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特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对2012年1-12月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杭州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软件对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主要病原菌构成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结果共调查1 883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10例,医院感染率为5.84%,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次,例次感染率7.01%;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69%,革兰阳性菌占20.86%,真菌占2.45%,前5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0.25%、13.50%、12.88%、10.43%、9.2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率>54.1%;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5.0%,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广谱头孢菌素的耐药率>76.0%,仅对多黏菌素、莫西沙星敏感率较高;使用抗菌药物1 008例,使用率为53.53%,病原学送检245例,送检率为24.31%。结论神经外科不仅医院感染率较高,而且细菌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2.
依托信息化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分布状况及其特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原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软件逐床查阅预警病例,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监测患者2 186例,实际监测2 186例,实查率为100.00%;发生医院感染患者86例、122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93%、例次感染率为5.58%;ICU、血液科、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7.62%、26.67%、17.65%,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6.72%;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24%,抗菌药物使用者病原学送检率为40.38%;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率22.22%,送检率43.48%;特殊类抗菌药物使用率3.38%,送检率57.14%;引起医院感染的前3位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0.45%、18.20%、13.93%;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时间仅用12h。结论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显著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率,应给予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建设足够的重视,使医院感染管理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临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离和耐药性,探索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病例的监控措施.方法 对2010年医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目标性监测,统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株数以及耐药性,并对临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病例实施监控.结果 共分离出肠球菌属582株,其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占2.20%,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全院未发生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暴发和流行.结论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分离株数较多,耐药率较高,应该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病例实施监控,预防和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卵巢癌基因HE4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HE4基因的PcDNA3.1/HFA载体,脂质体法介导PcDNA3.1/HE4载体转染人浆液性卵巢癌细胞系HO8910,WESTERN-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内HE4蛋白的表达效果.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HE4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经细胞粘附实验、体外侵袭力实验比较转染前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Western-blot结果显示PcDNA3.1/HFA载体成功转染HO8910细胞并显著提高该细胞HE4基因的表达,细胞增殖能力较前无明显变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结论 通过增强HEA基因表达,可降低其侵袭能力,有望成为卵巢癌基因治疗的新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41对双生子家系背景的调查积累,探讨双生子研究法引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可行性,重点对1对心脾两虚精神分裂症的双生子进行示范性研究。方法按现代遗传学的方法调查积累了41对双生子,鉴定其卵型、家系双生子对数、双生子的出生时间等,并重点进行西医疾病和中医证候诊断,从而筛选到可以进行病证结合研究的9对13个双生子,最后具体分析1对典型单卵双生子。结果获得家系图谱41张,1个家系中2对以上双生子占总调查对数的45%,41对双生子可以病证结合研究的有9对,其中双生子病证相同相近者3对6人。通过对心脾两虚的精神分裂症双生子研究可见,其天然的对称(对照)性,利于复杂证候的动态的时间空间观的分析。结论双生子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殊产物,同病同证的双生子样品具有可比性和可参照性,是研究证候基因组、病因病机、疗效评价的绝好天然模型,是高质量的科学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胡顺文  韩建敏  牟霞  陈燕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794-1795
目的掌握莒南县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状况。方法按GB4789.30—2003方法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结果2006年从610份食品中共分离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39株,总污染率为6.32%,生肉类、熟肉及生食蔬菜的污染率分别为9.94%、4.48%、3.78%。结论该县存在发生李斯特菌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7.
武警某部2004-2008年传染病疫情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警某部近年传染病发病特点、流行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该部2004-2008年在我院及驻地医院住院的传染病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8年该部传染病排在前6位的是沙门氏菌感染、肺结核、甲型副伤寒、结核性胸膜炎、未分型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占报告总数的83.9%。结论近5年来该部传染病疫情得到明显控制,但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及结核病仍是今后该部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传染病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阴性慢性乙型肝炎(e~+/e~- CHB)过程中的病毒学应答异同,为ADV在e~+/e~-CHB中的抗病毒治疗过程提供个体化指导.方法选取e~+CHB和e~-CHB患者各40例,两组均口服ADV片10mg,1次/d,连续服用52周,停药后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期间第4、12、24、36、48、52周,停药后第12周对患者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同时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gt其他指标.结果 除第4、12周外,e~-CHB患者HBV DNA转阴率在各观察时间点均高于e~+CHB患者(P<0.01),e~+CHB患者HBV DNA转阴率在52周内持续升高,于第52周达到高峰55.3%(21/38),而e~-CHB患者在第24周即达到高峰97.5%(39/40),此后维持在84.6%(33/39);e~-CHB患者HBV DNA转阴率高峰出现的时间点早于e~+CHB患者,导致其治疗路线图不同.停药后第12周,e~+CHB组患者的HBV DNA复发率[5.3%(2/38)]明显低于e~-CHB组[23.1%(9/39),P<0.05].两组患者耐受性均良好,无明显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 ADV能有效抑制e~+/e~-CHB患者的病毒复制,52周内e~-CHB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e~+CHB.  相似文献   
9.
B16小鼠皮肤恶性黑素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的黑素细胞系统所发生的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肿瘤,容易发生血行转移。黑素瘤B16是C57BL/6小鼠耳根部皮肤的自发性肿瘤。最近我们将B16细胞接种于同基因小鼠皮下,初步建立了较理想的皮肤恶性黑素瘤动物模型[1,2],为下一步实验做准备。  相似文献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对B16恶性黑素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A,SEA)系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肠毒素,是具有高效激活T淋巴细胞能力的蛋白质抗原分子。为了能系统地了解SEA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我们通过体外试验检测了SEA活化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对B16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