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术后尿流复道关键技术的设计以及适应证的选择。方法:我们对1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患者施行回肠+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以实现尿流复道,术前准备主要包括患者心理准备、肿瘤预后的相关检查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判断。金属尿道探子支撑下分离尿道残端以备用。选取乙状结肠20cm纵行剖开形成肠袋,作为新膀胱的"U"部分。切除Bricker腹壁造瘘口,并以此段回肠形成半套叠状抗反流结构及新膀胱的"T"部分。"T"肠袋与"U"肠袋侧-侧吻合,共同形成"TU-Pouch"新膀胱。新膀胱最低点与尿道残端吻合。结果:术后随访1年,患者自行排尿通畅,尿量350~400ml/次,日间排尿3~5次,控尿良好;夜间排尿2~3次,轻度尿失禁。逆行膀胱造影未见造影剂向输尿管反流,静脉肾盂造影见双侧肾盂输尿管显影良好,无积水。结论:全膀胱切除术后的尿流复道手术是复杂的、高难度和高风险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有效的抗反流机制和良好的控尿功能是决定手术是否成功、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因慢性移植肾失功而行移植肾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进一步探讨这类手术的安全性和适应证。方法:以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3~72(36.6±13.5)岁,以上患者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的时间为术后11~91(35.8±24.6)个月,转入血液透析的时间为3~33(10.4±6.2)个月。76例患者均实施了移植肾切除手术,移植肾切除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0(35~18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50(200~2 600)ml,平均输血量300(400~2 400)ml,其中67例进行了自体血液回收后输血。术后平均引流量250(20~1 100)ml,平均住院时间11(5~23)d。术后主要并发症:切口血肿8例,切口感染10例,消化道出血7例,心衰7例,肺部感染5例,肾上腺危象2例,下肢跛行2例。死亡4例。多数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含量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慢性移植肾失功后的移植肾切除手术为高风险手术,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同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积极适时地切除已经完全失功了的移植肾,有助于改善患者身体素质,避免免疫抑制的不良反应,同时有利于减轻患者本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CP - 1)对EJ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方法 :用EJ细胞接种于 2 0只裸鼠 (BALB/c -nu/nu) ,2 1至 2 8天后接种成功 ,随机对照分组 ,用MCP - 1腹腔连续注射 11天观察MCP- 1对荷瘤裸鼠的作用。结果 :用MCP - 10 5ng/ml及MCP - 15ng/ml腹腔连续注射 11天 ,每天 1次 ,1次 0 2ml。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对比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以及单核细胞密度有显著差异 ,肿瘤重量抑制率分别为 4 0 %与4 2 % ,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 4 8%与 5 0 % ,病理切片单核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但用药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裸鼠动物实验中 ,MCP - 1可抑制肿瘤的生长 ,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肿瘤局部单核巨噬细胞密度升高并且杀瘤活性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回顾性地分析了9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主要为排尿时加重的头痛、头昏、血压升高和血尿,B超和CT为主要的定位诊断措施,阳性率分别为88.9%和100%,血儿茶酚胺和尿VMA检查为主要的定性诊断措施,阳性率分别为87.5%和75%。根本的治疗方法为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前应常规控制血压和心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膀胱和膀胱癌细胞株中硫化氢(H2S)及其合成酶胱硫醚β合成酶(CBS)和胱硫醚γ裂解酶(CSE)的表达,阐明其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膀胱癌5637、T24、EJ、UM-UC-3细胞株和人膀胱永生化上皮SV-HUC-1细胞株,Western blotting检测CBS和CSE蛋白酶表达水平,敏感硫电极法检测H2S产率;选取EJ细胞株进行药物处理,实验分组为,① 10 μmol·L-1硫酸氢钠(NaHS)组、50 μmol·L-1NaHS组、100 μmol·L-1NaHS组和对照组,MTT法检测24和48 h细胞生存率;②顺铂组(5 μg·L-1)、顺铂(5 μg·L-1)+NaHS(100 μmol·L-1)组,另设无药物处理为对照组,药物处理48 h,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率。结果:与SV-HUC-1细胞株比较,膀胱癌5637、T24、EJ和UM-UC-3细胞中CBS和CSE表达及H2S产率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外源性H2S可促进EJ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活性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升高(P<0.05),且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与顺铂组比较,顺铂联合NaHS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H2S及其合成酶CBS和CSE在膀胱癌细胞株中有表达且高于膀胱正常上皮细胞,H2S促进膀胱癌细胞增殖并降低顺铂的促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修复重建受损或畸形供肾血管对肾脏移植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1例供。肾有血管损伤或畸形的肾移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进行的20例正常供肾肾移植病例作为对照组。体外血管重建的方法包括动脉端端吻合(3例)、端侧吻合(3例)、侧侧共干吻合(2例)、利用供体或受体髂动脉及其分支合并及延长供。肾动脉(3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两组患者均存活;血管重建组2例而对照组3例患者术后新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加重(P=0.595),但未发现移植肾动脉狭窄;血管重建组和对照组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为27.3%和20%(P=0.484),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和10.0%(P=0.719);术后1年两组内有移植肾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分别为(110±21)和(107±23)9μmol/L(P=0.66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体外修复重建供肾受损或畸形的血管,不会影响肾移植的效果,并可以大大提高供体器官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的一组尸检报告表明我国组织学BPH发生率和欧美国家的组织学发生率大致相似,且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目前,BPH的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性等待、药物治疗、非手术的介入疗法及外科手术治疗,而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中重度症状的BPH最可靠的方法仍是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CD4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其配体(CD40L,CD154)为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之一。CD154-CD40交联不仅能够作为共刺激分子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以及肿瘤的血管生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即对CD40及CD154在泌尿系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2004-07至2017-12收治的31例肾移植术后尿路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肾移植术后尿路上皮肿瘤患者中,男10例,女21例,15例为输尿管肿瘤,7例为膀胱肿瘤,3例膀胱肿瘤同时合并输尿管肿瘤,5例肾盂肿瘤,1例移植肾肾盂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7例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而再次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期内6例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因肠梗阻伴脓毒症死亡。结论 肾移植受者更易发生肿瘤,应早期诊断并根据肿瘤特点尽早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浓度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对体外膀胱鳞状细胞癌细胞(BSCC)增殖的抑制作用,明确药物效果、最佳药物浓度及其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与BSCC共同培养,MTT实验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进而选出抑制肿瘤细胞的最佳药物及其最佳浓度。选用最佳浓度的最佳药物与肿瘤细胞共同培养,不同时间收集细胞,电子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在浓度60μmol/L、作用时间≥24h情况下,斑蝥素对BSCC的抑制作用随着斑蝥素的浓度(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斑蝥素具有较好的抑制BSCC增殖的作用,48h时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0μmol/L。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证实浓度60μmol/L的斑蝥素具有明显促进BSCC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斑蝥素具有较好的抑制BSCC增殖的作用,有望为BSCC化疗药物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