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对加速器日质控(QC)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使用晨检仪的QC过程进行评估。方法 加速器、晨检仪校准后分别收集由技师、物理师摆位的100组、30组QC数据,设备第2次校准后再次收集技师摆位的QC数据100组,分析两次校准后技师摆位数据(各100组)的归一化信噪比的变化规律。使用由技师和物理师摆位的QC数据(各30组)绘制控制图,比较中心线位置和上下控制线范围的不同。计算由技师、物理师摆位的3个组日QC的过程能力指数。结果 两次校准的技师摆位数据归一化信噪比均为前6周变化较大,6~8周后趋于稳定,8周后逐渐变小。物理师摆位的QC数据在输出量一致性方面,上下控制线范围更窄;在平坦度、对称性方面,中心线更接近目标值0。对输出量一致性、平坦度方面,3个组日QC的过程能力指数均满足≥1要求;对称性Transverse方向均不满足。结论 应采用30~40个数据点绘制加速器日QC过程的控制图。QC过程应由相对固定且较少的QC人员完成,检测项目也应设置更适合的容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通过CT定位和治疗过程分析,找出使用乳腺托架固定技术中存在影响摆位准确性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方法 68例乳腺癌患者,年龄29-71岁,均为女性.其中根治术后46例,保乳术后22例.应用美国MED-TEC乳腺托架对患者治疗时进行体位固定,确定患者与乳腺托架的相对位置.利用乳腺托架上的相对标记线、患者身体上的参考标记线、治疗室内的激光灯来重现定位时的体位.利用照射前的图像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radiation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生成的数字重建放射影像DRR(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图像比较,找出误差的原因并予以纠正. 结果 采用了确定相对标记线及减少患者移动的有效措施后,可以使患者获得很好的摆位精度.对68例行乳腺胸壁及患侧锁骨上照射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加速器上射野验证,人体纵向、横向误差均小于3 mm. 结论应用乳腺托架对患者进行定位和摆位,可明显改善摆位的重复性,提高摆位精度,使患者获得舒适准确的治疗体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体部肿瘤患者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3DCRT/IMRT)前CT-SIM模拟定位系统标记肿瘤等中心坐标与计划等中心坐标误差产生的原因。方法 采用热塑头颈肩膜、体膜等固定器分别对80例头颈肩部和胸腹部肿瘤患者进行了体膜固定定位,经过CT扫描,传至Elka 系统进行计算,计算出原点到病变等中心X、Y、Z轴移动距离及病变中心到体表的距离,再次通过CT扫描,激光系统移位,将患者体膜原点移至病变中心测量。通过对其分析及重复摆位后,分析摆位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 97.5 %(78例)的患者可以通过3次以下的重复摆位即可将实际治疗中心位置与计划系统治疗中心基本标记一致。头颈肩部用头颈肩膜固定偏差小于2 mm,体部用体膜固定偏差(胸腹部)小于3 mm。2.5 %的肿瘤患者则通过物理师核对计划后,医师、物理师、技师共同修正坐标距离后与计划等中心取得一致。结论 用热塑膜固定患者能准确标记病变的等中心,可以满足精确放疗的要求,从而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对加速器日质控(QC)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使用晨检仪的QC过程进行评估。方法 加速器、晨检仪校准后分别收集由技师、物理师摆位的100组、30组QC数据,设备第2次校准后再次收集技师摆位的QC数据100组,分析两次校准后技师摆位数据(各100组)的归一化信噪比的变化规律。使用由技师和物理师摆位的QC数据(各30组)绘制控制图,比较中心线位置和上下控制线范围的不同。计算由技师、物理师摆位的3个组日QC的过程能力指数。结果 两次校准的技师摆位数据归一化信噪比均为前6周变化较大,6~8周后趋于稳定,8周后逐渐变小。物理师摆位的QC数据在输出量一致性方面,上下控制线范围更窄;在平坦度、对称性方面,中心线更接近目标值0。对输出量一致性、平坦度方面,3个组日QC的过程能力指数均满足≥1要求;对称性Transverse方向均不满足。结论 应采用30~40个数据点绘制加速器日QC过程的控制图。QC过程应由相对固定且较少的QC人员完成,检测项目也应设置更适合的容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RapidArc计划与五野动态调强(5F-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处方剂量为50 Gy/ 25次。分别设计RapidArc计划与5F-IMR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靶区覆盖度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体积,同时比较两组计划实施时的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结果 在两种计划的靶区比较中,RapidArc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为(0.88±0.03),高于5F-IMRT计划的(0.79±0.02)(t=8.28,P<0.05);RapidArc计划的均匀性指数为(9.01±0.73),优于5F-IMRT计划的(10.44±1.08)(t=-2.73,P<0.05)。两组计划在同侧肺受照剂量体积比较中RapidArc计划的DmeanV10V20V30小于5F-IMRT计划(t=-7.53、-7.20、-8.39、-7.80,P<0.05),但RapidArc计划中的V5较5F-IMRT计划增加了约16% (t=5.67,P<0.05);心脏的受照剂量体积比较中RapidArc计划中的DmeanV5V10均高于5F-IMRT(t=10.46、28.76、5.40,P<0.05),但在RapidArc计划中心脏的V30低于5F-IMRT (t=-6.12,P<0.05)。对侧肺和对侧乳腺的V5在RapidArc计划中明显高于5F-IMRT计划 (肺:t=21.50,P<0.05;乳腺:t=5.44,P<0.05)。RapidArc计划中机器跳数减少了25%,平均治疗时间节省了60%。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RapidArc计划与5F-IMRT计划比较提高了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度,减少了高剂量区的受照体积,降低了机器跳数,缩短了治疗时间,但增加了正常组织低剂量区的受照体积。  相似文献   
7.
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放射治疗过程存在高危险性,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把风险降至最低。根据医院器械和人员配置,参考美国原子能规程委员会用来指导美国物理师协会的规程,制定了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复发子宫颈癌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分布,为3DCRT在复发子宫颈癌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8月间就诊于山西省肿瘤医院的13例复发的子宫颈癌患者,CT模拟定位后,影像资料输入拓能(Topslan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由同一物理师对每一患者分别进行传统前后对穿野和五野三维适形计划设计,处方剂量均为50 Gy,比较二者PTV和OAR的剂量分布.结果 在相同的处方剂量(50 Gy),普通放疗(CRT)(AP/PA)和3DCRT的OAR(直肠、膀胱、小肠)最大受照剂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PTV的最大受照剂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PTV的平均剂量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RT(AP/PA)和3DCRT二者有着同样的PTV覆盖.经比较PTV的均匀性,在CRT(AP/PA)和3DCRT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CRT(AP/PA)和3DCRT的各OAR高剂量区(>40 Gv)的受照体积(V40)后,二者各OAR的V4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DCRT的V40在直肠、膀胱、小肠比CRT(AP/PA)分别平均减少53.31 ml(90.69%)、124.00 ml(79.47%)、655.16 ml(92.22%).结论 3DCRT治疗的PTV剂量均匀性劣于CRT,而OAR的受照体积明显少于CRT,从而有望减少OAR放疗并发症发生率(NTC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治疗计划设计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治22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采用俯卧位固定于立体定位体架内的真空垫内,带定位体架作CT增强扫描,勾画靶区后进行三维治疗计划设计.处方剂量DT35~50 Gy,分5~9次,9~18 d完成;等效生物剂量43~70 Gy.结果 22例患者治疗后17例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77.3%.结论 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可以使处方剂量线和肿瘤靶区相适形,剂量分布比常规放疗更合理;使肿瘤局部控制率提高.有疗程短、分次剂量高、放疗反应低和提高生存质量等.  相似文献   
10.
子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照射野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子宫颈癌调强放疗各种布野方案的比较,探讨符合临床要求的最佳照射方案。方法 对10例子宫颈癌患者采用调强治疗方案,处方剂量为46 Gy,分次量为2 Gy。每位患者做6个不同的治疗计划,分别为5野、7野、9野均分照射,初始入射角度选用0°和180°。分别计算比较靶区的覆盖度、均匀性、适形度各项指标。结果 7野和9野的靶区适形度基本一致,7野的均匀性最好,5野靶区覆盖度也能达到要求,但适形度和均匀度都次于7、9野;9野IMRT计划与5野IMRT计划相比没有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但增加了子野数和照射的总跳数,延长了治疗时间。结论 在子宫颈癌的调强放疗中,综合考虑各种物理和生物因素,建议在设计照射野时尽量选择7野照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