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细菌分布特征、细菌耐药情况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16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使用WHONET 5.6和SPSS 19.0软件对细菌种类、耐药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168例共分离出细菌472株,革兰阴性菌占比73.1%,革兰阳性菌占比26.9%。排名居前3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8.1%)、肺炎克雷伯菌(19.1%)和铜绿假单胞菌(18.8%)。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达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5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未产生耐药。血清白蛋白水平(OR=0.879,95%CI 0.776-0.996,P=0.04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OR=2.726,95%CI 1.241-3.095,P=0.005)与白血病患者病死率相关。结论 感染是白血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危险因素。了解致病菌株及耐药性,加强对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对白血病感染患者进行合理的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临床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DLBCL)预后影响。方法 收集203例经病理诊断为DLBCL初诊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通过MaxStat统计量计算VEGF、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和年龄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DLBCL患者生存结局的变量。结果 203例患者中男性104例(51.2%),女性99例(48.8%),中位年龄59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97例(47.8%),中位随访时间为37.6个月,5年总生存(OS)为62%;VEGF、年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和纤维蛋白原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最佳截断值为266.8 pg/ml,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对DLBCL预后有影响。VEGF增高的患者伴有更高的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积分,MYC阳性和BCL-2阳性表达。此外,IPI低危...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笔者采用七氟醚加琥珀胆碱对全麻患者进行诱导插管,以期比较成人七氟醚诱导时不同剂量琥珀胆碱对气管插管条件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的影响,探讨成人七氟醚吸入诱导插管的最佳琥珀胆碱剂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1~6月在我院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术的患者90例,年龄40~65岁,男40例、女50例,体重44~85 kg,ASA Ⅰ~Ⅱ级;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A、B、C三组各30例,三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平均体重、ASA分级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排除困难气道者、有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尤其是高血钾或有显著高血钾风险者、有神经肌肉疾病或服用了影响神经肌肉功能药物者、假性胆碱酯酶缺乏者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常规院内转运的40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管理前组,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管理的41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管理后组;管理前后均为同一批医护人员,共31名,岗位无变动;比较管理前后两组交接时间、护士救治能力、不良转运事件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管理后组检查等待时间、交接耗时、接收科室转运时间及转运总时间均短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理论知识掌握、救治主动性、伤情观察判断、操作技能及医护配合沟通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医患沟通、转运过程护理、科室间合作及接诊科室护理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结论:将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酒精戒断所致震颤谵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震颤谵妄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和地西泮组,各34例;两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分别静脉滴注纳洛酮和或地西泮,疗程1周。采用酒精戒断状态评定量表(CIWA-Ar)评定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纳洛酮组意识恢复时间[(63.3±22.0)h]明显短于地西泮组[(99.8±24.8)h](P0.001);CIWA-Ar评分在治疗后1~4 d明显低于地西泮组(P0.05或P0.01);不良反应中嗜睡出现率明显少于地西泮组(P0.05)。结论:纳洛酮与地西泮治疗酒精戒断所致震颤谵疗效相当,但纳洛酮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地区0~5岁儿童养育实践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城市地区0~5岁儿童养育实践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我国儿童早期发展、开展父母积极养育指导和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12月在我国14省15个城市4 515名0~5岁的儿童家长中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父母养育与家庭适应量表(PAFAS)评价父母对儿童的养育实践情况,包括养育一致性、强迫性、鼓励性和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情绪适应、家庭关系和相互协助等多个维度,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探索儿童个体、父母和家庭因素对父母养育实践的影响。结果 我国城市地区0~5岁儿童的父母在PAFAS量表中的总得分为21.00(15.00~28.00)分,该得分的变化与儿童年龄、独生子女、分娩方式、父亲文化程度、家长育儿信心、家长情绪、家庭年收入、家庭结构以及寻求专业支持等因素有关,提示我国儿童养育实践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结论 我国城市地区0~5岁儿童养育实践整体情况良好,养育实践与儿童个体、父母和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关注多重因素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父母养育技能的培训效果,更好地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药品流通领域中仿冒知名品牌药物的现状。方法对2009年8月~2011年7月抽查的39批"江中"健胃消食片进行性状、簿层鉴别、重量差异、崩解时限检验。结果 39批"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中性状不合格的18批,簿层鉴别不合格38批,重量差异不合格23批,崩解时限正品与假冒品之间有差别。结论建议加大食品药品稽查队建设,或在公安机关中成立食品药品刑侦队,加大打击力度;大力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建设;加强《药品管理法》的宣传和药检所建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实施PDCA循环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5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前Pa CO2、p H、Pa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后Pa CO2、p H、Pa O2均较入院前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入院后1、3、7天的Pa 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均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发生口臭、口腔炎及口腔溃疡的机率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干预过程中,给予PDCA循环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气道指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发生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