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U266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CCK-8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U266细胞FGFR3、BC12、CCNDJ、MYC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blot方法分析BCL2、MYC、CCNDl、FGFR3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冬凌草甲素能够抑制U266细胞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②10μmol/L冬凌草甲素处理U266细胞24h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③U266细胞凋亡比例随冬凌草甲素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④经冬凌草甲素处理后的U266细胞中,FGFR3、BCL2、CCNDJ、MYC基因表达下调,同时其相应的蛋白质表达下调,P53蛋白表达上调,上述变化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冬凌草甲素可以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发挥其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为MM新的靶向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HC五聚体方法检测在体外用抗B细胞淋巴瘤基因疫苗(简称基因疫苗)刺激PBMC生成抗原特异性CTL的效率.方法 用于细胞培养的4份血液标本来自2例B淋巴细胞肿瘤患者(1例为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另1例为毛细胞白血病患者)和2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上述标本中PBMC受基因疫苗刺激后CTL生成情况.PBMC贴壁培养获得DC前体,在重组细胞因子GM-CSF和IL4的支持下诱导培养DC,采用基因枪方法将基因疫苗质粒导入DC,RT-PCB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IgHV1-GM-CSF mRNA的转录,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GM-CSF的表达,并验证转染是否获得有效表达.转染后的DC再与从PBMC中获得的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抗原特异性的CTL;共进行2次DC刺激,共计培养24 d,分别在培养前、培养第7天、第17天及第24天收获培养细胞,培养分为转染基因疫苗组和转染对照质粒组,流式细胞术分析培养细胞中CD3+ CD8+细胞亚群的水平;用针对基因疫苗抗原肽抗原表位的MHC五聚体荧光抗体检测CTL产生水平.结果 基因枪颗粒轰击方法转染DC后,RT-PCR结果显示转染得到了表达;转染基因疫苗组的DC中GM-CSF含量为(28±6)ng/106个细胞,而转染对照质粒组的DC中GM-CSF含量为(10±3)ng/106个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1,P<0.01).分析培养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D3+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增加,转染对照质粒组在培养前、培养第7天、第17天和第24天的比例分别为(34.24±2.72)%,(46.06±3.08)%,(65.34±4.26)%,(73.86±4.85)%,而在转染基因疫苗组,其比例分别为(32.28±2.08)%,(45.32±3.81)%,(63.37±4.21)%,(75.01±3.20)%.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培养不同时间点的CD3+CD8+细胞亚群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培养时间=176.966,P<0.01),但转染因素本身对其产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转染因素=0.657,P>0.05).MHC五聚体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基因疫苗组的DC能够诱导针对该表位的抗原特异性CTL产生,CTL水平随着DC的刺激逐渐增高;在培养第24天,健康对照者最高获得2.03%的CTL,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CTL达4.36%,而毛细胞白血病患者为3.89%.结论 MHC五聚体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基因疫苗诱导的抗原特异性CTL;该方法对于抗肿瘤细胞免疫的检测、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及早期预后判定可能是一项有前景的临床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膜蛋白与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心肌梗死服用阿司匹林前、服用后24h及10例高血压患者、10例正常对照的血液标本,提取富血小板血浆,以20μmol/LADP为激活剂激活血小板,检测其血小板微粒表达PAC1和CD62P的情况。结果心肌梗死组(服药前)、高血压组CD62P+PMP的百分率(85.1%±3.7%、86.%±5.8%)比正常对照组(75.5%±4.4%)高,PAC1+PMP的百分率(85.9%±3.8%、86.4%±5.7%)也比正常对照组(76.3%±5.3%)高(P<0.01),而心肌梗死组服药前和高血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心肌梗死组服用阿司匹林后24h,CD62P+PMP、PAC1+PMP的百分率分别降低到66.3%±7.56%、68.4%±6.4%,与服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肌梗死、高血压与血小板微粒膜上的CD62P、PAC1表达存在一定的联系,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血小板微粒膜上CD62P、PAC-1的表达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2(IL-2)联合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miR-145、miR-21、miR-10b在乳腺癌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2016年2月~2018年5月选择在笔者医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癌变组)、良性乳腺肿瘤患者60例(瘤变组组)与健康人60例(对照组),抽取所有患者的静脉血,检测NLR、CRP、IL-2表达水平与BRCA1、miR-145、miR-21、miR-10b阳性表达情况。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随访预后,调查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癌变组的血清CRP、IL-2水平高于瘤变组与对照组,瘤变组高于对照组(P<0.05)。癌变组的NLR值低于瘤变组与对照组,瘤变组低于对照组(P<0.05)。癌变组血液中BRCA1、miR-145、miR-21、miR-10b阳性率高于瘤变组与对照组(P<0.05)。随访至今,癌变组中患者死亡6例,存活54例,病死率为10.0%。癌变组60例患者中,随着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减少、病理分期增加与随访死亡,BRCA1、miR-145、miR-21、miR-10b表达阳性率显著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BRCA1、miR-145、miR-21都为影响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LR、CRP、白介素-2联合BRCA1、miR-145、miR-21、miR-10b在乳腺癌中呈现异常表达情况,与乳腺癌的病理特征与随访预后显著相关,可应用乳腺癌辅助诊断与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剪切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SIPA) ,研究不同剪切力作用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规律 ,并初步探讨SIP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锥板黏度计对全血标本施加剪切力作用 ,使血小板产生聚集反应 ,再以荧光抗体CD6 1PerCP标记血小板 ,然后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 ,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大小 ;同时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小板聚集体形态。结果 不同的剪切力作用后 ,血小板产生聚集反应程度不同。在 10 0S-1剪切作用下 ,只有少量的血小板聚集 ;5 0 0S-1时 ,血小板聚集增加 ;在高于 2 0 0 0S-1的剪切作用下 ,30s即可发生明显的血小板聚集 ,30 0 0S-1剪切作用 3min时血小板聚集率为 (5 8 4± 5 3) % ,已接近最大值 ,明显高于 10 0S-1的(9 4± 1 3) %和 5 0 0S-1的 (2 6 4±3 2 ) %。随着剪切力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 ,血小板聚集体逐渐增大 ,结构由松散到致密。AMI、脑梗死、TIA、糖尿病等动脉血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高剪切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明显高于正常。结论 直接的剪切力作用能够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 ,聚集程度与剪切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成正相关 ;高剪切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测定对于动脉血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临床中各种疾病伴随血栓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注射用抗凝剂,其中普通肝素的半衰期短、无肾毒性、有拮抗剂;低分子量肝素半衰期较长,需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人中进行监测。口服抗凝剂中,除华法林等传统药物外,靶向活化凝血因子Ⅹa的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既往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普通肝素进行监测,而对低分子量肝素、新型抗Ⅹa类药物监测手段和监测意识不强。随着人们对抗凝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抗Ⅹa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抗凝监测手段,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检测结果很难与临床表现相关联,未来仍需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黑火药烟雾所致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分析黑火药烟雾成分,建立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4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建模后1、2、6、24、48、96h组(n=6),检测各组大鼠动脉血气的变化,测定肺湿/干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并取肺组织行大体及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黑火药烟雾成分主要为CO2和CO,且12min内浓度稳定.大鼠吸入烟雾后表现为低氧血症,COHb于吸入后1h达峰值(P<0.05),W/D于2h达峰值(P<0.05),吸入后24h内BALF白细胞数呈进行性增加(P<0.05),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5).病理观察可见肺组织出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呈急性肺损伤表现,至吸入后96h仍未恢复.结论 通过黑火药烟雾暴露可成功建立大鼠吸入性肺损伤模型,且具有易复制、稳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战场环境下吸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mu5(GSTM5)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MDS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潜在分子标记物。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初诊的40例MDS[MDS伴单系发育异常(MDS-SLD)5例,MDS伴多系发育异常(MDS-MLD)7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通过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提高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 的认识。 方法 报道1 例BPDCN 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该例BPDCN 临床上以皮肤受累为首发症状,皮损表现为结节、红斑。病理及免疫学特征性标识本病。患者累及骨髓,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疾病诊断予以帮助。 结论 该病侵袭性强,进展较快,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预后极差。单纯从骨髓细胞形态学很难与其他急性白血病相鉴别,需紧密结合临床,同时辅以病理及免疫分型检查明确诊断,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