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城市地区0~5岁儿童养育实践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城市地区0~5岁儿童养育实践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我国儿童早期发展、开展父母积极养育指导和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12月在我国14省15个城市4 515名0~5岁的儿童家长中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父母养育与家庭适应量表(PAFAS)评价父母对儿童的养育实践情况,包括养育一致性、强迫性、鼓励性和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情绪适应、家庭关系和相互协助等多个维度,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探索儿童个体、父母和家庭因素对父母养育实践的影响。结果 我国城市地区0~5岁儿童的父母在PAFAS量表中的总得分为21.00(15.00~28.00)分,该得分的变化与儿童年龄、独生子女、分娩方式、父亲文化程度、家长育儿信心、家长情绪、家庭年收入、家庭结构以及寻求专业支持等因素有关,提示我国儿童养育实践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结论 我国城市地区0~5岁儿童养育实践整体情况良好,养育实践与儿童个体、父母和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关注多重因素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父母养育技能的培训效果,更好地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食物过敏的临床诊治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儿童食物过敏临床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重庆市40家妇幼保健机构儿童食物过敏诊断及治疗开展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包括采用的食物过敏诊断治疗方法、诊治面临的问题及需求等方面。结果:40家市级及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中有24家(60%)开展了食物过敏诊断,其中有19家(79.17%)开展了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21家单位(87.50%)开展了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测,5家单位(20.83%)开展了IgG的检测;7家单位(29.17%)开展了食物回避试验,1家开展了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全市妇幼保健机构2018年共进行SPT检测19 641例;sIgE检测1 922例。对医师的调查显示,91.9%的区县妇幼保健院儿保医师认为病史询问最重要;69.80%的基层医师认为阳性的SPT或sIgE结果加上相关症状可诊断食物过敏;89.5%的医师认为阴性的SPT和sIgE结果提示无食物过敏;65.08%的医师认为IgG对食物过敏诊断有意义。95%的家长认为SPT/sIgE阴性结果就是不过敏。治疗方面如患儿考虑为牛奶蛋白过敏,11.11%的医师建议母乳喂养儿停止母乳喂养;25.40%的医师建议配方奶喂养儿改用部分水解配方。如患儿考虑为鸡蛋过敏,7.94%的医师建议停鸡蛋的同时使用部分水解配方;26.98%的医师建议用深度水解配方。部分医师在进行食物回避或食物替代过程中,对于食物回避时间长短不一。基层医师对食物过敏规范化的诊疗培训、具体操作流程等有较高的期望。结论:儿童食物过敏诊治在基层医疗机构不规范。需要加强医师对现有食物过敏指南及共识的掌握,分层分级进行食物过敏诊治培训,规范食物过敏诊断治疗,从而提高食物过敏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背景 儿科医生经常面临父母和教师对孩子行为问题报告不一致的情况,但既往关于父母和教师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评估的研究较少。 目的 调查重庆市主城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探讨父母及教师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评估的一致性及差异。 方法 于2018年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抽取学龄前儿童2 698例。儿童家长填写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教师填写Conners教师量表(TRS),比较基于PSQ和TRS的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结果 最终纳入问卷被有效回收的学龄前儿童2 660例(98.59%)。基于PSQ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47%(385/2 660),男童高于女童〔17.91%(245/1 368)比10.84%(140/1 292),P<0.001〕;基于TRS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44%(118/2 660),男童亦高于女童〔6.29%(86/1 368)比2.48%(32/1 292),P<0.001〕。PSQ中,男童在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多动指数上的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TRS中,男童在品行问题、多动指数上的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PSQ中,男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问题、多动指数4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童(P<0.05);TRS中,男童在品行问题、多动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被动问题、多动指数4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童(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男童中,TRS中品行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被动问题、多动指数得分与PSQ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问题、多动指数得分呈正相关,TRS中多动问题得分与PSQ中品行问题、冲动-多动问题、多动指数得分呈正相关(rs值为0.056~0.113,P<0.05),TRS中多动问题得分与PSQ中焦虑问题得分呈负相关(rs=-0.059,P<0.05);在女童中,TRS中各因子得分与PSQ中各因子得分无相关关系(P>0.05)。 结论 家长反映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教师高,家长及教师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品行问题、多动方面的评估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门诊调查79例2~7岁ASD儿童和7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儿童,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对两组儿童粪便样本中细菌16S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结果 ASD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33.55(20.47,39.73)nmol/Lvs. 35.50(27.80,41.90)nmol/L](Z=-2.114,P=0.035);ASD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对照组[539.0(422.50,702.75)pmol/L vs.632.0(519.0,859.0)pmol/L](Z=-3.114,P=0.002)。ASD组和对照组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ASD组相比于对照组萨特菌属和脱硫弧菌属的丰度显著提高,双歧杆菌属和莱茵海默氏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叶酸水平与双歧杆菌属(r=0.203...  相似文献   
6.
出生队列是研究生命早期暴露对健康结局影响的重要工具, 但目前缺乏有力支撑孕前暴露特别是父系暴露对生殖健康和妊娠结局影响研究的大型队列平台。重庆市孕前生殖健康与出生结局队列研究是起始于孕前阶段, 同等关注男女双方的环境、心理、行为等暴露因素对生殖健康和不良妊娠结局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于2019年正式启动, 计划招募有生育意愿的育龄夫妇20 800人。通过随访, 调查志愿者2年内是否自然受孕。对进入妊娠期的女性志愿者, 在孕早、中、晚期进一步随访, 并对分娩的子代随访至2岁, 监测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缺陷、神经功能发育障碍等结局发生情况。各阶段分别采集相应的数据信息和生物样本, 包括精液、外周血、尿液、胎盘、脐带、脐带血、口腔拭子等。截至2022年1月, 已纳入志愿者8 698人, 分布于重庆市所有38个区/县。本队列建设目标是成为涵盖父母双方的前瞻性大样本孕前出生队列, 将以独特的设计和更加全面的视角阐明全生育周期特别是孕前期暴露因素对生殖健康和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及机制。  相似文献   
7.
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地]分析影响肠道双歧杆菌水平的可疑因素,为维持婴儿肠道的双歧杆菌优势提供线索.[方法]采集152例进行食物过敏诊断试验的婴儿大便,运用平板活菌计数培养法和PCR鉴定法计数大便双歧杆菌,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单因素和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结果]配方奶喂养儿、食物过敏儿或引入其他食物的婴儿的大便双歧杆菌计数分别较母乳喂养儿、非食物过敏儿或未引入其他食物的婴儿的大便双歧杆菌计数显著降低,且婴儿喂养方式、是否食物过敏、有无其他食物的引入对婴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的影响作用逐级减弱.[结论]母乳喂养、适时引入其它食物将有利于婴儿肠道双歧杆菌优势的维持和食物过敏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了解1岁儿童营养过剩(超重肥胖)与睡眠时间的关系。方法按经济状况分层抽取两个城区,再按整群抽样原则抽取社区保健门诊1013名12个月龄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测查体质量和身高,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出生体质量身长,父母体质量身高,近一周进食情况。结果 1岁儿童发生肥胖的比率为4%,超重的比率为6.1%。每日睡眠时间<11h的儿童肥胖发生率是12.68%,≥11~12h的肥胖发生率是3.96%,≥12~13h的肥胖发生率是3.83%,≥13h的肥胖发生率是2.35%。差异显著(P<0.01)。结论 1岁儿童因为睡眠时间减少,营养过剩(肥胖超重)的发生率增高。睡眠减少是肥胖和超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城区婴幼儿超重与肥胖现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儿童肥胖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生后1月龄的2139名儿童进行3、6、9、12和18月龄的生长监测、评估和问卷调查。以18月龄是否超重与肥胖为应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婴儿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生后前半年增长迅速,6月龄达26.04%,之后逐渐降低,至18个月龄时为15.8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营养状况、儿童出生时、6月龄、9月龄和12月龄的营养状况、3月龄喂养方式、12月龄蔬菜进食频次、18月龄甜饮料添加频次以及18月龄上床时间共9个因素与18月龄儿童超重与肥胖显著相关。结论:重庆城区婴幼儿超重与肥胖现状突出,存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应给予早期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婴儿0~3月龄期间家长睡眠养育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婴儿早期睡眠养育行为的预见性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2013-2015年对我国5个城市156例婴儿0~3月龄期间家长睡眠养育行为进行监测,监测时点分别为生后14 d、1、2月龄和3月龄,内容包括夜晚入睡方式、就寝时精神状态和睡床方式。按不同年龄点进行各行为发生率的统计描述和CMHχ^2检验,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s)进行家长睡眠养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监测期间观察夜晚婴儿由家长抱着入睡、放在床上轻拍或陪伴入睡和单独自行入睡的比例分别为54.4%、35.9%和9.7%,且随月龄增加,家长抱着入睡的比例呈上升趋势(P<0.0001)。婴儿就寝时被放置到床上时已睡着、犯困但未睡着和完全清醒的比例分别为63.7%、28.6%和7.7%,随月龄增加,犯困但未睡着的比例逐渐下降(P=0.0003)。与家人同床睡眠、同屋但单独小床睡眠、家人抱着睡眠以及单独房间睡眠的比例分别为53.8%、42.4%、2.0%和1.8%,随月龄增加,与家人同床睡眠的比例逐步增多(P<0.0001)。父母文化程度均为大学及以上、家庭月收入水平在5001~8000元和父亲抑郁情绪对睡眠养育行为有显著影响(OR=0.46,2.55,1.60,0.57,P<0.05或<0.001)。结论我国婴儿早期家长睡眠养育方式以家长安抚入睡、在已睡着的状态下放置床上睡眠和同床睡眠为主,需要加强预见性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