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丰化微  惠凯  张颖 《哈尔滨医药》2014,34(2):105+108-105,108
目的 分析平山病的神经传导以及肌电图(EMG)特点,以提高对平山病的诊断认识.方法 对12例确诊平山病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 患者患侧上肢及对侧上肢远端肌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改变.上肢神经存在远端运动潜伏期(DML)延长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的现象.结论 平山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临床表现和肌电图检查提示局限于下位颈髓的前角病变.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短期效果、适应证、并发症及解决的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9~2010-09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结果:87处狭窄,植入85例支架,58例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9例病人症状无改善.1例病人术后2h合并脑出血死亡.12例病人复查支架闭塞.结论:血管内支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长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采取控制斑块、改善高危因素等综合干预,观察斑块面积、颈部动脉血管内至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的改变及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干预组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口服阿托洛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12个月;同时给予控制血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综合干预治疗12个月后,(1)颈动脉IMT、硬化斑块面积、性质与自身前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均P<0.05)。(2)干预组总体卒中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同等患者在缺血事件发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该类患者卒中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1)对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长期给予调酯、降糖、控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疗,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斑块逆转,在二级预防中有助于预防卒中的发生。(2)而对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90%的患者,综合干预不能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三维经颅多普勒仪(3D-TCD)对15例腹腔手术患者的术前用药、麻醉诱导用药、静脉复合麻醉用药以及气管插管和拔管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例1】男,56岁。因发作性头晕、心慌20天入院。20天前突发头晕、心慌,伴多汗,有濒死感,无视物旋转,无耳聋、耳鸣。发作时测血压200/120 mmHg,心率120/m in。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予改善脑循环、降压、减慢心率等治疗,约40分钟后血压、心率降至正常。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次发作30分钟~1小时缓解。口服非洛地平、美托洛尔无明显改善,入我院。入院后每天发作2~5次,均表现为头晕、心慌、多汗、面色苍白,无意识障碍,无抽搐,发作时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既往健康,无高血压病史。查心电图,头颅CT及MR I、肾上腺CT、血糖、血脂、肝…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纤酶类药物东菱迪芙应用于外伤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东菱迪芙,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分别于入院第1、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疗效评定,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未出现诱发出血和死亡现象。结论针对无活动性出血的外伤性脑梗死,及时给予东菱迪芙降纤治疗,可提高内科治疗效果,减少功能残疾,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9.
小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 5 %~ 10 %。因梗死部位、病灶大小而症状表现各异 ,特别是大面积小脑梗死 ,形成占位效应 ,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 ,诊断困难 ,故临床易导致误诊。现对我院自 1997年 7月~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经CT确诊的小脑梗死患者 2 7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病人150例,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动静脉组)8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组(成形术组)62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欧洲卒中评分(Eurpean strokescale,ESS),对比分析治疗的有效性,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2组治疗1周后ESS评分明显增高,(P<0.05,P<0.01);动静脉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分别是16.0%,52.0%,12.0%;成形术组分别是10.0%,0.0%,9.0%。结论:动静脉组和成形术组均可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对近期临床疗效改善都有效果。成形术组使神经系统恢复时间较早,溶栓效果、安全性及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