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血运重建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中的疗效和预后及Syntax积分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左主干病变且接受再灌注治疗的130例可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造影结果逐一完成Syntax积分。随访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的总和,即MACCE)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功能减退、心源性再入院、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 PCI组68例,CABG组62例。比较2组患者上述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组68例中采用单支架技术47例,双支架技术21例(Crush技术13例,Provisional技术8例),所有支架均为药物洗脱支架。CABG组62例中,共有135支冠状动脉接受了CABG,其中前降支62例(内乳动脉桥60例,桡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1例),左回旋支43例(桡动脉桥12例,胃网膜右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30例),右冠状动脉30例(桡动脉桥8例,胃网膜右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21例)。住院期间,PCI组较CABG组有较低的住院天数[(11.78±1.106)d比(26.77±2.052)d,MD:-15.00±2.28,P<0.0001]和较低的住院费用[(65260±4640)元比(84770±7521)元,MD:-20510±8747,P=0.0206]。主要终点事件中,通过对两组间无事件生存曲线的分析发现:PCI组发生全因死亡风险是CABG组的3.46倍(HR=3.46,P=0.0332)、发生MACCE风险是CABG组的2.34倍(HR=2.34,P=0.048);同时PCI组发生心源性死亡(HR=3.04,P=0.08)和靶血管重建(HR=6.93,P=0.09)的风险也比CABG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中,PCI组的心绞痛再发率显著高于CABG组(RR=2.62,P=0.009),而在心源性再入院率和心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yntax积分<23分亚组:PCI组22例,CABG组12例。PCI组与CABG组有相似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以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P>0.05)。Syntax积分≥23分亚组:PCI组46例,CABG组50例。针对该亚组主要终点事件的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I组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是CABG组的3.77倍(HR=3.77,P=0.0381)、发生MACCE的风险是CABG组的2.62倍(HR=2.62,P=0.0498);PCI组发生心源性死亡(HR=3.48,P=0.06)以及靶血管重建(HR=8.01,P=0.07)的风险也较CABG组有增高的趋势;次要终点事件中,PCI组比CABG组有较高的心绞痛再发率(RR=4.30,P=0.006),而心功能减退的发生率(RR=2.81,P=0.15)和心源性再入院率(RR=2.04,P=0.21)也较CABG组有增高的趋势。单支架技术和双支架技术有着相似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P>0.05);单支架技术、Crush技术和Provisional技术之间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和CABG组共12例死亡患者,其中仅1例为女性,余11例均为男性,死亡组中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91.7%比74.6%,RR=1.23,P=0.04);死亡患者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存活患者的平均水平[(60.43±2.43)%比(63.97±0.51)%,MD:-3.536±1.764,P=0.0478],而平均血肌酐则显著高于存活患者[(109.5±15.19)mmol/L比(81.67±1.869)mmol/L,MD:27.80±7.554,P=0.0003];在12例死亡病例中,诊断为心肌梗死、或伴有心肌酶或心肌标志物增高的ACS的患者共有5例,远高于存活组中此类患者的比例(41.7%比19.2%,RR=3.07,P=0.007)。PCI组共10例死亡,其中3例合并恶性肿瘤。CABG组2例死亡均发生在围术期(术后1个月左右),而在随后平均随访时间3年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CABG仍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主要血运重建方式,尤其是对于Syntax积分≥23分的中高危患者,但对于Syntax积分<23分的低危患者药物洗脱支架PCI不失为一种可选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估入院即刻血肌酸酐水平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共1159例,根据入院即刻血肌酸酐水平四分位数分组,比较组间基线特征差异。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每位患者造影结果进行评分,用以衡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应用Spearman双侧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Gensini评分与血肌酸酐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院血肌酸酐升高患者较正常者,年龄大、多为男性、吸烟,高血压发病率高。Spearman相关分析示血肌酸酐与Gensini评分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r=0.125,P0.001)。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肌酸酐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积分独立相关,其偏相关系数β=0.081,P=0.012。COX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提示:入院时舒张压(HR=0.955,P=0.006)、血肌酸酐(HR=1.009,P=0.003)、中性粒细胞计数(HR=1.141,P=0.010)、Killip分级≥3级(HR=6.500,P=0.001)是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入院即刻血肌酸酐与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独立相关。高血肌酸酐是STEMI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的影响因素。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CSF患者94例纳入CSF组,选取同时期血流速度正常的人群94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SF影响因素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对CSF的预测价值。结果:CSF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血小板(platelet,PLT)、血小板压积(plateletocrit,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和PDW是CSF的影响因素(P<0.05)。亚组分析显示PDW随发生CSF血管数量增多呈上升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发现,PDW预测CSF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5,最佳截断值为13.85%,灵敏度为51.1%,特异度为80.9%。结论:糖尿病和PDW是CSF的影响因素;PDW对CSF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合无创功能学检查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介入诊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入选拟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并于术中接受OCT检查的ACS患者。若OCT下靶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2.6 mm2且未见斑块破裂或夹层,则予以最佳药物治疗(optimal medical therapy,OMT),设为OCT?OMT组;余ACS患者在OCT指导下行PCI治疗,设为OCT?PCI组。比较两组间OCT测得的相关数据,回顾性使用QFR技术对造影图像质量良好病变的功能学指标进行分析和验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的不良临床事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入选120例拟行择期PCI并于术中接受OCT检查的ACS患者,共计146处靶病变。OCT?OMT组47例(39.2%),OCT?PCI组73例(60.8%)。OCT检查结果示:OCT?OMT病变的平均MLA水平显著高于OCT?PCI病变(3.74 mm2 vs. 2.41 mm2,P < 0.000 1),同时其平均狭窄程度显著偏低(62.6% vs. 73.6%,P < 0.000 1)。QFR分析结果示:OCT?OMT病变的平均QFR值显著高于OCT?PCI病变(0.89 vs. 0.75,P < 0.000 1),OCT?OMT病变“QFR≤0.80”的占比显著低于OCT?PCI病变(7.14% vs. 84.7%,P < 0.000 1)。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因心绞痛再入院)及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7.5%和0.8%),且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OCT?OMT组小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OCT?PCI组(RR=0.12,P=0.04)。结论:OCT以“MLA>2.6 mm2且未见斑块破裂或夹层”为决策标准指导部分ACS患者行药物治疗安全有效。QFR可为OCT补充功能学证据,两者在评估和指导ACS介入诊疗上有着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以及 B型尿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稳定性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它们在各组的差异,为ACS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新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明确ACS 158例,稳定性冠心病80例,非冠心病90例(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入组患者血清Vaspin浓度,同时检测cTnT和NT?pro?BNP的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ACS组、稳定性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之间Vaspin、cTnT、NT?pro?BNP的表达水平差异。随访术后2年内心源性死亡、心源性再入院以及再血管化治疗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Vaspin表达水平与心血管不良预后的差异,最终综合评价Vaspin表达水平在AC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Vaspin表达:ACS组<稳定性冠心病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cTnT表达:ACS组>稳定性冠心病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NT?pro?BNP表达:ACS组>稳定性冠心病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Vaspin浓度与NT?pro?BNP和cTnT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Vaspin表达水平越低,发生心源性死亡、心源性再入院以及再血管化等不良事件的风险越高。结论:Vaspin在ACS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性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且与NT?pro?BNP和cTnT呈负相关。Vaspin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Vaspin的表达水平越低则患者冠心病程度越重且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血管狭窄的相关参数,探究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2016年10月—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行冠脉造影患者89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109处(目测病变血管狭窄程度50%~90%),并于术中行OCT评估病变血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数据及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运用QFR回顾性分析相关病变。以OCT下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en area,MLA)<2.5 mm2或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75% 作为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明显狭窄组和非明显狭窄组,引入QFR并评估其在此类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明显狭窄组相比,明显狭窄组的QFR值显著降低(P<0.001)。与OCT及QFR评估的3D?QCA相比,2D?QCA下AS值更大(P=0.007,P<0.001)。3D?QCA及OCT评估的AS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线性回归显示,OCT?MLA与QFR正相关(r=0.56,P<0.001),OCT?AS与QFR负相关(r=-0.6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QFR诊断血管明显狭窄的截断值为0.81,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54~0.901,P<0.001),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结论: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应用QFR结合OCT,可在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的同时,评估冠脉的功能学参数,共同指导临界病变的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年龄≤4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风险概况、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实验室特征及预后。 [方法]选择1 551例STEMI患者,分为年龄≤45岁组(120例)与年龄>45岁组(1 4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造影结果、实验室指标及院内预后情况。 [结果]年龄≤45岁组男性、吸烟、饮酒的比率均高于年龄>45岁组(P<0.0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的比率均低于年龄>45岁组(P≤0.01)。年龄≤45岁组实施介入手术的比率高于年龄>45岁组(P<0.05),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比率低于年龄>45岁组(P<0.05)。年龄≤45岁组Gensini评分低于年龄>45岁组(P<0.05)。年龄≤45岁组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素氮、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NLR)均低于年龄>45岁组(P<0.05),甘油三酯(TG)、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钙(Ca)、钠(Na)、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均高于年龄>45岁组(P<0.05)。与年龄>45岁组相比,年龄≤45岁组住院时间短,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院内全因死亡率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吸烟、饮酒、NLR升高是年龄≤45岁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45岁组STEMI患者男性、吸烟、饮酒特征更明显,高血压比率仅次于吸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轻,炎症反应轻,短期预后好,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饮酒和NLR升高。  相似文献   
9.
孟浩宇  孙莹 《医学综述》2011,17(2):172-175
心肌纤维化与高血压、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等临床疾病和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其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多方面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1(IL-1)可以影响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IL-1作用于心肌成纤维细胞,通过刺激纤维连接蛋白增生,干扰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平以及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水平促进心肌纤维化;此外,IL-1还可以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阻断高血压性心肌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病变的冠心病患者91例,按照 SYNTAX评分将其分为低危组(29例)、中危组(34例)和高危组(28例),比较各组间hs CRP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SYNTAX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左主干病变程度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血清hs CRP水平分别为4.31 mg/L±2.34 mg/L、7.04 mg/L±3.78 mg/L、13.27 mg/L±5.83 mg/L,各组间血清 hs 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清 hs CRP水平与冠心病左主干病变程度 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0.562,P〈0.01)。结论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血清 hs 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