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9月30日。由2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相关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的试验组能显著减少左心室射血分数的降低幅度[标准均数差(SMD)=0.69,95%CI(0.22,1.16),P=0.004],降低B型脑钠肽的升高幅度[SMD=-2.32,95%CI(-3.03,-1.60),P0.000 01],减少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47,95%CI(0.33,0.67),P0.000 1],降低心电图ST-T改变的发生率[RR=0.54,95%CI(0.41,0.72),P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改善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减少心电图异常和ST-T改变的发生率,对应用蒽环类药物的肿瘤患者有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不同危险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38例,分为初治组(86例)及非初治组(52例),同时根据Sokal评分将两组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组。患者均予以伊马替尼(400 mg/d,口服),每周复查血常规,直至确认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CHR),每3个月行BCR-ABL检测,直至稳定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再通过血液不良反应如皮疹、水钠潴留、神经受累、消化道反应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评估不同风险组用药的安全性。结果初治组与非初治组MMR、CHR、疗效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高危人群与低危人群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中危、高危人群皮疹、神经症状、水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危人群(P<0.05);非初治组中危、高危人群皮疹发生率及高危人群水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危人群(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时,初治患者效果要明显优于非初治患者;在低、中、高危组患者中,低危患者应答率更好;初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非初治组,而低危组同样少于中、高危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19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中有1例发生PTLD,发生率为0.5%.该例受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多处淋巴结肿大和肺部多发性结节病变等,淋巴结活检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停用免疫抑制剂2个月后体温恢复正常,肿大的淋巴结和肺部结节病变完全消失.结论 PTL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和临床特征.病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多样,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和难治性CMV感染(R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CMV将患者分为CMV组(67例)和non-CMV组(179例),再根据是否发生RCI将CMV患者进一步分为RCI组(18例)和non-RCI组(49例)。分析CMV感染和RCI的危险因素,并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意义,同时分析组间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差异,以及影响OS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CMV感染的患者,首次CMV感染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8(7-183)d,感染持续的中位时间为21(7-158)d。患者年龄偏大、合并EB病毒(EBV)血症或者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均能显著增加CMV感染风险(P=0.032,<0.001和0.037),RCI的危险因素为EBV血症和诊断时的CMV-DNA峰值≥1×104 copies/ml(P=0.039,0.006),而移植后14 d的白细胞≥4×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体外诱导作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吲哚胺2,3-过氧化酶(IDO)的表达及IDO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观察传代3次以上的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分别用浓度为0、20、50、100、200 U/ml的IFN-γ诱导作用MSCs后,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DO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IDO蛋白的表达,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色氨酸的特异代谢产物犬尿氨酸的特异代谢率,以此判断IDO的活性。以丝裂霉素C灭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刺激细胞,异基因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与经200 U/ml IFN-γ作用的MSCs组成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MSCs与反应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5、1:10、1:50及1:100,部分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IDO的特异性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T),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率及培养体系中IDO活性。结果MSCs培养传代3代以后的纯度达到95%。在无IFN-γ作用时,MSCs没有IDO mRNA表达,经不同浓度的IFN-γ诱导后,均可检测到IDO mRNA表达,且表达强度呈IFN-γ剂量依赖性;IDO蛋白的表达与IDO mRNA一致;随着IFN-γ浓度的增加,MSCs培养上清液中的色氨酸浓度降低,而犬尿氨酸浓度升高。在无MSCs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为(80.2±5.7)%,当MSCs与反应细胞之比为1:5、1:10、1:50及1:100时,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28.1±3.2)%、(38.6±4.0)%、(57.2±2.5)%和(84.1±4.6)%,若在相同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1-MT,则MSCs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基本消失;培养体系中IDO的活性与MSCs的数量成正比。结论γ干扰素在体外能诱导MSCs的IDO表达,其表达水平与γ干扰素呈剂量依赖性;IDO能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以及体外支持造血的能力。方法采用细胞贴壁法获取16例CML患者的骨髓MSCs,在低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通过油红O染色和Von Kossa染色检测MSCs向脂肪和骨的分化。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对MSCs进行核型分析。RT-PCR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将CML患者的骨髓MSCs作为滋养层,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检测其支持造血能力。结果CML来源的MSCs在倒置显微镜下为梭形,表达CD29、CD44、CD105,而CD14,CD31、CD34、CD45、HLA-DR均为阴性。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骨和脂肪分化。CML来源的MSCs不表达bcr/abl融合基因,具有正常细胞核型。CML来源的MSCs表达造血相关因子,在体外可以维持和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结论CML患者骨髓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MSCs,其具有在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活性对抑制T淋巴细胞应答反应的影响。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质干细胞,通过其形态特点、表面标志及多向分化能力检测进行鉴定。以浓度为2×105 U/L的 IFN-γ对分离的MSCs诱导18 h,检测MSCs上IDO mRNA和IDO蛋白表达。将经过IFN-γ 2×105 U/L诱导的MSCs预先接种在培养板中,再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体系,利用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率,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IDO活性。结果: IFN-γ能诱导MSCs上IDO mRNA和IDO蛋白的表达;MSCs的IDO活性抑制MLR体系中T淋巴细胞增殖率。结论: 经IFN-γ刺激后的MSCs在体外可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IDO活性参与了这种免疫抑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Changes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Graves' Diseas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immune mechanism of Graves' diseases (GD) and the roles of regulator T cells were investigated. In 32 patients with GD (GD group) and 20 healthy volunteers (control group),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roportion of CD4^+CD25^+ cells, MACS to isolate CD4^+ CD25^+ cells, RT-PCR to assay the expression of FOXP3, and ELISA to test the leyel of IL-10,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proportion of CD4^+CD25^+ T cells between G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secretion of IL-10 and expression of FOXP3 in GD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1 and P〈0.05,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ough the propor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in the patients with GD, the functions of them were significantly weakened, which might be a pathogenic factor in GD.  相似文献   
9.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2007-01/2008-04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患者9例,6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3例慢性髓系自血病;供者中6例为HLA完全相合的同胞,2例为HLA 9/10相合的无关供者,1例为半相合供者:预处理采用经典的BU/CY方案或GIAC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呤方案或环孢菌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 L-1,血小板>20×109-1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1,15 d;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1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随访3~16个月无病生存率为77.8%.死亡2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从2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获取骨髓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白血病细胞IDO的表达;在有或无1-甲基色氨酸(1-MT)存在下,以白血病细胞为刺激细胞,外周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建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MLR),利用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率,并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相应MLR体系上清液中的IDO活性.结果显示,在2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17例患者的骨髓白血病细胞上有IDO的表达;白血病细胞上的IDO活性抑制MLR体系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白血病细胞表达的IDO活性能阻抑外周T淋巴细胞的增殖,它可能参与了肿瘤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