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背景: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但是部分患者术后短期内仍残留轻度至中度疼痛。而这种残留的腰背痛可能与腰背筋膜损伤相关。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缓解和腰背筋膜损伤的关系。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33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通过MR检查确定责任椎,并观察腰背筋膜损伤情况。术前术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腰背筋膜损伤组患者VAS、ODI术前为9.11±0.76、73.93%±1.46%,术后为2.70±0.83、29.34%±2.69%;无腰背筋膜损伤组患者VAS、ODI术前为9.26±0.82、73.96%±1.38%,术后为1.23±0.87、22.27%±1.25%。腰背筋膜损伤组患者术后残留的疼痛较无腰背筋膜损伤组患者更为严重;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部疼痛与腰背筋膜损伤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使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Ⅱ),不同平面的髓腔与髓内钉直径的比值(匹配度)对于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显性失血以及总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因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PFNA Ⅱ内固定的70位患者,统计其年龄,性别,身高,骨折类型,术前及术后的红细胞比积,术中显性失血量,根据CROSS方程计算出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根据术后X线片,分别测量正侧位的髓内钉漏斗起始部,漏斗终止部以及股骨干峡部三个平面的髓腔与髓内钉直径的比值,每个平面正侧位片比值的均值记为R。对每个平面,按R值大小分为高匹配组(R小于中位数)和低匹配度组(R大于等于中位数),两组间分别比较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显性失血量。将隐性失血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骨折类型,R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三个平 面中,高匹配度组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较低匹配度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性失血均无显著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所有自变量中仅髓内钉漏斗起始部和漏斗终止部平面的R值与隐性失血量呈相关性(P0.05)。结论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漏斗部的匹配度越高,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越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评估此术式优点并积累经验。方法:行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连接纤维光源,撑开拉钩,暴露手术椎板间隙,将神经根和硬膜囊拉向内侧,暴露突出的椎间盘,切开纤维环后将突出髓核摘除。结果: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随访6~18个月,疗效评定优2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8%。结论: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节感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及时处理切口愈合问题可有效避免膝关节感染,并使患者最终达到理想的康复。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切口愈合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行膝前正中切口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84例87膝中5例5膝术后出现切口渗出、切口脂肪液化和切口皮肤坏死等切口愈合问题,回顾性分析其发生因素、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1例患者切口反复渗出,身体营养状况差,给予支持治疗后愈合;1例患者切口脂肪液化,身体肥胖,切口清创处理后治愈;2例患者术前膝关节僵直,术中剥离过多和术后过量锻炼,1周后切口皮缘坏死,予清创处理后治愈;1例术前内翻畸形32°,术中软组织过度松解,切口周围张力性水泡伴浅层皮肤坏死,予氧疗、清创及制动后治愈。术后1年时,5例切口愈合问题患者的HSS评分为76~90分,平均84.6分;79例无切口愈合问题患者的HSS评分为84~90分,平均86.7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6)。结论:肥胖、营养状况差、膝关节僵直和畸形是切口愈合问题的危险因素,术中保护切口周围皮肤、术后避免过度屈曲、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和及时处理问题切口均可减少切口愈合问题的出现及恶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下肢不等长的预防策略。方法: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7例有相对完整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术前骨盆平片评估健侧股骨头中心点到经大转子水平线的距离,术中以健侧为参考决定假体股骨头中点到大转子水平线的位置以恢复下肢长度。术后测量双下肢髂前上棘至内踝尖距离,骨盆平片中两侧小转子到坐骨结节水平线距离的差值。结果:THA术后双下肢等长33例(57.9%),不等长均为延长,延长0~10mm为20例(35.1%)。10~20mm4例(7.0%)。结论:以对侧股骨头中心点到经大转子水平线的距离为参考,术中决定假体股骨头中心的位置可简单有效地预防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腰椎间盘手术后腰腿痛原因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传统腰椎间盘手术术后腰腿痛原因和治疗分析。方法:对传统的后路开窗髓核切除术34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5例(86.00%)患者获随访6~42月,平均16.5月。再手术4例(1.17%),其中3例再次后路髓核切除术,分离剥除有压迫的疤痕组织、切除髓核组织游离松解神经根;1例予保守性双下肢皮牵引、制动、联合抗生素加止痛药未能明显好转,作椎间隙感染切开冲洗引流,石膏床固定4~6周,8~12周痊愈。3例患者疼痛消失,1例患者大部缓解,均未作内固定。结论:术后腰腿痛的原因有患者自身和医源性等多方面因素,应给予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G.T.F型人工双极股骨头治疗高龄粉碎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观察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A2型13例,A3型14例,应用G.T.F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对术中情况、术后下床时间、肢体长短、受伤前、术后6周、6个月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3-17个月,手术出血量平均(368.5±83.2)ml,术后下床时间平均(9.3±3.6)d,受伤前、术后6周、6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平均(81.3±3.2)分、(70.6±3.3)分、(80.7±2.5)分,肢体较对侧平均长0.4cm.结论 G.T.F型人工股骨头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对肢体长短影响较小,且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椎体成形术(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可有效缓解OVCFs引起的疼痛,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针对其术后死亡率的相关文献报道鲜见。目的:总结OVCFs手术治疗的术后死亡率,探讨患者术后死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0年6月因OVCFs行PVP或PKP并获得随访的203例患者资料。根据总体死亡率和术后1年内死亡率分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构成特点。结果:PVP或PKP治疗OVCFs的术后死亡率为14.7%%(30/203),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5.4%(11/203),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血管事件(9例)、呼吸功能衰竭(7例)、慢性疾病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恶性肿瘤(5例)、脑血管疾病(3例)、原因不明(1例)。统计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是否有基础疾病是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PVP与PKP治疗OVCFs的患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行PVP或PKP治疗OVCFs的创伤小,能显著缓解疼痛,适用于高龄患者,可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直接外侧入路术中切开臀中肌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髋关节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 股骨颈骨折行THR患者76例分为直接外侧入路(A组,34例)和后外侧入路(B组,42例)两组.术后3、6、12个月分别进行Harris评分和Trendelenburg试验;并测定患侧与健侧髋关节外展最长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相仿.术后3个月A组Trendelenburg 试验阳性2例,术后6个月复查均为阴性.两组患侧与健侧髋关节外展持续时间的百分比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直接外侧入路行THR时,只要注意对臀上神经的保护和术后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外展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外固定支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急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急症治疗中外固定支架的应用。方法:对1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急症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就疼痛指数,输血数量,愈合时间作临床分析。结果:用外固定装置的16例骨盆骨折患者疼痛有明显减轻,平均输血600ml,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月。结论:骨盆骨折患者急症早期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有利于减轻疼痛,减少出血,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