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病变的内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诊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I-GVHD)和巨细胞病毒(CMV)肠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GI-GVHD、CMV肠炎以及GI-GVHD合并CMV肠炎(GC)的结肠镜检查表现及其相关问题。结果47例患者接受50例次结肠镜检查,其中GI-GVHD32例次,CMV肠炎7例次,GC11例次,他们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1);GI-GVHD、CMV肠炎和GC外周血CMV-DNA阳性率分别为28.1%、42.9%和27.3%,三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肠镜下GI-GVHD和CMV肠炎都有结肠黏膜病变,病变表现呈多样性,除黏膜龟纹样改变和深在溃疡分别是GI-GVHD和CMV肠炎较为特异的病变外,黏膜水肿、红斑、充血、糜烂及浅表溃疡均不能区分GI-GVHD和CMV肠炎;3例GI-GVHD有伪膜形成,1例CMV肠炎有疱疹样黏膜隆起,GC患者容易发生回肠黏膜活动性渗血和回盲瓣炎症。GI-GVHD、CMV肠炎和GC分别有63.8%、70.0%和43.8%的活检标本取自直乙状结肠。结论allo-HSCT患者外周血CMV—DNA检查难以区分GI—GVHD和CMV肠炎;黏膜龟纹样改变和深在溃疡分别是GI-GVHD和CMV肠炎较为特异的改变;GC患者更容易发生回肠黏膜渗血和回盲瓣炎症。左半结肠检查及组织活检能诊断大部分GVHD和CMV感染,但最好进行全结肠检查并到达回肠末端。  相似文献   
2.
肝小静脉闭塞病2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临床资料 1.患者1,男,49岁。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 饮食减少,尿量减少。当地医院诊断“肝硬化”,经多次放腹水 及补充白蛋白,利尿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1个月内体重增 加3kg。于2004年8月20日收住我科。入院查体:皮肤巩膜轻 度黄染、无出血点,无水肿,可见肝掌,未见蜘蛛痣。心肺体 检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脐周和侧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IGT)患者和糖耐量正常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20例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常规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样品,提取其中的细菌总DNA,采用细菌通用扩增引物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对获得的PCR产物展开测序分析,测序完成后,使用ABI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验肠道中常见的细菌种类。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结果通过检测数据发现,本研究所有样品中共检查出三类细菌,分别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而拟杆菌门细菌是人体肠道中的主要优势细菌。研究组拟杆菌门中普雷沃氏菌属与拟杆菌属细菌种类数量分别为(2.3±1.4)、(5.1±1.5)种低于常规组的(5.5±2.0)、(8.1±2.5)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厚壁菌门中毛螺菌属与乳酸菌属细菌种类数量分别为(2.2±1.3)、(1.3±0.8)种低于常规组的(6.2±2.1)、(7.0±2.8)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变形菌门中大肠埃希菌与志贺菌属细菌种类数量分别为(4.3±1.3)、(4.1±1.2)种,对照组变形菌门中大肠埃希菌与志贺菌属细菌种类数量分别为(5.1±1.4)、(4.3±1.3)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耐量异常患者肠道菌群中优势菌群的含量明显低于糖耐量正常人群肠道中优势菌群的含量,需要针对性地展开治疗。  相似文献   
4.
病例介绍 本例患者女性,74岁.主诉:进食后突发右下腹持续胀痛半天.现病史:入院前1 d晚上少量进食后,突发持续性腹部胀痛,以右下腹部明显.即刻呕吐1次(胃内容物)和排黄色软便1次,之后腹痛稍有缓解.不伴寒战、发热,无反酸、烧心感,无血便.入院当日凌晨,患者腹痛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急诊行腹部CT检查:肝内胆管积气,门静脉内部分积气;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其内未见明确栓塞.查血和尿淀粉酶及心肌梗死三项未见异常.予禁食、补液、抑酸(法莫替丁)、止吐(甲氧氯普胺)、解痉(东莨菪碱、匹维溴胺)及抗炎(依替米星)治疗,症状持续不缓解.  相似文献   
5.
结肠血管病变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血管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特点、伴发基础疾病、内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大部分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便血;内镜下观察到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糜烂和不规则溃疡;组织学上表现为黏膜糜烂、黏膜下出血、腺管破坏等。(2)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无痛性便血;内镜下观察到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状、蜘蛛状或向周围放射扩张的毛细血管丛,并见糜烂和新鲜出血。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和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早期行结肠镜检查,特别是在发病2d以内,对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瘤为较少见的疾病.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0.8~0.9/100万[1],5%~15%为恶性肿瘤.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中的胰岛素瘤则更为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结核性腹水的临床研究(附21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总结结核性腹水的临床特点 ,寻找诊断结核性腹水的高敏感、高特异的检查方法。方法 :检测 2 1例结核性腹水患者的腹水腺苷脱氨酶 (ADA)及血清CA12 5水平 ,并与 2 8例肝硬化腹水及 2 2例恶性腹水作对照。结果 :结核性腹水组腹水ADA水平为 (70 .31± 2 5 .79)U/L(均值±标准差 ) ,与肝硬化组 (10 .0 0± 5 .2 6 )U/L及恶性腹水组 (14 .6 3± 12 .0 4 )U/L相比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以ADA≥ 4 0U/L为诊断界值 ,其诊断结核性腹水的敏感性为 87.5 % ,特异性为 98.0 % ,阳性预测值为 93.3% ,阴性预测值为 96 .1% ,准确性为 95 .5 %。三组血清CA12 5水平多有升高。结论 :ADA升高对诊断结核性腹水有重要价值 ,CA12 5升高对诊断结核性腹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胰腺结核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75岁,主因“腹痛2个月,低热1个月”于2004年9月28日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腹部隐痛,向左侧腰背部放散,进食加重,便后减轻。1个月前出现午后低热,体温最高38%,伴盗汗、乏力、食欲下降,排黄色成形软便,1次/天。发病以来体重减轻5kg。既往50年前患“肠结核”,持续口服“雷米封”3年治愈。30年前患“颈部淋巴结结核”,持续口服“雷米封及中药(不详)”1年治愈,否认肺结核病史。体检: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上腹部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左侧腹部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15次/分。  相似文献   
9.
肿瘤标志物对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鉴别良恶性腹水的新方法。方法 比较几组患者 15 2例血清及腹水肿瘤标志物 (AFP、CEA、CA19-9及CA12 5 )的情况。结果 恶性腹水组血清AFP、CEA、CA19-9及CA12 5水平较良性腹水组显著升高 (P <0 0 1)。血清AFP、CEA、CA19-9及CA12 5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分别为 75 0 % ,73 8% ,63 6%及 66 7% ,特异性分别为 86 4% ,77 6% ,88 4%及74 1%。在鉴别结核、肝硬化与恶性腹水时 ,以CA12 5≥ 40 0KU/L为阳性界值更为适当 ,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性。以AFP≥40 0ng/ml为阳性界值可提高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血清AFP及CEA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至 94 7%。结论检测肿瘤标志物 (AFP、CEA、CA19-9及CA12 5 )有助于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 ,血清AFP及CEA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IgG4在不同疾病患者中的表达,以及其在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就诊患者中进行血清IgG4检验的6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病种的不同分为普通疾病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及IgG4相关性疾病组;胰腺疾病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及胰腺癌组;按照疾病治疗阶段不同将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再分为治疗前组及治疗后组;分别分析对比各组患者血清IgG4的表达。结果:普通疾病组的患者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0.480(0.005,50.400) g/L ,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0.406(0.003,18.700) g/L,IgG4相关性疾病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5.200(0.046,46.000)g/L,明显高于普通疾病组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组,与该两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疾病组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疾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3.735(0.063,46000) g/L,胰腺癌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0.438(0.056,1.130) g/L,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高于胰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中,治疗前患者组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6.540(1.330,34.100) g/L,治疗后患者组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3.705(0.208,30.200) g/L,血清IgG4水平在患者治疗后下降,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血清IgG4表达不同,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及IgG4相关性疾病中,患者血清IgG4表达明显升高,通过检测患者血清IgG4水平的高低,可以为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在IgG4相关性疾病中,血清IgG4水平在治疗后表达明显下降,血清IgG4有可能作为评估IgG4相关性疾病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