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20篇
耳鼻咽喉   203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97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41篇
内科学   101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44篇
外科学   213篇
综合类   542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60篇
药学   132篇
  1篇
中国医学   235篇
肿瘤学   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研究组合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给予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对照组仅给予乌司他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IL-2、IL-6和TNF-α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IL-2、IL-6和TNF-α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显示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形势依然严峻,境外多个国家也相继出现疫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截至2020年3月5日,全球共报告95333例确诊病例(其中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565例),85个国家有确诊病例报告,中国将面临输入性病例的传播风险,这为防治我国儿童的疾病疫情提出了新的挑战[1]。在这次疫情中,与成人病例相比,儿童病例相对较少、症状轻、预后较好。目前国内病例数据显示,18岁以下儿童占所有报告病例的2.4%,尚无死亡病例报告[2]。  相似文献   
3.
报道2016年4月17日由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并被确定为云南省最后一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及后续追踪等相关情况,为云南省到达消除疟疾目标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患者王某某,男,3岁,散居儿童,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太平镇龙盆村龙盆一社。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当地村医,父母表示患儿从出生至今无到过缅甸或本省、本县其他高疟区的流动居住史。因发冷、发热、出汗5 d,于2016年4月15日到盈江县疾控中心就诊,疟原虫抗原快速诊断试剂(RDT)检测阳性,血涂片镜检检出单纯间日疟原虫,经盈江县和德宏州两级镜检复核确认为间日疟。后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镜检和疟原虫核酸(PCR)复核确认为间日疟。在2016年4月18日—2019年12月31日,在疫点处置后开展8次主动病例侦查进行纵向追踪,共血检588人次,未发现阳性。2016年6—9月开展2次媒介调查,未捕获传疟媒介。同时对全省报告的1 032例和外省报告的7例云南籍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审查和复核,均排除本地感染,对全省开展的6 105次各级的消除疟疾工作督导检查,均未发现病例的漏报、瞒报和漏诊现象,抽检复核 5 251张阴性血片,阴性符合率100%。根据《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和《消除疟疾技术方案》病例和疫点分类标准,最终判定该病例为云南省最后一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2019年10月,国家消除疟疾专家组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全国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研讨会,确认该病例为中国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相似文献   
4.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许多细胞对各种刺激反应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之一,NF-κB P50是其家族成员。为了显示NF-κB P50在耳蜗的表达,给实验组小鼠皮下注射卡那霉素(kanamycin,KA),或鼓室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NFκ-B P50兔多克隆抗体(PcAb)免疫组化染色(DAB显色),观察NFκ-B P50在小鼠耳蜗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小鼠耳蜗各圈螺旋韧带、盖膜(TM)、螺旋突、螺旋神经节和神经纤维可观察到较强的表达;Corti器的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s,IHC)、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s,OHC),内柱细胞(inner pillar cell,IP)、外柱细胞(outer pillar cell,OP)、Deiter细胞(DC)、Hensen细胞(HC)和Claudious细胞的细胞质也有NF-κB P50的表达;IHC、OHC和上述细胞的核及基底膜(B)和对照组均未见表达。注射LPS和KA处理的小鼠耳蜗NFκ-B P50的表达,都比对照小鼠明显增强。注射LPS和KA后3d和7d的小鼠,NF-κB P50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别。注射LPS和KA可使NFκ-B P50在小鼠耳蜗产生急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张仲景的合方理论。方法以文献学、数学的方法,分别探讨张仲景合方的动机与目的、合方的依据、合方的原则,合方中方与方间的“七情”关系,合方的功效,合方“先煎后合”与“先合后煎”之异同。结果合方动机与目的除获取更好的临床疗效外尚存在信仰和经验的问题;合方的依据是依据证候与病机;合方的原则是增效与减毒,合方中方与方间在比重上起码存在着主辅、对等关系;从方与方间的相互作用来看可能存在着类似中药配伍的“七情”关系;合方的功效将产生相加、协同与拮抗;合方“先煎后合”与“先合后煎”的不同制备法将影响合方的疗效。结论合方是方剂发展的另一条路,是方剂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合方能够拓广现有方剂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毒损络脉诠释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毒损络脉是晚近由作者在致力于复杂难治性疾病的研究中,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从创新中医学病因与病机的理论高度首次提出的。是一种具有病因、病机和病证属性等多种内涵的新的理论假说。该假说的先声是切入中风病研究的毒损脑络学说的提出[1],嗣后于国内系列展开的毒损肺络、肝络、肾络等的研究,以及由这些研究所得到的临床效应和生物学基础方面的证据,使毒损络脉学说逐渐成为中医界关注的焦点。1毒损络脉的理论基础据对有代表性的千余部古代医籍的初步检索,古人关于毒的散在论述多达万余处,可见于历代医家的文献记载中。不仅有病名、病…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的证候要素与玄府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和脑血管发病率的增多,血管性痴呆(VD)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高发病之一。中医药治疗该病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可行性,但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笔者在导师王永炎院士指导下,重温文献,结合实践,认为加强基础研究,揭示其发病机理,赋予新的中医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联合LCBDE)与内镜乳头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联合LC)治疗老年患者(≥65岁)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2010年12月,胆总管直径≥8mm且既往未接受乳头括约肌切开、胆囊切除或胆道手术的110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LC联合LCBDE组47例,先行LC,确认胆总管后行LCBDE,结石取净后胆道镜检查胆道系统以确认有无结石残留;EST联合LC组63例,十二指肠镜确认十二指肠乳头,常规ERCP进一步明确诊断后行EST,取石后鼻胆管引流2—5d后行LC。对两组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及单次治疗成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并进行随访。结果2组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单次治疗成功率Lc联合LCBDE组显著高于EST联合LC组[87.2%(41/47)vs.68.3%(43/63),z。=5.372,P=0.020]。所有病例随访1—3年,平均2.1年,未出现腹痛、发热及黄疸等症状,B超未见结石复发。结论LC联合LCBDE和EST联合LC都是治疗老年患者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而在减少治疗次数方面,LC联合LCBDE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鼠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模型,探讨骨折愈合程度与X射线、骨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相互关系,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7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研所完成。实验动物:选择雌性SPF级8个月龄SD大鼠54只。实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2组: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每组27只。实验干预:骨质疏松组经双背侧手术切除卵巢,对照组行伪手术。术后3个月,所有动物麻醉下,采用L5椎体手术开窗刮除术区内松质骨方法建立人工椎体骨折模型。实验评估:于术后1,2,4,6,8,12周观察两组大鼠腰椎影像学、骨组织切片组织学与受累椎体力学性能。结果:54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影像学观察:术后两组X射线片示L5椎体有一骨折缺损透光区。对照组在术后6周时原透光区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差别,而骨质疏松组原透光区仍清晰可见,于8周时无明显差别。②组织学观察:两组软骨细胞在骨愈合1周时出现,形成软骨岛,但骨质疏松组软骨细胞每高倍视野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另外,软骨细胞改建成成熟骨细胞,骨小梁形成数量,胶原纤维排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③力学性能:在骨质愈合6~12周,L5椎体的最大载荷、弹性模量、最大应力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SD大鼠模型,符合动物模型标准,可用于研究新骨形成与正常骨质结构关系,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机制,并证明骨质疏松性松质骨骨折修复过程中,骨折愈合质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化学治疗(EChT)兔肝VX2肿瘤后残余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移植方法建立兔肝VX2肿瘤模型后行EChT,通过控制肿瘤边缘的酸碱度造成肿瘤残余,采用免疫组化、TUNEL法、活组织细胞内显微注射、明胶酶谱法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探讨残余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①病理学观察显示EChT后第1周时残余肿瘤细胞被大量纤维组织包绕;治疗后第2周,残余肿瘤细胞数目增多,其周围仍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治疗前肿瘤细胞核质比例增大,核异型性明显,线粒体数目较多但发育幼稚,细胞间连接较少。EChT后第1、2周,胞质内线粒体体积增大,发育较成熟,细胞间连接增多。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Ki-67阳性指数在第1、2周时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凋亡指数及Bax阳性指数在EChT后第1、2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凋亡指数与Bax阳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③Cx32阳性指数及LY扩散范围在治疗后第1、2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微注射后LY CH荧光染料在肿瘤组织内的扩散范围与Cx32阳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④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相对含量的结果显示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一致,治疗后第1、2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ChT治疗后2周内残余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凋亡指数明显增加,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明显改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较大肝癌行EChT治疗时肿瘤残余将难于完全避免,残余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对正确选择治疗后复查及再次治疗时机,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