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RCAVF)术前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自2016年08月~2019年01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首次行腕部RCAVF的患者135例,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RCAVF通畅定义为可满足双针穿刺、泵控血流量>200 ml/min维持连续血液透析治疗6次以上者,并根据腕部RCAVF结局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腕部RCAVF通畅组99例,失功组24例,死亡或肾移植共12例。12个月时RCAVF通畅率为81%,24个月和32个月均为7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超声检查头静脉内径是RCAVF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5,95%CI:1.49~11.01,P=0.006)。ROC曲线分析示头静脉内径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最佳临界值为2.075mm。结论术前头静脉内径是预测腕部RCAVF内瘘日后通畅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起源于骨髓CD34~+造血祖细胞,在各种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分化为前体DC(pDC)、未成熟DC(iDC)和成熟DC(mDC)。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DC是一类高度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以阐明LPS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观察不同浓度(0、0.005、0.01、0.05、0.1、0.5和1.0 μg·ml-1)的LPS对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LPS刺激浓度在0.005 μg·ml-1时,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合成增加;随着刺激浓度增加,刺激作用增强;但当LPS浓度为0.5 μg·ml-1时,促胶原合成作用开始降低;当浓度达到1.0 μg·ml-1时则呈现抑制效应.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PS促进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表明LPS在皮肤创伤愈合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闫永宏 《河北医药》2006,28(4):259-259
患者,女,15岁,学生.主因左前臂热牛奶烫伤9 d,创面皮疹伴瘙痒3 d就诊.查体:左前臂可见约1%烧伤创面.创面布满针头至栗粒大小丘疱疹,部分皮疹糜烂,有少量渗出,无出血.丘疹间表皮生长良好.其它皮肤无异常,无发热.诊断为左前臂烧伤,创面湿疹.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激发引起的一种Ⅳ型变态反应.经常因创面瘙痒,搔抓而诱发.入院后给予2%硼酸水湿敷创面,每日4次,每次2 h.同时给予静脉滴注复方苷草酸铵注射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被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后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表型改变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和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正常成纤维细胞分别经不同浓度(0、0.005、0.010、0.050、0.100、0.500、1.000μg/ml)LPS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进行传代,通过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观察等方法,观察成纤维细胞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1(Ⅰ)前胶原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规律及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以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作对照。结果经LPS刺激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被激活,随着刺激浓度的增加,光镜下核浆比例逐渐增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CNA表达阳性细胞逐渐减少,α1(I)前胶原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逐渐增多;电镜下显示细胞形态多样化,核浆比例增加,核膜变得不规则,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进一步增多,微丝微管增加,肌微丝出现。上述变化在LPS浓度为0.100μg/ml时最明显,接近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表明成纤维细胞逐渐向增殖表型、合成表型或收缩表型变化。此后,随着LPS浓度继续升高,上述表型标志的表达和细胞形态均趋向于正常成纤维细胞。结论一定浓度的LPS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表达的影响,以了解LP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取正常皮肤按黄勇等方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后,分为1个对照组及6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与终浓度为0.005、0.010、0.050、0.100、0.500和1.000μg/ml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培养,对照组为DMEM培养。分别通过MTT比色法及细胞计数法观察各组1~9d吸光度(A)值和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对刺激后细胞进行传代,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及胶原酶mRNA的表达,并以同一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作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005~0.500μg/ml组A值增加,于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μg/ml组A值降低,于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0.005~0.500μg/ml组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于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μg/ml组细胞数量显著降低,于2~9d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表达的影响,以了解LP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取正常皮肤按黄勇等方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后,分为1个对照组及6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与终浓度为0.005、0.010、0.050、0.100、0.500和1.000μg/ml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培养,对照组为DMEM培养。分别通过MTT比色法及细胞计数法观察各组1~9d吸光度(A)值和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对刺激后细胞进行传代,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及胶原酶mRNA的表达,并以同一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作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005~0.500μg/ml组A值增加,于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μg/ml组A值降低,于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0.005~0.500μg/ml组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于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μg/ml组细胞数量显著降低,于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0.005~0.500μg/ml组促进细胞胶原合成,且0.100μg/ml组作用达高峰(P<0.05),1.000μg/mlLPS抑制细胞胶原合成(P<0.05)。LPS刺激浓度在0.005~0.100μg/ml时,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当LPS刺激浓度为0.500μg/ml,上述作用下降;而当LPS刺激浓度到达1.000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促进胶原酶mRNA表达。LPS刺激浓度在0.100μg/ml时,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表达与同一个体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近似。结论 LPS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表达的直接调节可能是其参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细菌内毒素(LPS)刺激后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表型改变,探讨其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正常成纤维细胞分别经不同浓度LPS(0、0.005、0.010、0.050、0.100、0.500、1.000 μg/ml)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进行传代,通过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观察等方法,观察成纤维细胞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1(Ⅰ)前胶原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规律及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以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作对照.结果: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光镜下核浆比例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CNA、α1(I)前胶原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0.88±0.15、0.42±0.11和0.38±0.13;电镜下显示细胞形态多样化,核膜不规则,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多,伴微丝、微管及肌微丝出现.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PCNA阳性细胞比例为0.37±0.09,未见α1(I)前胶原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经LPS刺激后,随着刺激浓度的增加,光镜下核浆比例逐渐增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CNA、α1(I)前胶原蛋白阳性细胞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细胞逐渐增多;电镜下显示细胞形态发生多样化,核浆比例增加,核膜变得不规则,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进一步增多,微丝微管增加,肌微丝出现.上述变化在LPS 0.1ug/ml时最明显[PCNA、α1(I)前胶原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0.91±0.15、0.40±0.15和0.44±0.13],接近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表明成纤维细胞逐渐向增殖表型、合成型或收缩表型变化.此后,随着LPS浓度继续升高,上述表型标志的表达和细胞形态均趋向于正常成纤维细胞.结论:LPS刺激后皮成纤维细胞表型变化规律,提示LPS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烧伤后广泛气管缺损的外科修复方法。方法:应用带膜网状记忆金属支架植入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电烧伤后广泛气管缺损。结果:应用带膜网状记忆金属支架植入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电烧伤后广泛气管缺损并随访2年,记忆金属支架内未见肉芽组织生长。呼吸、排痰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带膜网状记忆金属支架植入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是修复广泛气管缺损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浸浴疗法在治疗小儿烧伤创面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浸浴疗法”与常规换药方法治疗小儿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将住院病人260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照(浸浴组与常规换药组),两组烧伤面积无差异。浸浴组采用1:1000新洁尔灭水溶液行创面浸浴15—30分钟,再用呋喃西林液冲洗创面后外敷生肌膏包扎创面,隔日换药1次;常规换药组采用呋喃西林液湿敷创面15—30分钟后外敷生肌膏包扎创面,隔日1次。结果两组创面分别换药一周后行结菌培养浸浴组检出菌株72株,而常规换药组为110株;浸浴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0.98±6.15)天,常规换药组平均愈合时间为(33.25±6.98)天;浸浴组植皮8例,植皮率6.1%,常规换药组植皮21例,植皮率16.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浸浴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浸浴疗法可以清洁创面、减少细菌,从而有效控制创面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