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血浆谷质量浓度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55例经标准剂量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于治疗后3、6或12个月后检测伊马替尼血浆谷质量浓度。对疗效欠佳或治疗失败患者予增加伊马替尼剂量后3~6个月再次检测伊马替尼血浆谷质量浓度。结果服用400 mg/d伊马替尼患者中,血浆伊马替尼谷质量浓度为981~4170μg/L,平均为(1685±637)μg/L。治疗后18个月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患者平均伊马替尼谷质量浓度(1881±669)μg/L显著高于未获得MMR患者(1262±346)μg/L(P<0.05)。17例未获MMR患者中,7例伊马替尼加量至600 mg/d后,其谷质量浓度显著升高,中位9个月时,6例(86%)获得MMR,而10例未加量者继续治疗,3例(30%)获得MMR(P=0.05)。结论伊马替尼的血浆谷质量浓度与CML-CP患者良好的分子学疗效相关。疗效不佳患者增加伊马替尼的剂量,有助于提高伊马替尼谷质量浓度和分子学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尼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一线服用格尼可治疗的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Sokal预后风险评分、耐受情况适当调整伊马替尼剂量,即300~600 mg/d。分析患者用药3、6、12个月获得的最佳反应、分子生物学反应,采用χ~2检验比较各Sokal积分组达到的最佳反应率,统计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62例接受格尼可治疗的CML-CP患者,治疗后3个月时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0.32%,BCR-ABL~(IS)≤10%为75.81%,分子学缓解为9.68%;治疗后6个月时CHR率为95.16%,BCR-ABL~(IS)≤1%为70.97%,分子学缓解为30.65%;治疗后12个月时所有患者达到CHR,50.00%的患者获得分子学缓解。按照Sokal评分将62例患者分为高危组7例、中危组19例和低危组36例,在治疗后3、6、12个月,3组最佳反应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9、3.83、4.38,P=0.06、0.15、0.11);经两两比较,治疗后3个月低危组最佳反应发生率高于高危组(χ~2=5.38,P0.05)。大部分患者对格尼可耐受性好,引起的最常见的非血液不良反应依次为水肿(41.94%),胃肠道反应(20.97%),肌肉酸痛(14.52%)等,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少(22.58%)和白细胞减少(14.52%)。结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对CML-CP患者的血液学和分子学反应良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CML患者60例,均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于治疗第1年每3个月行血常规、Ph染色体、BCR-ABL基因及骨髓细胞学检查,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治疗12个月时,评价治疗效果,判断患者是否获得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伊马替尼耐药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共11例(18.3%)发生耐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GB及获得MMR、CCyR与伊马替尼耐药有关(P均<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获得CCyR是影响伊马替尼耐药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CML患者获得CCyR是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不良反应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TKI治疗的CML患者61例,观察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患者不良反应中发生率最高的为浮肿(40.98%),乏力与皮肤瘙痒发生率均大于30.00%,再次是胃肠道反应、肌肉酸痛与皮疹(分别为29.51%、26.23%与24.59%)。浮肿多发生在服用伊马替尼的患者(58.82%),而服用二代TKI的患者发生率低(18.52%);乏力多发生在服用二代TKI的患者(51.85%),而服用伊马替尼的患者发生率低(26.47%)。不同TKI对CML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TKI的CML慢性期患者中,浮肿、乏力、皮肤瘙痒、胃肠道反应、肌肉酸痛、皮疹为常见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药物不良反应,不同TKI对CML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伊马替尼治疗失败而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10例患者,其中慢性期7例,加速期2例,急变期1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平均时间为36.7个月,停用原因为丧失疗效或未达主要分子学反应(MMR)7例、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2例、原发性耐药1例。4例患者检测出5个点突变,其中1例慢性期患者检出2个突变点。10例患者接受尼洛替尼的剂量均为400mg q12h,每个月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监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缓解情况(FISH及RQ-PCR法),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胰酶、电解质及心电图等,并记录有无皮疹、头痛等不良反应。结果:10例患者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2.5(3~30)个月。8例获得主要遗传学反应以上疗效,其中5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3例获得MMR。2例加速期患者中,1例恢复至慢性期并持续获得MMR,1例死亡。1例急单变患者(Ph+伴附加染色体异常)获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后丧失疗效,最终死亡。不良反应依次为轻度皮疹6例、胆红素升高3例、转氨酶升高2例、头痛1例、血糖升高1例及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例。结论:尼洛替尼结合ABL激酶的效价更高,选择性更强,能抑制除T315I、Y253H、F359V/C及E255K/V以外的致伊马替尼耐药的点突变,且不良反应少,可用于伊马替尼耐药及不耐受的慢性期或加速期CM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尼洛替尼在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9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其中慢性期6例,进展期3例,持续口服尼洛替尼400 mg 2次/d,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6例CML慢性期患者,5例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2例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3例CML进展期患者均获得血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4例初诊的CML-CP患者接受口服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mg/次,每日1次,评价治疗3、6、12个月时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以及安全性。结果:94例CML-CP患者均治疗≥3个月,其中治疗≥6个月者87例,治疗≥12个月者78例。治疗满3个月时,88例(93.6%)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51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18例(35.3%)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其中7例(13.7%)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94例患者均进行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检测,其中BCR-ABL≤10%的患者有68例(72.3%),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BCR-ABL≤0.1%)的患者有9例(9.6%)。治疗满6个月时,85例(97.7%)获得CHR。48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34例(70.8%)获得MCyR,其中17例(35.4%)获得CCyR。87例患者均进行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检测,BCR-ABL≤1%的患者有44例(50.6%),达到MMR的患者15例(17.2%)。治疗满12个月时,所有患者(100%)获得CHR。60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49例(81.7%)获得MCyR,其中41例(68.3%)获得CCyR。78例患者进行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检测,达到MMR的患者22例(28.2%)。Ⅲ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5%、2.1%、4.3%,无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恶心(51.1%)、呕吐(30.9%)、疲劳(7.4%)、皮疹(23.4%)、发热(12.8%)、头痛(14.9%)、腹泻腹痛(37.2%)、周围浮肿(51.1%)、肝功能异常(6.4%),多为Ⅰ~Ⅱ级,Ⅲ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极少见,仅5例(5.3%)患者发生Ⅲ级皮疹,无一例患者出现Ⅳ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诊CML-CP的早期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尼可)一线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反应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纳入年龄≥14岁,除羟基脲、干扰素外既往未使用任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47例,给予国产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每次400mg,口服,每日1次),对患者在接受国产伊马替尼治疗第3、6、12个月时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反应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47例患者接受国产伊马替尼治疗时间≥3个月,其中32例治疗时间≥6个月,21例治疗时间≥12个月。治疗3个月时,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93.6%(44/47),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为38.3%(18/47),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为10.6%(5/47);治疗6个月时,CHR率为96.9%(31/32),CCyR率为56.3%(18/32),MMR率为18.8%(6/32);治疗12个月时,CHR率为100.0%(21/21),CCyR率为61.9%(13/21),MMR率为28.6%(6/21)。国产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以非血液学常见,其发生率依次为浮肿(76.6%)、恶心呕吐(40.4%)、肌肉酸痛(31.9%)、骨骼疼痛(23.4%)、头痛头晕(12.8%)、皮疹(10.6%)、腹泻(8.5%)和肝功能异常(4.3%);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血小板减少(34.0%)、白细胞减少(31.9%)和贫血(23.4%);无药物毒性相关性死亡。结论:国产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反应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加速期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mRNA和α1-酸性糖蛋白(AGP)水平的影响。方法 招募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加速期CML住院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伊马替尼联合IFNα-2b治疗,45例)和对照组(采用伊马替尼治疗,45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清MMP-2、SALL4 mRNA和AG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获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的人数比例较对照组更高,整体疗效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GE2)、碱性磷酸酶(ALP)、MMP-2、SALL4 mRNA、AG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6、PGE2、ALP、MMP-2、SALL4 mRNA、AG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水平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2.22%(10/45) vs 6.67%(3/45); χ2=4.406,P=0.039],两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3/45) vs 4.44%(2/45); χ2=0.000,P=1.0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89%(13/45) vs 11.11%(5/45); χ2=4.444,P=0.035]。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IFNα-2b较单用伊马替尼治疗加速期CML疗效更佳,可降低患者血清MMP-2、SALL4 mRNA和AGP水平,但可能会增加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彭浩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7):1331-1332
目的比较利福喷丁和利福平在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94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均服用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治疗,随机分为利福喷丁组(n=47例)加用利福喷丁治疗,利福平组(n=47例)加用利福平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痰涂片转阴、空洞闭合、病灶吸收例数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利福喷丁组痰涂片转阴、空洞闭合和病灶吸收例数均明显高于利福平组(P<0.05);利福喷丁组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和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利福平组(P<0.05)。结论利福喷丁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具有高效、低毒等优点,是治疗肺结核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TIA患者275例,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TIA合并MS组(MS组)146例和TIA未合并MS组(非MS组)129例,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MS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过量饮酒、体重指数、空腹血糖、TG、TC、LDL-C、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非MS组,而HDL-C明显低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ABCD~2评分,低危16例(11.0%),中危94例(64.4%),高危36例(24.7%),非MS组低危40例(31.0%),中危69例(53.5%),高危20例(15.5%),MS组低危患者较非MS组低危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中危和高危患者较非MS组中危和高危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7、30及90 d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3.7%、15.8%、22.6%,非MS组7、30及90 d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6.2%、7.8%、8.5%。MS组7、30及90 d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TIA合并MS患者ABCD~2评分为中危和高危明显多于TIA未合并MS患者,且低危、中危、高危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2.
叶佩燕  杨宗国  陈晓蓉  刘成 《肝脏》2012,17(6):395-398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初治与复治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设计,以是否为初治患者分为初治组与再治组,以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为主要评价指标,分析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两组之间病毒学应答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再治组相比,初治组患者获得RVR、EVR、SVR的概率明显高于再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与再治组复发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再治组CHC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率明显高于初治组(21.1%与4.0%);既往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或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经再次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RVR、EVR、ETR、SVR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中基因1型CHC患者获得SVR的概率明显低于非1型CHC患者(P<0.05),年龄<40岁CHC患者具有容易获得SVR的趋势(β<0,OR<1,P>0.05);再治组中,女性CHC患者较男性更易获得SVR(P<(0.05),感染途径中输血导致的HCV感染较其他途径更容易获得SVR(P<0.05)。结论 CHC初治患者较再治患者可取得较高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较低,HCV基因型及年龄、性别、感染途径可能是CHC患者获得SVR的影响因素。而既往治疗方案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对再治CHC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初治、复治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初治、复治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该类患者合理的营养建议。方法116例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初治59例,复治57例,选择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4项营养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初治组和复治组BMI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b、ALB、TLC三项营养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初治组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5.6%~71.2%,复治组为45.6%~80.7%,两组BMI、Hb、TLC评价的营养不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ALB评价的营养不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复治组较初治组的营养状态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研伊马替尼(格列卫)转用仿制伊马替尼(格尼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格列卫转用格尼可治疗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2个用药时期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3例CML-CP患者中,11例服用格列卫期间(平均用药时间58个月)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1例服用格列卫期间(用药时间46个月)未获得MMR,1例因服用格列卫仅1个月尚无法评估疗效。11例获得MMR的患者中,2例停用格列卫复发,转用格尼可后,均在监测时间点获得最佳反应;9例直接由格列卫转为格尼可,并维持获得MMR。1例未获得MMR的患者转用格尼可后,BCR-ABLIS值不断降低。1例服用格列卫仅1个月尚无法评估疗效的患者,因呕吐不能耐受转用格尼可,9个月达MMR。格列卫和格尼可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主要有贫血(38.5%vs 30.8%)、白细胞减少(23.1%vs 15.4%)和血小板减少(23.1%vs 15.4%);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38.5%vs 7.7%),皮疹、关节疼痛、四肢麻木、肝酶异常、手指脚趾脱屑等不良反应在服用格列卫与格尼可期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格列卫转用格尼可治疗CML-CP患者过程中,格尼可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格尼可价格便宜,可作为CML-CP患者的用药选择,但本次研究样本量少,可能存在误差,仍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血脑屏障通透性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b)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药物替莫唑胺(TMZ)治疗老年女性肺腺癌伴脑转移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评价生活质量.方法 将34例患者分为吉非替尼组(18例)和TMZ组(16例).观察组于固定时间用温水送服吉非替尼250 mg,1次/d,直到疾病进展、死亡或发生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TMZ组给予TMZ胶囊150 mg·m-2·d-1口服,连用5 d,每28 d重复1次,连用2~4个周期.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探讨该疗法的安全性及评价生活质量,随访2年评价远期疗效.结果 吉非替尼组有效率(CR+PR)16.7%,稍高于TMZ组(12.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吉非替尼组皮疹发生率高于TMZ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低于TMZ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吉非替尼组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TMZ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吉非替尼组Karnofsky评分提高+稳定者占83.3%(15/18),高于TMZ组[43.8%(7/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1、2 年生存率比较吉非替尼组稍高于TMZ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非血脑屏障通透性药物吉非替尼治疗老年女性肺腺癌伴脑转移癌的近、远期疗效优于血脑屏障通透性药物TMZ,吉非替尼组不良反应轻微、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老年胃癌伴腹膜转移(P1CY1)患者中应用紫杉醇双途径给药联合替吉奥及阿帕替尼转化治疗的作用,为治疗该病症提供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肿瘤医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老年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样本量计算共纳入78例,其中采用紫杉醇静脉化疗联合替吉奥、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39例),采用紫杉醇腹腔灌注+静脉注射双途径给药联合替吉奥、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39例)。观察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手术切除患者的化疗周期、治疗前后的体能状态、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手术切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行手术切除患者平均化疗周期短于对照组(P<0.05); 2组治疗后KPS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血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非血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组的PFS和OS均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杉醇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2例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多浆膜腔积液的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对2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使其在今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结果2例分别确诊为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多浆膜腔积液.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2例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多浆膜腔积液的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对2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使其在今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结果:2例分别确诊为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多浆膜腔积液。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5(STAT5)、SOCS1和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O(PTPRO)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急性白血病(AL)初治组、AL缓解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和正常对照(NC)组,采用Syber G 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白血病和NC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TAT5、SOCS1及PTPRO mRNA的表达。结果 AL初治组STAT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L缓解组和NC组;CML组高于NC组,低于AL初治组和AL缓解组(P<0.05)。AL初治组SOCS1、PTPRO表达水平低于AL缓解组,更低于NC组(P均<0.05);CML组低于AL缓解组和NC组(P<0.05),与AL初治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TAT5的高表达及SOCS1和PTPRO的低表达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对伊马替尼和(或)尼洛替尼/氟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依尼舒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例对伊马替尼和(或)尼洛替尼/氟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依尼舒100 mg qd,评价其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疗效、总体生存和疾病进展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3(8~20)个月,服用依尼舒中位时间12.3(2.7~17.6)个月。11例治疗前未达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患者,9例(82%)获得MCyR,中位时间2.9(2.6~5.4)个月;13例未达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患者,8例(62%)获得CCyR,中位时间3.1(2.9~7.9)个月;15例未达主要分子学反应(MMR)患者,7例(47%)获得MMR,中位时间6.3(2.6~9.1)个月;1例(7%)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获得MR4.5。2例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及8个月进展至急变期,均检出T315I突变,分别于治疗后8个月、10个月死亡;1例于治疗11个月时死于第二肿瘤。15个月预期无进展生存率为78%,总生存率为77%。血液学不良反应: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6.7%),3~4级血小板减少4例(26.7%)。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生3~4级不良反应。结论:伊马替尼和(或)尼洛替尼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慢性期患者,应用依尼舒获得了较高的CCyR及MMR率。依尼舒治疗的近期观察中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未出现胸腔积液及心脏毒性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