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持续腰背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04采用PVP治疗的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56例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6分(观察组),56例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6分(对照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值、手术入路、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是否合并抑郁症、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糖尿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折部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术前骨密度值、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是否合并抑郁症、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合并胸腰筋膜损伤、合并抑郁症、骨水泥O型分布、骨折椎体数较多、骨水泥注入量较少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存在持续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合并胸腰筋膜损伤、合并抑郁症、骨水泥O型分布、骨折椎体数较多、骨水泥注入量较少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持续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应用闭合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4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前后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来评价患者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测量病椎的高度和后凸畸形的改变以及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结果 32例术后获得随访7~26个月.VAS评分从术前平均(9.2±3.1)分降至术后平均(4.2±2.5)分,ODI指数从术前平均71.4%降至术后平均43.3%,椎体前、中、后壁高度平均增加5.2、6.8、1.3 mm,椎体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0.2°,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75%以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75%以上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本组获随访1~2年。VAS评分由术前的(8.35±1.25)分下降到术后的(2.12±0.63)分,脊柱后凸角由术前的(21.53±6.23)°恢复到术后的(8.25±3.65)°,术后伤椎引起的疼痛显著缓解,患者能早期恢复日常活动。结论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致腰背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2010年9月经椎弓根路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共67例86个椎体,男25例,女42例;年龄58~93岁,平均75.2岁。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渗漏、肺栓塞、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术后1d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37例术后1周内疼痛明显缓解,9例术后2周内疼痛缓解,1例疼痛缓解不明显。VAS评分术前(8.6±0.83)分、术后3d(2.2±1.1)分(P〈0.01)。有骨水泥外漏15例,无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复查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无进一步丢失。2例PVP术后随访发现其他部位椎体骨折再次行PVP术。结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所致腰背疼痛的一种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显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伸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6个椎体)在DSA透视下行过伸复位结合经皮经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复位前、体位复位后、PKP术后1 d的后凸角和疼痛评分等进行评估。结果术后54例腰背部疼痛消失,11例疼痛明显减轻;未出现神经系统损伤及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10(5±2.3)个月,腰背痛症状均无复发。X线片示62例椎体高度未丢失,3例有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术后后凸角、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过伸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微创、安全、临床疗效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后椎体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胸腰椎椎弓根解剖特点自行设计了Jack椎体扩张器,并于2006年10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其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71例共71个椎体,男19例,女52例;年龄48~82岁。T113例,T1222例,L123例,L216例,L35例,L42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Cobb角。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椎体侧方有少量骨水泥渗漏,无其他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腰背痛立即明显减轻。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分别为7.9±0.7分、1.9±0.6分、2.0±0.6分;ODI分别为(73.9±11.3)%、(20.8±5.1)%、(21.5±5.2)%;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9.3±3.0mm、25.6±3.1mm、25.5±3.2mm,中部高度分别为19.1±3.3mm、25.4±2.7mm、25.3±2.7mm,Cobb角分别为17.8°±4.9°、8.6°±4.9°、8.7°±5.0°,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恢复骨折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矫正畸形,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编织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CF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应用编织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体压缩骨折21例,共25个椎体。术前、术后24 h内及末次随访时评估VAS及ODI;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椎体后凸cobb角度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33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前VAS评分7.6±1.2、ODI评分87.4±11.5、cobb角21±4.6、术后24 h VAS评分2.4±0.6、ODI评分43.8±9.6、cobb角5.8±0.6;末次随访VAS评分2.1±0.4、ODI评分42.6±10.1、cobb角6.4±0.7;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cobb角分别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 h的VAS、ODI评分、cobb角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编织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临床效果满意,可以减少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伴远隔部位疼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2—2019-10采用PVP治疗的34例伴远隔部位疼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3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7个月。术后共出现9例骨水泥渗漏,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再骨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部位疼痛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常见症状,以下腰部、臀部及髂嵴多见;PVP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远隔部位疼痛,且不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腰背部软组织损伤对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行PVP治疗的116例SOVC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核磁检查结果分为腰背部软组织损伤组(损伤组)(47例)与腰背部软组织正常组(对照组)(69例)。记录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术后下地时间及并发症等资料。结果损伤组与对照组在PVP术后的VAS评分、ODI、BI、术后下地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是SOVCF患者PVP术后残留腰背部疼痛的原因之一,并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中复位程度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过程中椎体复位程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7例(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25例;年龄48~87岁,平均(72.4±12.7)岁。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评估疼痛缓解情况,通过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椎体压缩及复位程度、椎体后凸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8±9.6)个月(12~47个月)。术前患者VAS评分为(8.4±1.6)分,术后第2日VAS评分为(2.1±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6±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情况:术前椎体前缘和中央压缩程度分别为(72.0±10.6)%、(68.0±15.6)%,术后椎体前缘和中央压缩程度为(76.0±8.6)%、(73.0±6.1)%,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即使X线显示骨折椎体未获得满意的复位,疼痛症状仍然缓解满意,骨折复位程度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06-2013-11我院治疗的192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242个椎体)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1.25 ml-5 ml)注射椎体成形术,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率。结果 192例(242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PVP操作,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均匀对称,无穿刺并发症。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及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和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在多节段椎体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PVP和PKP治疗21例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69节胸腰椎。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前、术后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9例一次手术完成3节椎体,2例一次手术完成6节椎体。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和呛咳。VAS评分术前为(8.75±1.32)分,术后1 d为(2.47±1.26)分,术后6个月为(2.03±1.98)分;OD I值术前为83.12±11.24,术后1 d为27.12±9.43,术后6个月为29.04±10.13,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明显。结论PVP和PKP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必须注意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次手术最多完成3-4节椎体。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椎体成形术(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可有效缓解OVCFs引起的疼痛,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针对其术后死亡率的相关文献报道鲜见。目的:总结OVCFs手术治疗的术后死亡率,探讨患者术后死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0年6月因OVCFs行PVP或PKP并获得随访的203例患者资料。根据总体死亡率和术后1年内死亡率分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构成特点。结果:PVP或PKP治疗OVCFs的术后死亡率为14.7%%(30/203),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5.4%(11/203),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血管事件(9例)、呼吸功能衰竭(7例)、慢性疾病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恶性肿瘤(5例)、脑血管疾病(3例)、原因不明(1例)。统计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是否有基础疾病是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PVP与PKP治疗OVCFs的患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行PVP或PKP治疗OVCFs的创伤小,能显著缓解疼痛,适用于高龄患者,可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收治43例(70个退变间盘)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18~82岁,平均44.79岁;病程3~15个月,平均7.7个月。突出节段:L3.,44个,L4,536个,L5S130个。椎间盘退变分级:Ⅲ级42个,Ⅳ级28个。经椎间盘造影、透视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于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5h,平均1.4h;术后住院时间5~8d,平均5.7d。43例均获随访,时间4~9个月,平均6个月。术中发生脑脊膜破裂1例(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4例,未行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症状消失。术前VAS评分为(7.91±1.23)分,术后为(2.09±1.31)分;术前ODI指数为(74.22±16.61)%,末次随访为(17.88±8.20)%,术后VAS评分、末次随访ODI指数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7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结论:PELD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有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术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因此提出了非融合技术。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interspinous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IDSS)植入在预防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0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IDSS)治疗单纯L4-L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pain,DL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3例患者,男13例,女20例;年龄30~63岁,平均(46.2±12.3)岁。临床疗效采用腰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D进行评价。摄X线片测量病变节段以及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盘高度(dis cheight,DH)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52个月,平均32个月。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8±1.4)分降至随访时的(2.5±1.6)分,ODI由术前的(69.3±8.5)%减至随访时的(27.3±9.4)%,术前与随访时的VAS、OD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5)。手术节段DH由术前(9.6±1.1)mm增至随访时(9.9±1.5)mm,ROM由术前的(14.2±1.7)°减少至随访时为(7.8±2.5)°,两者术前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下相邻节段的DH、ROM术前与随访时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WIDSS在有效治疗DLBP的同时,保留了手术节段的一定活动度,不增加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及退变发生率,对相邻节段的退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腰椎退行性疾患接受腰椎融合术后发生下腰痛和腰椎矢状位序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38例接受腰椎融合术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且术后发生下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在手术前及随访期间收集所有患者站立位X线片腰椎前凸的Cobb角,并分析其与患者下腰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与手术前的腰椎矢状位Cobb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042,P=0.967及t=0.268,P=0.789);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的腰椎矢状位Cobb角与正常角度的差值与手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450,P=0.900及t=0.174,P=0.862)。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的VAS评分与手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分别为t=2.838,P=0.006及t=3.251,P=0.002),而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的ODI评分与手术前相比也有明显改善(分别为t=2.300,P=0.024及t=3.320,P=0.001)。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所有患者的腰椎前凸丢失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腰椎前凸角度的丢失与腰椎退行性疾患腰椎融合术后的腰痛关系密切,手术过程中腰椎前凸的重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溶骨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溶骨性肿瘤35例,其中脊柱转移瘤23例,血管瘤9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术前均有顽固性背痛,无神经症状,CT及MRI提示椎体溶骨性病变。在C型臂透视下行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射骨水泥,采用VAS评分、WHO疼痛缓解标准及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来评估疼痛缓解,日常功能恢复情况,并对病椎的高度变化进行分析,记录骨水泥外漏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1天、1月、6月,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h内疼痛缓解,无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及压迫症状,复查X片见椎体内骨水泥填充良好。手术前后VAS评分、活动能力(ODD和病椎高度对应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月疼痛缓解、日常活动功能改善趋于稳定。结论:PKP能迅速缓解胸腰椎溶骨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有效恢复病椎高度,并发症相对较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脊柱血管瘤是一种常见椎体良性肿瘤,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椎体血管瘤的价值。方法脊柱血管瘤共26例,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1岁;肿瘤来源为:胸椎23椎,腰椎6椎,胸椎合并腰椎3例;在CT引导下对病变椎体经皮穿刺进入椎体并注入骨水泥。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以及远期疗效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有效率为96.1%。术后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由术前的(7.74±1.19)分降至术后6个月的(0.20±0.17)分,且活动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可有效控制脊柱血管瘤引起的疼痛,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DLS)的手术要点和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32例DLS患者采用改良MI-TLIF凹侧有序撑开、Cage偏置、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进行治疗。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通过手术前后脊柱全长片测量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失衡距离,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术后腰腿痛缓解情况,按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切口长度4.2~5.3 cm(平均4.5 cm),手术时间85~165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90~300 mL(平均120 mL),住院时间11~17 d(平均14.5 d)。32例患者中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3个月(平均12.5个月),未发现椎弓根钉棒断裂或Cage移位。腰痛、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从术前(6.8±2.3)分和(7.5±2.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3)分和(2.4±1.5)分,ODI从术前(41.4±2.7)%降至末次随访的(13.6±2.5)%;Cobb角从术前的(33.7±3.5)°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0.1±2.3)°,腰椎前凸角从术前偏离正常(22.6±8.0)°改善为术后偏离正常(3.3±1.4)°;矢状面、冠状面偏移距离分别从术前的(46.8±9.8)、(29.3±7.8)mm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7±7.6)、(10.7±6.3)mm;手术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26/30)。结论改良MI-TLIF凹侧有序撑开、Cage偏置融合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低、矫形效果好、疗效确切等优点,是DLS微创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不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治疗的25例不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6例;年龄65~82岁,平均73.5岁。损伤节段在T10-L3之间,共36个节段。所有患者均伴有5%~20%的椎管占位。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ria—loguescores,VAS)和Oswestq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通过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椎体中线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通过轴位CT测量椎管占位程度,对患者的骨水泥渗漏、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结果9例(25%)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无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病例出现。在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椎体中线高度、矢状位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测量评估方面,患者术前与术后各个时间点比较,术后评估结果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椎管占位5%一20%的无神经功能损害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而言,PVP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增加病椎椎管占位程度加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