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柳彩  陈莹 《当代医学》2011,17(10):110-112
目的系统评价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1994-2009)、VI(P1994-2009)、CM(B1994-2009)、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手工检索相关会议文献,文种限于中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4.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RCT,包括291个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1个RCT进行了随访,2个RCT详细描述了不良反应,1个RCT为小儿面瘫,4个RCT均未提及盲法。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瘫优于未使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其OR=9.6,95%C(I2.51,36.75);治愈率明显提高[OR=2.17,95%C(I1.30,3.63)]。神经生长因子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有限证据表明,神经生长因子作为神经系统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疗效显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短期效果、适应证、并发症及解决的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9~2010-09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结果:87处狭窄,植入85例支架,58例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9例病人症状无改善.1例病人术后2h合并脑出血死亡.12例病人复查支架闭塞.结论:血管内支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长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采取控制斑块、改善高危因素等综合干预,观察斑块面积、颈部动脉血管内至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的改变及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干预组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口服阿托洛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12个月;同时给予控制血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综合干预治疗12个月后,(1)颈动脉IMT、硬化斑块面积、性质与自身前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均P<0.05)。(2)干预组总体卒中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同等患者在缺血事件发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该类患者卒中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1)对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长期给予调酯、降糖、控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疗,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斑块逆转,在二级预防中有助于预防卒中的发生。(2)而对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90%的患者,综合干预不能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微导管超选择小脑前下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血管性突发性耳聋之疗效.方法 74例血管性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接受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手术后辅助低分子肝素(0.40 m1)和阿司匹林(100mg)抗血小板聚集,分别于治疗后第1、3、6和10天复查电测听,以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第10天时,动脉溶栓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84.21%(32/38),静脉溶栓治疗组为58.33%(2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91,P:0.014).两组溶栓治疗后不同观察时间点电测听结果比较,动脉溶栓治疗组显著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超选择经动脉予以尿激酶可能是治疗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ILLLI)方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本文通过对40例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支、慢阻肺的患者进行ILLLI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多社区人群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选取大庆市5个区域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68422例,首先对颈总动脉的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行多重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再将资料进行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结果:颈总动脉的IMT受血脂、血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结论:血脂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相对次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脑脊液置换、注药疗法是一种较新的方法.它对改善脑脊液循环,消除有害成分,有毒的脊性物质,机械分离粘连等有重要作用,目前这种方法已应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出血后对血管的机械及化学性刺激,引起剧烈头痛;且由于病程较长,留有粘连等并发症者亦不少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使用苯二氮卓类和巴比妥酸盐类均不能终止发作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并给予丙泊酚抗癫痫治疗(首剂1~2mg/kg,持续2~3mg/(kg·h)微量泵泵入),待癫痫控制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结果:12小时内有效率达到66.7%,未见丙泊酚输注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丙泊酚联合机械通气是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一种可选择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提高安全性的策略。方法:影像结合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对脑供血情况综合评估,确定治疗策略。结果:术后随访发现:56例患者的62处狭窄血管恢复正常;球囊前扩或后扩时出现脉搏、血压下降13例(包括心脏停跳1例)。术后无一例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术前综合评估是作出正确治疗策略的前提,正确的治疗策略是手术安全性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质区分水岭脑梗死短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神经内科确诊的皮质区分水岭脑梗死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93例皮质区分水岭脑梗死病例中,预后良好者76例(81.7%),预后不良者17例(1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后不良与下列因素有关,血管狭窄(OR=3.974;95%CI=2.609~6.052);血压低(OR=6.954,95%CI=3.624~13.344)。结论:皮质区分水岭脑梗死短期内的不良预后与血管狭窄、血压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