运动功能皮质低频活动的同步性会明显增强.但这种反映同步的相关系数是否可以作为其特征性的指标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功能成像的方法是测量脑代谢或血流参数.脑活动特别是突触前活动会伴随耗能的增多,主要由葡萄糖有氧氧化供给.脑活动激发后,会有信号传送到供血的微动脉使之发生扩张,从而使微动脉下游的毛细血管脑血流量(CBF)增加.血流的增加超过了氧耗的增加,因此氧化增加特别是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和静脉,且血流的增加主要是血流速增加,去氧血红蛋白减少,而后者是功能磁共振BOLD对比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鼠断尾再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断尾再植模型,介绍操作要点并对其科学性进行评估。方法11只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为345g。距尾根3~6cm处离断鼠尾后按以下顺序再植:以0.8mm粗的克氏针固定尾椎骨;4-0无创尼龙针线8字缝合鼠尾腹背侧肌腱;12-0无创尼龙针线吻合位于腹侧正中沟内的尾动脉及位于两侧方的尾主要静脉;5-0尼龙线缝合皮肤。术后1~14天内每日观察再植尾的色泽,毛细血管返流时间,皮肤弹性及温度等指标。术后2周行超声Doppler及血管造影观察尾动脉通畅情况。结果11条再植尾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11条尾动脉吻合处管径0.6mm左右,尾静脉管径0.8mm左右。术后2周内,11条再植尾色泽红润,毛细血管返流时间正常,皮肤弹性正常,皮温稍低于正常鼠。超声Doppler及血管造影显示尾动脉血循通畅。结论大鼠断尾再植模型的建立是科学的,可重复的。该模型是适宜于显微血管吻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脑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内恶性淋巴瘤的MRI特点。材料与方法:使用0.35T磁共振成像仪,对32例手术证实为脑内恶性淋巴瘤患者的MRI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脑内恶性淋巴瘤MR图像上有以下特点:(1)病程短;(2)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或欠清晰;(3)T1W图像呈略低信号,T2W图像上呈高信号;(4)病灶周围水肿相对较轻;(5)静脉注射磁显葡胺后,病灶明显强化;(6)有时可见软脑膜及室管膜强化。结论:MRI对提高脑内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正确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