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的脑血管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病时脑血管改变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应用TCD检查、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脑血管的改变。结果TCD、64排螺旋CT检查脑血管改变异常92.9%、94%。结论TCD、64排螺旋CT在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发作时检查诊断中对脑血管改变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说明脑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狭窄及并发颈椎病的发生,最终导致后循环脑血流减少,脑组织低灌注,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症状,总之,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发作与脑血管改变、颈椎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凯时注射液(脂化前列腺素E)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用凯时注射液治疗30例经头颅CT和头颅MR证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治疗组生理盐水250ml+凯时注射液10μg静脉滴入,对照组用生理盐水250ml+血栓通600mg静脉滴入,均为每日1次,连续使用14天。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凯时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胆红素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胆红素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100例,查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急性脑梗死组胆红素水平较TIA组更低。结论: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顺序随机的方式分为2组,一组行头磁共振平扫、灌注及弥散成像,对PWI/DWI匹配阳性且无溶栓禁忌者给予溶栓治疗.另一组只行头CT平扫,对于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且CT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者给予溶栓治疗,对比2组间溶栓的疗效及脑出血、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磁共振灌注/弥散成像指导下溶栓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间出血及死亡风险无明显差别.结论 PWI/DWI相结合能较准确地识别缺血性半暗带,可明显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眼底视网膜血管状态评估。分别按照动态脉压、IMT分组。结果24hAPP≥60 mmHg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IMT明显高于对照、眼底改变较重(P<0.01);IMT增厚组动态PP增大(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PP增大与IMT增厚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微血管硬化进展的影响因素;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微血管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CVT)可分为静脉窦血栓,大脑浅静脉和大脑深静脉血栓。其中静脉窦血栓中尤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最多见,大脑浅静脉血栓较少见,大脑浅静脉主要由大脑前静脉,大脑中静脉,大脑后静脉汇合而成,现有大脑中静脉血栓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 ,尤其是急性脑血管病中 ,因为病变损害了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 ,患者常有持续性高热 ,无汗 ,皮肤干燥 ,躯干温度高于肢体温度 ,传统的温水浴 ,酒精浴 ,局部冷敷等降温方法难以使体温降至正常 ,即使是有下降也易反弹 ,因此 ,我院自 1999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采用医用电冰毯机为主要降温手段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发热患者 30例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41~ 73岁 ,平均年龄 5 8岁 ,体温均在 39摄氏度以上 ,治疗前呈嗜睡状态 4例 ,朦胧状态 5例 ,浅昏迷 7例 ;一侧…  相似文献   
9.
1病例资料【例1】男,56岁。因发作性头晕、心慌20天入院。20天前突发头晕、心慌,伴多汗,有濒死感,无视物旋转,无耳聋、耳鸣。发作时测血压200/120 mmHg,心率120/m in。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予改善脑循环、降压、减慢心率等治疗,约40分钟后血压、心率降至正常。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次发作30分钟~1小时缓解。口服非洛地平、美托洛尔无明显改善,入我院。入院后每天发作2~5次,均表现为头晕、心慌、多汗、面色苍白,无意识障碍,无抽搐,发作时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既往健康,无高血压病史。查心电图,头颅CT及MR I、肾上腺CT、血糖、血脂、肝…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变形链球菌内部存在单磷酸鸟苷环二聚体信号通路,该通路介导变形链球菌的生物膜形成及在体外牙釉质表面的黏附。目的:以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单磷酸鸟苷环二聚体对变形链球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外源性单磷酸鸟苷环二聚体干预变形链球菌UA159,提取其总RNA,并以标准菌株的总RNA作为对照,与变形链球菌全基因组芯片杂交,筛选差异基因。结果与结论:外源性单磷酸鸟苷环二聚体干预后,变形链球菌中glgA、glgB、msmF、gftA、lacG、lepB、rgpAc、bacC、apt69个基因表达上调,Hrc、ProC、HprT、Pdp、Glk、cdsA共6个基因表达下调。所获得的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趋向性和生物膜形成、信号转导、糖代谢、等途径相关。说明单磷酸鸟苷环二聚体影响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