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及术中超声造影对下腔静脉癌栓是否合并血栓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发现肾肿瘤伴下腔静脉癌栓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中行超声造影检查,以典型增强模式判断癌栓是否合并血栓,并最终取得术后病理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术前及术中超声造影评估癌栓合并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60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均接受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联合下腔静脉内癌栓切除术。根据病理结果,下腔静脉癌栓合并血栓者10例(16.7%),其中术前超声造影漏诊2例,另有2例癌栓头部坏死组织被术前及术中超声造影误诊为血栓。术前与术中超声造影评估癌栓合并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96.0%、93.3%、80.0%、96.0%和100.0%、96.0%、96.7%、83.3%、100.0%。 结论术前及术中超声造影对下腔静脉癌栓是否合并血栓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效能,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应用超分辨技术提高肾脏血流超声造影(CEUS)成像空间分辨率的可行性。方法 提出一种基于造影图像序列统计变换的超声衍射衰减显微镜(UDAM),并用于人体肾脏CEUS图像重建;通过与最大强度投影(MIP)成像结果对比,探究UDAM超分辨成像对于空间分辨率的改善效果。结果 相比MIP图像,视觉上超分辨成像显示肾脏血流的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结论 UDAM可对临床采集的肾血流造影视频进行重建,并提高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为观察微小血流结构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技术观察浅表淋巴结微循环灌注模式,评价H-CEUS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 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因怀疑浅表淋巴结异常而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并行穿刺活检术或手术切除取得病理结果的患者39例,对39例浅表淋巴结先后进行H-CEUS、常规帧频超声造影(CEUS)检查,对比观察2种造影模式下淋巴结动脉期微血管灌注模式(向心性、离心性、混合性)显示的敏感度,并与病理结果对照,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种超声检查模式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种超声造影模式的诊断效能。 结果H-CEUS对于浅表淋巴结动脉期微血管灌注模式的显示敏感度优于CEUS。CEUS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分别为87.5%、73.3%、82.1%。H-CEUS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分别为92.0%、85.7%和89.7%。H-CEUS与CEU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0.813。H-CEUS与CEUS对淋巴结性质的鉴别与病理结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pa一致性分别为0.777和0.616。 结论H-CEUS可以通过提高造影图像的帧频而获得更高的时间分辨力,对于浅表淋巴结动脉期的微血管构架及动脉期灌注细节显示更清晰直观,可为诊断浅表淋巴结的性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背景 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是涎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复发率和转移率高,因形状和特点与良性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adenoma,PA)相似,常被误诊为多形性腺瘤.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涎腺ACC与PA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因颌面部肿块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外科就诊,后经病理证实的涎腺ACC及PA患者.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常规超声特征、CEUS增强模式,同时运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各参数.结果 共收集11例涎腺ACC和24例PA病例资料.涎腺ACC和PA在常规超声上表现类似.CEUS增强模式显示:涎腺ACC病例中9例(81.8%)增强时间为快进且增强后边界不清,8例(72.7%)增强后病灶范围扩大,而PA病例中22例(91.7%)为慢进,18例(75.0%)增强后边界清楚,22例(91.7%)增强后病灶范围无扩大.TIC定量参数显示:涎腺ACC达峰时间为(9.97±0.68)?s,明显短于PA的(11.77±2.41)?s,峰值强度减半时间为(35.62±4.93)?s,明显高于PA的(23.68±7.58)?s?(P<0.05).常规超声诊断ACC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0.818、0.708、0.743;而超声造影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0.909、0.833、0.857,优于常规超声.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可为涎腺ACC和PA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分辨技术提高肾脏血流超声造影成像的空间分辨率。方法:提出一种基于造影图像序列统计变换的超声衍射衰减显微镜,并应用到人体肾脏超声造影的图像重建中。通过与最大强度投影成像结果相对比,来探究超分辨成像对于空间分辨率的改善效果。结果:与最大强度投影结果相比,超分辨成像对于肾脏血流显示的空间分辨率从视觉上显著提高。结论:超声衍射衰减显微镜可以对临床采集的肾血流造影视频进行重建并提高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为观察微小血流结构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鉴别诊断涎腺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28例涎腺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影像资料。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128例均行常规超声(US)、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记录并分析3种模态的超声图像特征。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病灶的超声图像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US、US+RTE、US+CEUS、US+RTE+CEUS诊断涎腺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以及ROC曲线下面积。 结果128例中,病理诊断良性病灶85例,恶性病灶43例。良性组病灶中91.8%(78/85)边界清晰、58.8%(50/85)形态规则,分别高于恶性病灶的58.1%(25/43)、18.6%(8/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恶性组病灶中46.5%(20/43)RTE分级为Ⅲ级、72.1%(31/43)CEUS模式表现为Ⅱc型,良性组病灶中仅16.5%(14/85)RTE分级为Ⅲ级、11.8%(10/85)CEUS模式表现为Ⅱc型,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S+RTE任意一项结果阳性即诊断恶性对涎腺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0.767、0.800,ROC曲线下面积和约登指数为0.784、0.567。US+CEUS任意一项结果阳性即诊断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91、0.882,ROC曲线下面积和约登指数为0.837、0.673。US+RTE+CEUS中任意2项或以上结果阳性即诊断为恶性,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67、0.941、0.883、0.868、0.889,ROC曲线下面积和约登指数为0.854、0.708。 结论多模态超声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超声对涎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衰竭主要致病原因之一。超声一直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发展至今,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肾病超声诊断方法包括二维超声、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三维超声等技术,这些超声诊断技术用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本文列出了各类主要超声技术用于诊断糖尿病肾病的应用现状,并阐明其机制,由此探讨超声诊断技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评估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白线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24例经外科手术证实为白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声像图表现。 结果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疝的发生部位均位于剑突与脐孔之间的腹壁中线处,腹白线缺损处(疝环)直径0.4~2.8 cm,疝囊大小(1.1 cm×0.3 cm×1.0 cm)~(8.0 cm×3.1 cm×7.2 cm),疝囊形态多不规则,疝囊内回声因内容物不同而表现不同,主要分为3类,第1类内容物为腹膜外脂肪,声像图表现为较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回声,第2类内容物主要为网膜,声像图表现为中等稍低回声,第3类内容物主要为肠管,声像图表现为疝囊内可见肠管样回声,动态观察并可见其蠕动。 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楚地显示腹白线的连续性情况、测量缺损的直径、疝囊的大小、判断疝的内容物以及有无嵌顿疝等情况,并具备无损伤、廉价、可重复性好、可动态观察等优势,对于白线疝的诊断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对白线疝的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的患者27例,共计33个斑块;对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超声造影及H-CEUS检查并留存图像资料,再由2位观察者(A和B)分别对超声造影和H-CEUS图像进行分析,给出评价结果和分级,观察指标包括斑块的厚度、回声、表面纤维帽是否完整,造影后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的结构。对超声造影和H-CEUS图像特征和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造影模式下的差异,采用Kappa检验对2名观察者检查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结果2名观察者对于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的评价结果,2种造影模式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EUS对于新生血管结构的显示均优于常规造影,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者A:χ2=4.11,P=0.040,观察者B:χ2=4.20,P=0.040);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评价中,2种造影模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造影模式下,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6716(95%可信区间:0.4737~0.8695);H-CEUS模式下,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7500(95%可信区间:0.5681~0.9319);与超声造影模式相比,采用H-CEUS观察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有明显提高。 结论H-CEUS可以使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和血管结构的显示更加清楚,而且对不同观察者间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上有着明显提高,H-CEUS对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建立体外活动性出血模型探讨超声造影联合微血管成像(“双微成像”)技术在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活动性出血以及明确活动性出血位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硅胶管模拟人工血管(管径为0.5、1.0mm)建立两种体外活动性出血模型:①水槽模型:将人工血管游离端置入水槽内,水槽内混有超声造影剂用于模拟增强后脏器实质;②组织损伤模型:使用自制小型撞击器在离体猪肝选定区域建立闭合型创伤灶,将人工血管游离端置入创伤灶内,用于模拟出血在创伤组织内的表现。造影剂通过与人工血管相连的注射泵注入,流量选取以5ml/h为间隔在5-100ml/h范围内共20种流量。通过注射泵注入造影剂溶液,分别启动超声造影和“双微成像”技术进行观察,根据诊断及定位活动性出血的标准由两名医师采用盲法独立完成读图。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bar{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1.水槽模型中,超声造影未能诊断活动性出血(0/40);“双微成像”诊断和定位活动性出血的准确度均为62.50%(25/40)。2.组织损伤模型中,超声造影诊断和定位活动性出血的准确度分别为77.50%(31/40)、62.50%(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 (χ2=19.355,p=0.000)。“双微成像”诊断和定位活动性出血的准确度均为90.00%(36/40),二者均高于超声造影的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09,p=0.000;χ2=7.407,p=0.006)。3.水槽模型和组织损伤模型中,“双微成像”定位活动性出血的准确度分别为62.50%(25/40)、90.00%(3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07,p=0.006)。结论 超声造影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双微成像”)与超声造影相比不仅提高了诊断活动性出血的准确度,对活动性出血定位的判断亦优于超声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