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设计在面部微创注射透明质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面部前正中线、前轮廓线及外轮廓线"三曲线理论",综合评估求美者面部的五官、衰老及容貌缺陷,并设计综合的微创注射透明质酸的方法。结果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对502例年龄大于30岁,面部存在多部位缺陷的求美者,通过面部综合评估、多部位注射透明质酸,注射剂量3~15 ml,平均5.6 ml,均取得了满意的术后效果。结论面部微创注射是医学、美学、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艺术;面部美学评估的"三曲线理论",可以准确评估求美者的缺陷,并设计相应的注射方式,通过提拉注射的技巧而完善前轮廓线,进而矫正衰老,修饰五官,改变轮廓,使脸形变小,五官精致,面部更加年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参多酚酸组(Salvianolate组)。HE染色法观察大脑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分光光度计发法线粒体丙二醛含量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红染,未见梗死灶;丹参多酚酸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脑梗死面积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丹参多酚酸组线粒体丙二醛含量下降(P0.05)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升高(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线粒体ATP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的保护机制。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及延迟缺血后处理组。采用Longa大鼠MCAO模型方法,于缺血30min、再灌注24h后应用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梗死体积,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RT-PCR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后处理明显减少脑梗死体积(P0.05),降低髓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诱导的ICAM-1mRNA的表达(P0.05);延迟脑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脑缺血后处理有脑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有时间依赖性,可能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因子-1活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实验动物模型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结局指标与相关文献质量,为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11月,获取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实验动物的实验研究文献,并由两名研究者对文献内容进行筛选、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采取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合格文献。Meta分析结果表明,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实验动物模型生理病理相关结局指标存在较大异质性,其体温、基础生命体征、血常规、心肌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电解质平衡、炎性指标、抗氧化能力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肛温、腹温、呼吸、心率、动脉压、心输出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经颈内动脉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2组,静脉芬太尼组V组(n=30),动脉芬太尼组A组(n=30),又将2组各分为2个亚组,Vv组(静脉芬太尼复合耳缘静脉异丙酚n=15),Va组(静脉芬太尼复合颈总动脉异丙酚n=15),Av组(动脉芬太尼复合耳缘静脉异丙酚n=15),Aa组(动脉芬太尼复合颈总动脉异丙酚n=15).监测生命体征及脑电波.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到达相同麻醉深度时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记录麻醉诱导时间与苏醒时间、用药量,并观察兔的饮食、行为有无异常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 各亚组之间比较A组异丙酚用药量明显减少,而芬太尼用量无差异.异丙酚通过颈总动脉给药后意识消失、达到脑电静息的时间均短于V组.4组对于呼吸、循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Vv组的影响最大,Aa组的影响最小.术后60只大白兔全部存活,每组随机取5只观察48h,未发现在行为、进食水、性情等方面有异常表现.兔血管内皮光镜结构改变:Vv组血管内膜光滑连续,着色均匀,其余3组血管结构形态与Vv组比较无明显改变,未见任何急性损伤征象.结论 经颈总动脉持续输注异丙酚及芬太尼可以安全有效的达到维持兔全身麻醉的目的;与静脉给药比较,具有麻醉诱导快、用药量少、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抑制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向Glenn术在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双向Glenn术5例,年龄5~33岁,2例合并双侧上腔静脉,保留奇静脉,保留肺动脉前向血流.结果无死亡,术后SaO2(82.6±2.3)%,紫绀明显减轻,活动量增加.术后出现乳糜胸1例.结论掌握严格的适应症,双向Glenn术是治疗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在脑缺血后处理干预下的改变情况。方法采用SD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设立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及延迟缺血后处理组。于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后检测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改变情况,再灌注24h后检测脑梗死面积。结果脑缺血后处理组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减少(P<0.05),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减轻(P<0.05);延迟脑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脑缺血后处理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有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李富强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543-1543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1岁,在校大学生。1日前因出现尿道内刺痛,排尿时加剧而到某社区门诊部就诊,诊断为急性尿道炎,给予静脉滴注环丙沙星及青霉素治疗,2天后未见好转改用静脉点滴头孢曲松钠3g,每日1次,3天后仍未见好转且病情加重,小便时疼痛加剧而来我校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9.
全身多发性巨大褥疮修复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2 9岁。因双下肢瘫痪 11个月 ,全身多处皮肤溃烂伴发热 8个月入院。检查 :全身可见 4处巨大褥疮 ,均呈葫芦状 ,外口小 ,内口大。皮肤溃烂范围 :骶尾部为 10 cm× 10 cm;左侧髂外 9cm× 11cm,内口直径 2 0 cm;右侧髂外 9cm× 12 cm,内口直径 18cm;右膝关节内侧 5 cm× 5 cm。基底均为红色肉芽组织及灰白色坏死组织 ,可见髂骨、大转子及骶尾骨。T7、8以下平面躯体及双下肢感觉丧失 ,肌力 0级 ,肌张力降低 ,双下肢肌肉萎缩明显 ,生理反射完全消失。细菌培养创面有奇异变形杆菌生长 ,对多种抗生素均耐药。入院诊断 :全身…  相似文献   
10.
李富强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2964-2965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可并发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损伤及代谢改变的临床综合征,由于现代饮食、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使高血压病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据全国卫生部门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每年新增300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