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骨骼化或带蒂游离乳内动脉在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总结相关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心胸外科采用骨骼化(n=77)或带蒂(n=85)游离技术获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的1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LIMA均端侧吻合到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分析两组患者的LIMA获取时间、术中LIMA桥血流量、术中LIMA桥搏动指数PI、术后前3天每日胸腔引流量及术后随访1年时的LIMA桥通畅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LIMA至LAD 的冠脉旁路移植手术。骨骼化组获取LIMA的时间略长于带蒂组(33.8±4.7 min vs 26.6±4.1 min,P<0.05);但骨骼化组术中LIMA桥血流量明显优于带蒂组(36.9±20.1 ml/min vs 28.6±17.2 ml/min,P<0.05)而两组术中LIMA桥搏动指数无明显差异(3.1±1.2 vs 2.9±0.8,P>0.05)。骨骼化组术后前三天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带蒂组(P<0.05)。术后随访到1年时的LIMA桥血管通畅率为100%。 结论: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冠脉旁路移植术中,近中期效果满意。与带蒂游离乳内动脉相比,骨骼化组术中LIMA桥血流量更好,术后早期胸腔引流量也更少,但骨骼化组获取LIMA的时间略长。  相似文献   
2.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是影响心脏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受者在术后1年死亡或再次心脏移植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CAV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共同参与的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内膜增厚,最终引起移植心脏缺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共同参与调控移植物局部的免疫应答。其中,趋化因子受体-5(CCR5)可能在CAV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调控CAV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迄今,CAV的治疗方法仍较为局限;但随着对CCR5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为CAV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技术和结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患者资料,分为微创组(N=65)和常规组(正中开胸,N=182),胸骨上段小切口患者予以排除。微创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第三肋间胸骨旁小切口,直视下置换主动脉瓣。采用Logistic模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主动脉瓣病变类别、心脏射血分数、心功能等级进行倾向评分匹配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匹配比例1:1,研究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技术的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结果:全组患者3例死亡,均为常规组病人(3/182,1.6%),微创组无中转开胸、无二次手术。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得出新的常规对照组(N=65),术前资料与微创组无差异;与该组相比,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延长(103.6±37.2 vs 88.3±27.2 min, P=0.01; 68.3±18.6 vs 48.8±18.9 min, P<0.01);微创组术后ICU停留1.9±0.4天,住院8.4±1.8天,均显著低于常规组(2.4±0.9天,10.6±3.2天,P<0.01);微创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较少(281±53 vs 432±88ml,P<0.01)。两组间死亡率、深部切口感染率及输血率无显著差异(0 vs 1.5%, P=0.32; 0 vs 3.1%, P=0.15; 23.1% vs 35.4%, P=0.13)。 结论: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技术安全可行。该技术尽管增加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但可减少引流,加速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一站式”CEA+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常规行冠状动脉及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及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术中均先行CEA,再同期行OPCABG。结果 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58~69(63.7±3.4)岁。颈动脉狭窄均为单侧重度狭窄,狭窄程度为70%~90%,病变位置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一站式”CEA+OPCABG,术中移植桥血管2~4(2.8±0.6)支,CEA手术时间16~35(25.7±5.6)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0个月,随访期间动脉桥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高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同期处理左心耳的手术技巧及效果评价。方法纳入2013~2018年,84例OPCABG LVEF降低(<50%)的高龄(年龄≥70岁)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在我科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男54例、女30例,年龄70~82岁。将患者分为左心耳闭合组(n=56)和左心耳未闭合组(n=28),左心耳闭合组术后前3个月予以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3个月后改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左心耳未闭合组术后长期予以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左心耳闭合组应用切割闭合器闭合左心耳44例,应用心耳夹闭合左心耳12例;左心耳闭合时间3~8 min,全组无桥血管及吻合口损伤现象。术后早期死亡2例(2.4%)。术后住院时间6~18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出院前复查心脏功能显示两组患者术后LVEF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无脑卒中及重要脏器出血表现。82例出院患者随访1年时,两组均无脑梗死发生,但左心耳闭合组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左心耳未闭合组(3.6%vs.18.5%,P=0.036)。结论LVEF降低的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在OPCABG中同期闭合左心耳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不会增加手术风险,正确合理的手术技巧可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右心室Overhaul技术在治疗伴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运用经验,探讨术中操作要点,评估其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21年4月间采用右心室Overhaul技术治疗的合并有右心室发育不良的2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8例,其中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15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总结胸部皮肤神经活性监测在心房颤动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7.03-2017.05在我科拟接受胸腔镜辅助下房颤微创外科射频消融的孤立性房颤患者36例,其中,阵发性房颤20例,持续性房颤16例。在房颤消融术前,应用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分析房颤患者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比较分析持续性房颤患者与阵发性性房颤患者之间胸部皮肤神经活性的差异。 结果: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1.27±0.27μV(95% CI [1.16,1.41])]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1.00±0.34μV(95% CI [0.87,1.14])](P=0.013),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室率[89.44±19.74bpm(95% CI [80.81,99.17])]也明显快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室率[71.25±12.34bpm(95% CI [66.35,76.36])](P=0.004)。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心室率呈明显的正相关(r=0.719,P=0.002);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心室率亦呈明显的正相关(r=0.634,P=0.003)。 结论:胸部皮肤神经活性可有效用于评估心脏交感神经活性,与心室率变化呈正相关;不同类型房颤,其胸部皮肤神经活性有所不同,持续性房颤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表明持续性房颤的自主神经重构可能较阵发性房颤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顺行性脑灌注技术对主动脉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9年1月。纳入比较单侧与双侧顺行脑灌注技术对主动脉手术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纳入非随机研究质量,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评价随机对照研究的质量。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4490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研究3篇,倾向性匹配分析2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1篇。3篇随机对照研究均有高风险偏倚,其余13篇NOS评分均6颗星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侧与双侧顺行性脑灌注相比,永久性神经系统障碍(permanent neurologic dysfunction,PND)(OR=0.93,95%CI 0.74~1.18,P=0.57)、暂时性神经系统障碍(temporary neurologic dysfunction,TND)(OR=1.26,95%CI 0.94~1.69,P=0.12)、急性肾功能损伤发生率(OR=1.11,95%CI 0.79~1.55,P=0.55)、30 d死亡率(OR=0.94,95%CI 0.67~1.32,P=0.72)、住ICU时间(OR=–0.64,95%CI–1.66~0.37,P=0.22)与住院时间(OR=–0.35,95%CI–2.38~1.68,P=0.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与双侧顺行性脑灌注技术在停循环主动脉手术中对患者术后预后影响无差别。但上述结论受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采用带球囊插管行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在再次单纯性三尖瓣微创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2002年至2012年在我院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再次三尖瓣微创手术治疗心脏术后远期单纯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4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胸部cT显示胸骨后及心包均存在严重粘连。术中行股动脉插管,经右胸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进胸,经右房上、下切口分别插入上、下腔静脉引流腔静脉,食管超声确定插管的位置,无菌生理盐水注入球囊阻断腔静脉,切开右房行三尖瓣手术。结果4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三尖瓣手术,无体外循环意外发生,其中三尖瓣置换术34例,三尖瓣成形术12例。手术时间(161~52)min,建立体外循环时间(55~15)rain,体外循环时间(58~23)min;术后胸液引流量(275~10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7)do全组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随访6-120个月,死亡2例,其中1例因肺血管破裂大咯血死亡,另1例死于心力衰竭。三尖瓣置换者无瓣周漏出现;三尖瓣成形者中,1例于术后5年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三尖瓣重度关闭,1例随访为中度关闭不全。结论采用带球囊插管腔内阻断技术阻断上、下腔静脉,可安全、有效、可靠地应用于再次单纯性三尖瓣微创手术,使手术的复杂程度明显简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下单纯左胸径路房颤超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的手术配合及体会。 方法 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共201例房颤患者于我院接受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阵发性房颤98例,持续性及长程性房颤103例。其中,男106例,女95例;年龄29~81岁,平均年龄(58.7±15.4)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手术配合及护理经验,包括:术前访视;手术专用设备、器械及材料的准备;术中体位摆放,设备仪器的连接使用,手术台上操作配合以及对术中突发异常情况的配合。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转为开胸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04.9±37.2分钟,手术配合及护理达到预期目的。术中平均失血量小于50 ml,均无输血。73例(70.9%)持续性或长程性房颤接受术中电复律。所有患者离开手术室时均维持窦性心律,仅1例患者术中预放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无起搏器植入病例。8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行电复律治疗,出院时190(94.5%)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无脑卒中、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无死亡病例。 结论 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安全、有效。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高质量的术中护理配合,对顺利的开展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