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例,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其中3例行全相合异基因移植,1例行半相合异基因移植。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呈完全嵌合体状态,粒细胞中位植活时间为11(11~12)d,血小板中位植活时间为12.5(11~13)d。2例出现aGVHD,其中Ⅰ度1例,Ⅳ度1例;2例出现cGVHD,1例为局限性,1例为Ⅳ度肠、肝cGVHD;1例出现消化道粘膜炎,1例出现轻度肝功能损害,2例EB病毒定量升高,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ML疗效显著,使用外周血干细胞进行半相合移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案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教学的效果。方法:将在血液内科见习的医学生分为案例教学模式组和传统教学模式组,分别应用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临床见习教学,用试卷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估两组教学效果。结果:案例教学模式组考核平均得分92.00±2.91分,传统教学模式组平均得分83.80±3.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案例教学模式组考核结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案例教学模式组问卷调查平均得分7.07±0.87分,传统教学模式组得分4.20±0.9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案例教学模式组的学生认同度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结论:运用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血液系统疾病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肺侵袭性真菌感染(pulmonary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PI-F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4月-2011年7月应用卡泊芬净和伊曲康唑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PIFI疗程≥7 d的57例患者,比较卡泊芬净和伊曲康唑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卡泊芬净组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7 d和>7 d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结果:卡泊芬净组患者疗效优于伊曲康唑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粒缺时间≤7 d组患者疗效与>7 d组患者相同(P>0.05)。结论:应用卡泊芬净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PIFI患者,效果满意,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增殖、凋亡及共培养体系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对HUVEC和KM3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检测有效浓度的内皮抑素对HUVEC和KM3细胞株的凋亡作用;建立HUVEC和KM3的隔离共培养和混合共培养体系,检测共培养体系中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作用后对于HUVEC血管生成的影响;检测经内皮抑素作用后对混合共培养、隔离共培养上清中VEGF浓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持续作用72 h,对HUVEC具有抑制增殖作用,且在50-200 ng/ml的剂量范围内呈现浓度依赖关系,而对KM3细胞未见明显作用;有效浓度的内皮抑素(100、200 ng/ml)可诱导HUVEC凋亡,而对KM3未见明显作用;共培养体系中,内皮抑素可抑制HUVEC的管状结构形成;经不同浓度内皮抑素作用后,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分泌量减少。结论内皮抑素能抑制HU-VEC的增殖;诱导HUVEC的凋亡;通过血管内皮抑制骨髓瘤细胞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抑制VEGF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生化法检测63例MM患者(MM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β 2-MG和LDH水平.结果 MM组血清β2-MG和L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81±0.62) mg/L比(2.43 ±0.91) mg/L和(296.4±34.7) U/L比(145.5±17.8) U/L,P<0.05],且随MM临床分期增加,血清β2-MG和LDH水平逐渐增高(P<0.05).此外,采用VAD方案治疗有效患者(54例)化疗后血清β 2-MG和LDH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2.51±1.36) mg/L比(3.57±0.82)mg/L和(159.1±35.2) U/L比(285.3±87.6) U/L,P< 0.05],而无效患者(9例)化疗前后血清β2-MG及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β 2-MG和LDH水平可作为MM患者临床分期、化疗预后及疗效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去甲基化制剂地西他滨(decitabine)和(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MDS—RAEB细胞株SKM—1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用台盼蓝拒染法研究药物对SKM—1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用四氮唑蓝还原试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SKM—1细胞分化作用;用Annexin V—FITC标记药物作用后的细胞,了解其早期凋亡的情况;用RT—PCR研究药物作用前后细胞Fas,survivin和P15^INK4B。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decitabine和(或)TSA对SKM—1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能促进SKM—1细胞分化,细胞表面CD14、CD11b表达增加,HLA—DR表达减少;decitabine和(或)TSA处理SKM—1细胞后,SKM—1细胞凋亡增加,细胞Fas和P15^INK4B mRNA表达增加,survivin mRNA表达减少。结论:decitabine和TSA均可以促进SKM—1细胞凋亡和分化,可能与Fas、P15^INK4B和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二者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去甲基化制剂地西他滨(decitabine)和(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MDS—RAEB细胞株SKM—1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用台盼蓝拒染法研究药物对SKM—1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用四氮唑蓝还原试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SKM—1细胞分化作用;用Annexin V—FITC标记药物作用后的细胞,了解其早期凋亡的情况;用RT—PCR研究药物作用前后细胞Fas,survivin和P15^INK4B。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decitabine和(或)TSA对SKM—1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能促进SKM—1细胞分化,细胞表面CD14、CD11b表达增加,HLA—DR表达减少;decitabine和(或)TSA处理SKM—1细胞后,SKM—1细胞凋亡增加,细胞Fas和P15^INK4B mRNA表达增加,survivin mRNA表达减少。结论:decitabine和TSA均可以促进SKM—1细胞凋亡和分化,可能与Fas、P15^INK4B和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二者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遗传学特点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热变性姬姆萨显带技术(RHG)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0例CML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回顾分析282例CML的临床及细胞遗传学资料。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CC)分析表明,282例患者中268例Ph染色体阳性,占95.04%;14例Ph染色体阴性,占4.96%。其中250例Ph阳性细胞为100%,占90.32%。12例Ph阳性细胞为30%~99%,占4.48%,核型显示正常与Ph嵌合状态。6例核型为复杂变异异位,占2.24%。41倒除Ph染色体外,还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占15.30%,分别为双Ph,+8,+22,-Y,i(17q)等,其中28例为加速或急变患者,占68.29%。应用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34例(舍14例Ph染色体阴性中的8例),占85%;BCR/ABL阴性6例,占15%。结论: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分子遗传学FISH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及准确率。细胞遗传学对于CML的正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的T淋巴细胞受体(TCR)Vβ亚家族分布特点。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弥漫大B淋巴瘤3例及外周T淋巴瘤3例患者的外周血或淋巴结T淋巴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对照组为健康人8例。结果:对照组健康8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全部24个Vβ亚家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CR Vβ亚家族均呈限制性表达,外周T淋巴瘤2例和弥漫大B淋巴瘤1例Vβ亚家族呈限制性表达,另外3例表达未受抑制。而淋巴瘤患者淋巴结标本Vβ亚家族全部呈限制性表达。结论:TCR基因重排对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乌索酸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Hut-78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10、20、40、80 μmol/L)乌索酸作用不同时间(4、12、24、48、72 h)对Hut-78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早期凋亡的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乌索酸作用后Hut-78细胞细胞核因子-κB(NF-κB)p65、p50、p52和p100亚基蛋白,以及caspase-8、3、9蛋白表达变化,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环氧合酶-2(COX-2)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不加药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乌索酸作用组Hut-78细胞的增殖均受抑制(P值均<0.05);AnnexinⅤ+/pI-细胞比例均升高(P值均<0.05);经10、20、40、80 μmol/L乌索酸处理Hut-78细胞72 h后,Hut-78细胞NF-κBp65、p50蛋白和VEGF、COX-2 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P值均<0.05),caspase-8、3、9蛋白表达均增加(P值均<0.05);NF-κBp100、p52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上述作用均呈剂量和(或)时间依赖性(P值均<0.05).结论 乌索酸抑制Hut-78细胞增殖,作用可能与促其凋亡有关,经过死亡受体和线粒体途径完成;影响NF-κB经典信号路径可能是其机制之一,VEGF和COX-2可能也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