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患者,男,22岁,入院前7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髋部疼痛,行走时加重,休息可缓解。无发热、盗汗及夜间痛,无外伤史。前往当地医院拍片未见异常,未予处理。近40 d来症状加重,并伴右侧髋部活动受限,遂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髋部无红肿,右侧腹股沟中点及右侧坐骨内侧压痛阳性,右髋后伸、外展受限。右髋Tomas征阳性,"4"字试验阳性。入院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给予盐酸阿扎司琼对于腹腔镜下腹部外科手术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病人的止呕作用。方法120例拟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进行腹腔镜下腹部外科手术并行术后芬太尼镇痛的患者,根据使用静脉注射盐酸阿扎司琼的时间不同,患者被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是于麻醉前用药,B组是术毕即时用药,C组是术后首次出现恶心、呕吐时用药。观察术后0-8小时,8—16小时,16—24小时,24—48小时4时间段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A、B两组间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C组恶心呕吐总发生率较A、B两组高但16—48小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程度较C组低,且C组人均止呕药花费最少。结论盐酸阿扎司琼可有效预防和治疗术后恶心、呕吐,以术后首次出现恶心、呕吐时静注盐酸阿扎司琼效价比最高。  相似文献   
3.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外科ICU病人清醒镇静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应用于外科ICU(SICU)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SICU病人随机分成四组:C组使用普通微泵连续输注丙泊酚,2 mg.kg-1.h-1;Ⅰ~Ⅲ组均使用Diprifusor TCI系统输注丙泊酚,TCI浓度分别为0.5、1.0、1.5μg/ml。监测不同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所有病人进行镇静/警醒评分。结果Ⅰ组各时点的镇静评分、BIS均高于Ⅱ、Ⅲ组和C组(P<0.05);Ⅱ、Ⅲ组低血压、镇静不足、过度镇静的发生率比C组少(P<0.05);Ⅰ组的镇静不足发生率高于Ⅱ、Ⅲ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应用于SICU病人清醒镇静对呼吸循环影响小,镇静效果理想,操作便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培养体系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向肝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将小鼠ESC细胞系E14在无白血病抑制因子培养基中培养,使其自发分化为拟胚体,加入FGF-4和HGF初步诱导,然后置于5%淤胆鼠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周,然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白蛋白和CK8/18免疫组化染色,白蛋白与转甲状腺蛋白RT-PCR检测,细胞糖原染色及尿素合成功能分析。结果: 经初步诱导分化的ESC置于5%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培养液中培养,初期细胞生长受抑制,2周后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细胞呈现良好的均质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白蛋白和CK8/18表达;RT-PCR显示有白蛋白、转甲状腺蛋白等的mRNA转录;细胞有糖原和尿素合成功能。结论:采用含淤胆血清的病理微环境培养体系从经FGF-4和HGF初步诱导的胚胎干细胞中有效筛选出了具有功能的肝细胞,细胞有较好的均质性,为临床肝细胞替代治疗、获取丰富供体细胞来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患者脑电分段频谱的分析,研究术中短时间内输注右旋美托咪定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抑制作用的电生理因素,并确认拔出气管导管前的脑电变化能否预测术后躁动的发生。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3月期间择期LC的全麻患者60例。采用两种分类方法进行数据统计:(1)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右旋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空白组,C组),每组各30例。D组于常规剂量静吸复合麻醉药物诱导插管后的10 min内给予0.5μg/kg的右旋美托咪定稀释液;C组则相应给与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液。收集患者从麻醉前清醒状态到清醒拔管后30 min内经Narcotrend脑电监测仪器记录的脑电图数据(包括术前清醒时刻Base的脑电图和停止吸入麻药并wash out时刻T0的脑电图),记录拔管后即时(T1),拔管后10 min时(T2),拔管后20 min时(T3),拔管后30 min时(T4)的苏醒期RASS镇静评分以及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数据,比较D组与C组的苏醒期RASS镇静评分差异、脑电分段频谱差异。(2)根据苏醒期RASS镇静评分将所有患者重新分组为镇静组(AC组,T1、T2、T3、T4时刻的RASS评分均≤-1)和躁动组(EA组,T1、T2、T3、T4时刻至少有一个RASS评分≥1),通过比较AC组与EA组患者对应的T0时刻的脑电分段频谱,探讨拔管前脑电改变对术后躁动是否有预测作用。结果 (1)D组与C组在术中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 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方面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D组与C组苏醒期RASS镇静评分的比较,T1时刻,D组发生躁动(RASS评分≥1)的概率小于C组发生躁动(RASS评分≥1)的概率(P=0.022);T3时刻,D组发生躁动的概率小于C组发生躁动的概率(P=0.026);T2时刻,T4时刻D组与C组发生躁动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C组中苏醒期躁动(RASS评分≥1)绝大部分发生在T1时刻(66.7%),少部分发生在T2时刻(33.3%)。(3)D组与C组各时间段脑电图分段频谱的比较中,D组与C组在Base、T0、T1、T2、T3、T4时刻的脑电NTI、α波β波θ波功率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D组在T0、T1时刻的脑电总功率power较C组降低,且T1时刻δ波的百分比增加(P0.05)。(4)EA组与AC组的T0时刻脑电图分段频谱的比较中,EA组较AC组T0时刻脑电总功率Power、β波百分比增加,δ波百分比降低(P0.05)。结论 (1)右旋美托咪定能够抑制LC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使术后镇静情况更好;能够引起脑电信号总功率Power值降低,δ波的比例增加,这种脑电改变可能是抑制苏醒期躁动的电生理因素。(2)患者拔管前的脑电β波百分比增加、δ波的百分比下降,对术后躁动的发生可能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手术应激反应是病人对手术的恐慌、焦虑和紧张等心理反应与手术的生理干扰共同导致的民主自由综合征,与焦虑程度呈直线相关关系[1]。妇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焦虑更为突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能够满足腹式全宫手术的镇痛、肌松需求。在我国,更由于手术费用的优势,椎管内麻醉占的比重还相当大。异丙酚清醒镇静是近年来我院麻醉科运用较广的术中抗焦虑方式,本研究对此抗焦虑作用作一个评价。1资料与方法1.1焦虑评分量表本实验采用的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state-traitanxiety inventory,STAI)是由Spielberger于1997编制,1983年修订的一种自…  相似文献   
8.
正患儿,女,11岁,主因右小腿近端内侧疼痛1周于2016年4月入院。现病史:无明显诱因出现负重行走时右小腿近端内侧疼痛1周,疼痛可忍受,休息后缓解,自发病以来伴夜间低热,每晚20时体温37.5℃左右,持续约2 h。无其他不适。未进行相关诊治,为进一步诊治经门诊收入我院。自发病以来睡眠、大小便、体重等基本无变化。既往体健。无类似发作史及家族史。查体:双下肢等长,右胫骨近端内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琥珀酰明胶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复合雷米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对脊柱侧弯矫形术术中减少出血的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脊柱侧弯矫形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观察组(E组)和对照组(C组),均采用全麻,切皮前按15 ml/kg,50ml/min输液行AHH,E组输入4%琥珀酰明胶,C组输入复方醋酸钠,手术开始后静脉持续泵入雷米芬太尼0.05~2μg·kg-1·min-1行控制性降压.记录AHH前(T1)、AHH结束即刻(T2)、AHH后60min(T3)、AHH后120min(T4)的动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E组病人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两组T2~T4时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T1时均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点的两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2~T4时Hct较T1时均降低(P<0.05),T3和T4时的Hct下降幅度E组大于C组(P<0.05).结论 琥珀酰明胶AHH复合雷米芬太尼降压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颗粒打压植骨辅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或瘤样病损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或瘤样病损26例,均未发生病理性骨折,男12例,女14例;年龄8~62岁,平均34.2岁。病理结果:纤维结构不良11例,骨孤立性骨囊肿7例,骨巨细胞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术前未进行病灶活组织检查,术后送慢病理,手术采取颗粒打压植骨辅钢板内固定。结果:26例均随访至恢复日常生活,随访时间8~42个月,平均25个月。参照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进行功能评估。术后末次复查股骨正侧位X线片,植骨边缘及植骨体部未见低密度影,植骨区骨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未见复发及转移病灶,内固定物无松动、变形。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无再骨折和畸形进展。结论:股骨近端肿瘤复发与病灶刮除植骨技术有关,刮除后采用化学、物理方法处理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利用此方法可以获得疾病的长期治愈,减少复发,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