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中对移植排斥、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以C57BL/6(H-2^b)小鼠为供鼠、BALB/c(H-2^d)小鼠为受鼠,分别在致死剂量和非致死剂量(≤7.0Gy)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条件下进行allo—BMT,移植同时输注供鼠外周T细胞和(或)NK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检测受鼠外周血白细胞、骨髓CD34^+细胞数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细胞、CD19^+细胞及供鼠来源的H-2K^b+细胞表达的百分率,并对不同移植组的存活率、植入与排斥、造血及免疫重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致死剂量TBI预处理的移植中,输注NK细胞与不输注NK细胞的移植组比较,存活率显著增高(60天存活率为70%vs 0.0%);白细胞数、CD19^+细胞表达及骨髓CD34^+细胞数恢复快;H-2K^b+细胞的表达水平高[(86.68±4.45)%vs(4.68±0.32)%]。移植后28天输注NK细胞组CD3^+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不输注NK细胞组[(33.69±3.36)%们(50.40±5.06)%,P〈0.01],移植后60天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非致死剂量TBI预处理的移植中,移植后30天.异基因骨髓移植组H-2K^b+细胞表达率明显下降,移植后60天已下降至移植前水平;而输注高浓度和低浓度NK细胞的两组在移植后60天仍能检测到80%以上的H-2^b+细胞表达。结论:在小鼠allo—BMT中,同种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可以抑制移植排斥,提高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水平,促进造血及免疫重建并增加移植受鼠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经瑞氏-姬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光镜下观察经VPA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结果VPA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经2.0mmol/LVPA处理HL-60细胞48h后,显微镜下可见凋亡细胞胞体固缩、核固缩、核碎裂及凋亡小体。经1.0和2.0mmol/LVPA处理HL-160细胞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查结果表明细胞凋亡率由处理前的(1.25±0.457)%分别上升为(3.27±0.984)%和(10.3±3.4)%,差并有统计学意义(P〈O.05);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上升,S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增殖指数(PI)呈下降趋势,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P〈0.01)。结论VPA对HL-60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且呈剂量一时间依赖性;作用机制与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开放性立体定向微创切除颅内小病灶的方法。方法 局麻安装CRW头架后,行CT或MRI三维扫描,定位后局麻下用自制系列环钻开颅,显微镜下切除颅内病灶。伴有癫痫的病人,常规行术中皮层电图监测,必要时行致痫灶切除或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结果 本组34例病灶中32例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术后2例肢体瘫痪一过性加重,1例术后早期出现暂时性运动性失语,其余病人神经功能保留良好。13例癫痫起病者,12例消失,1例发作次数减少。结论 在开放性立体定向技术定位下,显微手术是微创切除颅内小病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用CsA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30例,定期观察患者外周血象和骨髓象变化,并随诊观察远期疗效。结果3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24/30)。70.0%(21/30)患者血液学指标改善并摆脱输血依赖,全部患者无严重毒副反应出现。结论CsA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可靠,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往调查研究发现 ,都市环境电磁辐射水平在某些频段综合场强已接近一级安全区的限值 ,为了阐明这些频段电磁波同时混合存在于一个环境内是否会对青少年的脑电活动产生影响 ,作者进行了本项研究。方法 采用脑电地形图仪对 10 6例青少年大脑中央区脑电进行检查。结果 高背景环境电磁辐射组左中央区女θ波的RNP、女和男女合计θ波的REP、男θ波的RAV明显高于低背景环境电磁辐射组 (P 均 <0 .0 5 )。高背景环境电磁辐射组右中央区男θ波的RNP明显低于低背景环境电磁辐射组 (P <0 .0 5 )。结论 大都市现有环境电磁辐射对青少年(14~ 18a)大脑中央区的生物电活动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女性θ波 (频率为 4~ 7Hz)RNP、REP升高 ;男性θ波RNP下降、RAV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纯化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并制备和鉴定其多克隆抗体。方法:通过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并以此作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用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定抗体滴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抗血清效价,免疫印迹法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地制备了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多克隆抗体,双向免疫扩散测定抗体滴度高达1∶3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抗血清效价高达1∶12800,免疫印迹法鉴定证明该抗体对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具有专一性。结论:成功地制备了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多克隆抗体,该抗体对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具有专一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EB病毒(EBV)相关胃癌中大量EBV诱导的甲基化沉默基因,为EBV相关肿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4×44K)芯片,检测去甲基化药物Aza作用前后的EBV阳性和阴性胃癌细胞株,筛选出EBV相关胃癌特有的甲基化沉默基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亚硫酸盐测序(BGS)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去甲基化药物作用前后的EBV阳性细胞系差异基因与EBV阳性与阴性胃癌细胞系差异基因的共同基因共68条,此为EBV相关胃癌甲基化沉默特异性基因。在差异倍数为1.5和2.0时,分别检测到19和3条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和BGS验证结果显示,筛选基因在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中处于低表达、高甲基化状态。结论筛选和鉴定EBV阳性细胞株甲基化沉默的抑癌基因,对明确EBV相关肿瘤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山奈酚对鼻咽癌CNE-2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周期素B1(CyclinB1)、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1(Cdk1)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20、40、60、80和100μmol/L的山奈酚处理CNE-2细胞。处理24、48和72h后,应用MTT法测定CNE-2细胞活力;处理24和48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处理24h后用RT-PCR技术检测细胞CyclinB1及Cdk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随山奈酚作用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CNE-2细胞活力逐渐降低(F浓度=385.194,F时间=237.324,F浓度×时间=13.757,P<0.001),细胞被阻滞于G2/M期(P<0.05);CNE-2细胞中CyclinB1和Cdk1mRNA的表达量随山奈酚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F=95.682、154.871,P<0.001)。结论:山奈酚可能通过下调CNE-2细胞CyclinB1和Cdk1mRNA的表达水平,诱导G2/M期阻滞,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组织纤维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PⅠCP)、Ⅲ型前胶原(PⅢNP)、透明质酸(HA)及层黏蛋白(LN)在脑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病人脑脊液(CSF)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放射免疫法测定36例脑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病人及29例对照者CSF中PⅠCP、PⅢNP、HA、LN的含量。结果 脑出血后慢性脑积水CSF中PⅠCP、PⅢNP、HA、LN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SF中PⅠCP、PⅢNP、HA、LN的含量升高可能在脑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 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 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 d和移植后3 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 > 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 < 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