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0篇
内科学   82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206篇
预防医学   64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67例,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其中轻型3例,普通型35例,重型22例,危重型7例。分析和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 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患者中,单发病灶3例(8.6%),多发病灶32例(91.4%);重型患者中,单发病灶1例(4.5%),多发病灶21例(95.5%);危重型患者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患者胸部CT影像以实性斑片影伴晕征为主要表现(18/35,51.4%);重型患者以条索影伴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7/22,31.8%);以实变影为主要表现共7例,全部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以实变影为主要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硝基铁氰化钠(SNP)来源的NO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制作浓度为1 000条/ml的旋毛虫肌幼虫悬液。培养板每孔加入0.1 ml肌幼虫悬液,再加入SNP,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02、0.05、0.10、0.20、0.50 mmol/L和1.00 mmol/L,并设空白对照组,37℃5%CO2培养箱中孵育4 d后收集各孔肌幼虫,镜检计数,计算并比较各组肌幼虫死亡率。另于培养板中每孔加入0.1 ml肌幼虫悬液,分别设A组(对照组,1.00 mmol/L SNP)、B组(0.15 mmol/L Fe SO4+1.00 mmol/L SNP)、C组(1.00 mmol/L L-半胱氨酸+1.00 mmol/L SNP)、D组(0.15 mmol/L Fe SO4+1.00mmol/L L-半胱氨酸+1.00 mmol/L SNP)、E组(0.15 mmol/L Hb+1.00 mmol/L SNP),培养、检测方法同前,计算并比较各组肌幼虫死亡率。结果 0.02 mmol/L SNP组与空白对照组的旋毛虫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5.50±1.80)%和(4.93±0.25)%(P0.05)。0.05、0.10、0.20、0.50、1.00 mmol/L SNP组虫体死亡率分别为(20.19±2.71)%、(29.21±2.12)%、(41.81±2.03)%、(47.85±3.79)%和(60.98±5.1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旋毛虫肌幼虫死亡率与SNP浓度呈正相关(rs=0.875,P0.05)。B、C、D、E组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49.48±1.34)%、(47.29±2.79)%、(26.28±1.37)%和(17.93±3.49)%,均较A组(60.98±5.19)%有所下降(P均0.05)。结论 SNP来源NO对体外培养的旋毛虫肌幼虫具有杀伤作用,而血红蛋白、硫酸亚铁、L-半胱氨酸对该杀伤具有抑制作用,以血红蛋白抑制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1-02~2003-09ICU收治的38例患者用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与多谱勒心脏超声,同时测定38例患者心输出量,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的测定值有显著的相关性(r=0.908)。结论 电阻抗元创心输出量监测与多谱勒心脏超声测定结果是一致的,它不仅能准确地测定心输出量,而且还具有无创、连续、简便、价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红内期间日疟原虫的杀伤作用。 方法 采集以早期滋养体期为主,原虫密度>0.5%的患者血样,配成含2%红细胞的虫血混悬液。96孔板中每孔加100 μl虫血混悬液,再加入各组试剂,亚硝基铁氰化钠(SNP,分别为0.02、0.05、0.10、0.20、0.50、1.00 mmol/L),SNP + 血红蛋白(Hb)0.15 mmol/L,SNP + 硫酸亚铁(FeSO4)0.15 mmol/L,SNP + L-半胱氨酸(L-cyst)1.00 mmol/L,SNP + FeSO4 0.15 mmol/L+ L-cyst 1.00 mmol/L,后4组SNP浓度均为1.00 mmol/L,设对照组,每组重复3次,置37 ℃ 5% CO2培养箱中培养。根据虫龄,估计发育至裂殖体时间,提前3 h取空白对照孔涂片镜检,确定终止培养时间,培养终止后吉氏染色,镜检计数成熟裂殖体,计算NO对红内期间日疟原虫的抑制率,统计分析各组对间日疟原虫抑制率的差异。 结果 SNP 0.02 mmol/L组,间日疟原虫抑制率为(0.84±1.69)%,对培养的红内期间日疟原虫无杀伤作用(P>0.05);SNP 0.05 mmol/L组,间日疟原虫抑制率为(12.26±3.04)%,对培养的红内期间日疟原虫存在杀伤作用(P<0.01)。且抑制率随SNP浓度上升而升高。在含有1.00 mmol/L SNP的孔中分别加入Hb、L-cyst、FeSO4和FeSO4+L-cyst与只添加SNP 1.00 mmol/L孔相比,红内期间日疟原虫抑制率自(85.40±2.90)%下降为(5.90±2.90)%、 (25.86±4.02)%、 (30.16±2.75)%和(16.71±2.30)%。结论 外源性NO对体外培养的红内期间日疟原虫有杀伤作用,而Hb、L-cyst和FeSO4可以逆转这种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NT-proBNP对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困难患者顺利脱机拔管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9-01~2010-05入住综合ICU的51例经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3 d 的肺心病合并呼吸困难老年患者,检测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机械通气第3天血浆NT-proBNP浓度,当患者达到脱机拔管条件时行SBT试验,其中通过SBT试验后48 h内无需复插或通气支持为脱机成功组,未通过SBT试验及通过SBT试验但48 h内再次复插或需通气支持为脱机失败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机械通气第3天血浆NT-proBNP浓度及其差值对顺利脱机拔管的预测价值.结果 51例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困难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血浆NT-proBNP浓度的AUC为0.794,机械通气第3天血浆NT-proBNP浓度的AUC为0.612,两者差值的AUC为0.833,两者差值的AUC显著高于机械通气第3天血浆NT-proBNP浓度的AUC(P<0.05).结论 动态监测NT-proBNP对肺心病合并呼吸困难患者的顺利脱机拔管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机械通气时与机械通气第3天血浆NT-proBNP浓度差值对能否顺利脱机拔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是ICU的重要治疗措施,适当的镇静治疗对机械通气的顺利实施非常重要。目前对机械通气患者通常使用药物镇静方法,这些药物有一定局限性,如价格昂贵,对于循环影响很大等,祖国医学电针刺激可产生积极镇静或者镇痛的作用,但应用药针联合的相关报道较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应用针灸体外循环的镇静机械通气的患者的研究验证电针使用的价值,并寻求更好的镇静评估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以客观评估条件下针灸镇静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碧炯  方强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4):458-459,475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异丙酚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外循环心肺转流术后进行镇静的患者分为电针联合异丙酚镇静组(E组)和单用异丙酚镇静组(P组)。分别于镇静前(T1)、镇静12h结束时(T2)和镇静结束后24h(T3)时采集静脉血,测定CD56、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I、L-2及IL-10。结果两组CD56在T2、T3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E组不同时点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两组HLA-DR在T1、T3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组不同时点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两组IL-2在T1、T3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E组不同时点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0.01)。两组IL-10在T1、T2及T3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E组不同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电针联合异丙酚镇静可以改善体外循环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丝裂原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抑制剂对刚地弓形虫侵入宿主细胞的影响。方法以丝裂原蛋白激酶抑制剂U0126分别以不同浓度加入分孔培养的细胞中,于不同时间分别用吉氏染色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宿主细胞感染速殖子的差异。结果吉氏染色检测在以U01261μM,10μM和100μM作用3小时下其感染率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20.22%(,P<0.01),52.91%(P<0.01)和75.27%(P<0.01);在作用6小时及9小时其感染率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32.88%(P<0.01),57.24%(P<0.01),79.21%(P<0.01)和41.26%(P<0.01),54.73%(P<0.01),80.80%(P<0.01)。FCM检测结果与之相似。结论U0126通过作用于MAPK信号传导途径而明显抑制弓形虫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  相似文献   
9.
当前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仍处于胶着状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是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浙江省COVID-19患者救治中心。疫情一线的专家集智攻关,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COVID-19诊治指南为依据,以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为核心,总结完善诊治方案,聚焦临床实践的一些具体问题,为COVID-19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推荐以多学科协作诊治个性化治疗提高COVID-19患者救治质量。建议病原学检测、炎症指标监测和肺部影像学动态观察指导临床诊治。痰液的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约10%的急性期患者血液中检测到病毒核酸,50%的患者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粪便中可分离出活病毒,须警惕粪便是否具有传染性;开展细胞因子等炎症指标监测有助于发现是否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判断是否需要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通过以“四抗二平衡”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早期抗病毒治疗能减少重症、危重症发生,前期使用阿比多尔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显示出一定效果。休克和低氧血症多为细胞因子风暴所致,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能迅速清除炎症介质,阻断细胞因子风暴,对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也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提高危重型患者的疗效。重型病例疾病早期可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氧疗过程中,患者氧合指数小于200 mmHg时应及时转入重症医学科治疗;采用保守氧疗策略,不推荐常规进行无创通气;机械通气患者应严格执行集束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管理策略;氧合指数大于150 mmHg时,及早减、停镇静剂并撤机拔管。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病程长,体温反复升高和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要关注COVID-19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诊治。COVID-19患者有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推荐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和胃肠道功能评估,以营养支持和补充大剂量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减少细菌移位和继发感染。COVID-19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应建立动态心理危机干预和处理。提倡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优化重型患者护理促进康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后病毒清除规律仍不明了,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2周,并定期随访。以上经验和建议在本中心实行,取得较好效果,但COVID-19是一种新的疾病,其诊治方案及策略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病人静脉输注复方氨基酸对血游离氨基酸谱和氮平衡的的影响.方法:将40例严重创伤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输注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和对照组(输注葡萄糖+脂肪乳剂).4 d后测定血游离氨基酸谱和氮平衡. 结果:对照组病人大部分氨基酸(甘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