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张曾譻教授"精明失养"学说指导下针对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张曾譻教授临床医案中气虚血瘀证型的医案为资料来源,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方剂及中药等医案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1)涉及中药49种,频次在16次及以上的为8种,分别是黄芪、当归、茺蔚子、赤芍、丹参、川芎、烫水蛭、甘草;(2)涉及中药四气中,频次排在前3位的是温、平、寒;药物五味中,频次排在前3位的是甘、平、苦;(3)涉及方剂50个,将支持度设为8,置信度设为0.9,分析其组方规律,获得其网络展示图。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用于名老中医临床用药规律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水象”视阈探讨肿瘤“瘀毒互结”病机,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为中医药治疗肿瘤提供具有中医原创特色的理论支撑。[方法] 通过象思维,从“水象”视阈,谈人体之血象于自然之水,人体经脉象于自然水系,探讨肿瘤“瘀毒”之“瘀”象于河道之“淤”,“瘀毒”之“毒”象于水体污染,并以河道淤泥堵塞及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归纳演绎出肿瘤“瘀毒互结”的治则治法。[结果] 以“水象”视阈观之,肿瘤“瘀毒互结”与河道淤堵、水体污染的发生发展过程,肿瘤治疗后机体正气的亏损与水系治理后生态环境的退化,均存在共同之“象”。水系治理的方针法则亦可类比运用于肿瘤“瘀毒”的治疗:河道之“淤”需顺水清淤,肿瘤“瘀毒”之“瘀”需化瘀通脉;水系污染需清污澄源,“瘀毒”之“毒”在解毒寻根;水系治理需重培土,“瘀毒”同治必重扶正;治水当按需制宜,治“瘀毒”应分期论治。[结论] “瘀毒互结”是肿瘤的一大核心病机,象思维是中医的原创思维,从“水象”视阈论证“瘀毒互结”病机,具有中医的原创特色。  相似文献   
3.
张曾譻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研究,从"整体观念"和"治病必求于本"的观念出发,研制了多种中药复方制剂。其中的君康液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活血、益气养阴的作用,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异病同治。文章列举了张教授应用君康液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毒性心肌炎的2个验案,扶正与祛邪并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外周血清中miRNAs水平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脑侧支循环状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42例)与不良组(28例),另设3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梗死早期血清中一组miRNAs的分子变化,并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s水平与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结果血清中抑制血管新生的MIR-15b、MIR-92a及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水平在侧支循环良好、不良组及对照组间存在差异表达,部分特异性miRNAs分子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Logistic回归显示,这些抑制或促血管新生的miRNAs,特别是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是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好坏的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血清中一组特异性miRNAs分子可能作为一种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侧支循环状况的便捷指标。  相似文献   
5.
正静脉留置针是目前各医院普遍使用的静脉穿刺工具。针对危重、急诊、输血、需要短期多次采血的病人,我科研制使用了一种具有采血功能的新型静脉留置针,在建立静脉通道的同时采集血液标本,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新型静脉留置针(见图1)。Y型留置针一端接肝素帽,另一端通过白色塑料接头接真空采血针。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风疹病毒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标本的快速检测。方法分析近四十年来流行的风疹病毒E1基因序列,设计用于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的引物和探针,建立风疹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风疹的患者标本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并与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30例患者标本中实时荧光PCR检测,27份阳性,3份阴性,阳性率为90.0%,远高于血清学检测(阳性率70.0%)。结论该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为风疹病毒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教学法在乳腺癌手术配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届及2016届于本院手术室实习的205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015届的105名实习护生作为对照组,2016届的100名护生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组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入科实习前、实习结束时应用自主学习量表和批判性思维量表对2组实习生进行测量,并在实习结束时对2组实习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结果实验组实习护生实习结束时各量表评分与本组实习前及对照组实习结束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习结束时实验组实习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理论和操作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重症肌无力多次危象的诱因和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多次危象的诱因和预后.方法 对65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其中11例为多次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多次危象患者共发生24次危象,且均有明确诱因,其中以感染(17例次,70.8%)与疲劳紧张(5例次,20.8%)最多见.多次危象组患者经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或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预后与单次危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次危象组患者并发抑郁焦虑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单次危象组(P<0.01).结论 重症肌无力多次危象的主要诱因为感染、疲劳紧张等.如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并予以适当的心理治疗,重症肌无力多次危象可防可治.  相似文献   
9.
疼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寻找有效镇痛手段。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不能充分控制顽固性疼痛,主要归结于疼痛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对实验室动物痛行为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疼痛的相关机制。经典刺激诱发痛行为学检测,如vonFrey痛阈实验、甩尾实验、热板实验哈格里夫斯实验等,已用于大鼠和小鼠动物研究多年,且在检测镇痛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急需新的可靠的行为学检测助力痛觉机制研究和镇痛策略研发。本文对动物痛行为学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8种检测方法:鬼脸量表、自主行为、转轮跑步行为、挖洞行为、筑巢行为、家庭笼监控、步态分析以及条件性位置偏爱/厌恶。每种检测方法均给出其优缺点,以帮助研究者选择最合适的行为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诱导鼠巨噬细胞Raw 264.7发生自噬的能力方法 鲍曼不动杆菌标准株(ATCC 17978)感染Raw 264.7细胞,于感染180 min时中止实验,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通过Western boltting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表达。同时通过qPCR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3、atg4B、atg5、atg7、atg12、atg16L1、ULK1和GABARAPL1。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Raw 264.7细胞后,细胞LC3和Beclin-1表达量较未感染组升高显著(F(LC3)=457.2;F(Beclin-1)=43.27,P<0.01),自噬相关基因表达量atg3、atg4B、atg5、atg7、atg16L1、ULK1、GABARAPL1变化并不明显,而atg12表达量在180 min时升高显著(F=208.6,P<0.01)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可以诱导鼠巨噬细胞Raw 264.7发生自噬,其机制可能是通过ATG12- ATG7- ATG5信号传导通路,但其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