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手部伸指肌腱Ⅰ区损伤造成的锤状指畸形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手术修复多涉及指伸肌腱止点的重建[1].传统方法是抽出钢丝法重建指伸肌腱止点.近年来,随着骨锚钉技术的引入,微型骨锚植入术重建指伸肌腱止点体现出较大的优势.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我科采用微型骨锚钉联合克氏针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断裂2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4.
1 临床资料 2006年7月-2010年11月,笔者单位收治4例机器热压伤致手指掌侧缺损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 ~46岁.缺损面积:1.6 cm×1.5 cm~3.3 cm ×2.0 cm,深度为浅Ⅱ~Ⅲ度.累及手指:拇指1例,示指1例,中指2例. 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急诊手术.彻底清创后,修复受区骨折、肌腱损伤.根据伤指损伤平面及邻指损伤情况选择供区手指,一般在中、环指上切取皮瓣.如果供区的位置比受区高或在同一平面,皮瓣可设计成顺行,否则设计为逆行.皮瓣可位于邻指掌侧、指体侧方,背侧尽量不超过指背侧中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为风湿性疾病的原因,减少误诊。方法:分析由风湿科转诊的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以骨关节肌肉疼痛为首发症状,出现症状后到确诊的时间为1~12个月。7例中有4例误诊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1例误诊为结缔组织病,1例误诊为幼年脊柱关节病,1例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结论:有骨关节肌肉疼痛的患者在使用激素前应行骨髓检查,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髌下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于髌下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回顾性队列研究实验(RCSs),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4篇,中文文献4篇,共纳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1 474例,其中髌下脂肪垫切除术696例,髌下脂肪垫保留组778例。与髌下脂肪垫切除相比,髌下脂肪垫保留组可降低术后髌韧挛缩(MD=-2.34,95% CI:-3.38~-1.31,P<0.05),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MD=2.34,95% CI:2.04~2.65,P<0.05);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MD=-0.77,95% CI:-1.02~-0.52,P<0.05),降低术后膝关节前侧疼痛发生率(RR=12.58,95% CI:3.24~48.75,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MD=-7.53,95% CI:-20.27~5.21,P>0.05),髌腱长度与髌骨最大长轴比值(Insall-Savatict)评分法(MD=-0.04,95% CI:-0.09~0.01,P>0.05);术后膝关节返修率:(RD=0.01,95% CI:-0.01~0.02,P>0.05)方面无明显差异。 结论与髌下脂肪垫去除组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下脂肪垫保留可以降低髌韧带痉挛程度,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可降低膝关节前侧疼痛。  相似文献   
7.
无菌性松动是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柄翻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松动可发生在股骨-骨水泥界面或假体柄-骨水泥界面.假体柄-骨水泥界面松动是骨水泥型假体初始和远期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1].假体柄-骨水泥界面主要受剪切应力的作用而破坏[2].界面剪切应力(interfacial shear stress)计算公式[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载阿仑膦酸钠丙烯酸骨水泥与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抑制钛磨眉诱导的骨溶解的效果.方法 4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无钛磨屑且无阿仑膦酸钠组(A组),有钛磨屑注射且无阿仑膦酸钠组(B组),钛磨屑分别注射0.1%、0.5%、1.0%载阿仑膦酸钠丙烯酸骨水泥组(C、I)、E组),钛磨屑注射且皮下手射阿仑膦酸钠组(F组),每组8只.将载阿仑膦酸钠骨水泥植入兔股骨远端.制备磨屑诱导骨溶解动物模型.术后8周对股骨行组织形态学分析、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及界面力学测试结果 B组假体周围可见明显的骨溶解,而C、D、E、F组骨溶解明显少于B组.B组假体周围BMD和骨-骨水泥界面抗剪强度分别较A组下降17%和56%;D组假体周围BMD和界面抗剪强度较B组分别增加29%和62%;E组假体周围BMD和界画抗剪强度较B组分别增加37%和29%;F组假体周围BMD和界面抗剪强度较B组分别增加51%和69%;C组、D组、E组分别与F组比较,假体周围BMD和界面抗剪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载阿仑瞵酸钠丙烯酸骨水泥与皮下注射阿仑瞵酸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磨屑诱导的骨吸收,增强界画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瘤(1ymphoma)患者病理组织中Ets-1和MMP-9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与临床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60例淋巴瘤和15例良性增生性淋巴结炎中Ets—l、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①Ets-1、MMP-9在淋巴瘤中的表达高于良性增生性淋巴结炎(P〈0.05);Ⅲ、Ⅳ期淋巴瘤患者的Ets—1、MMP-9蛋白阳性率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淋巴结内组Ets-1表达阳性率高于淋巴结外病变组(P〈0.001)。②淋巴瘤病理组织中Ets-1表达率与MMP-9表达率间存在相关性。结论Ets-1、MMP-9蛋白在淋巴瘤病理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是预测淋巴瘤侵袭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细胞中肺癌肿瘤抑制物1(TSLC1)基因表达及其甲基化的状况,并探讨其在AL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AL患者(AL组)及10例对照者(对照组)骨髓细胞中TSLC1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40例AL患者TSLC1基因甲基化情况。结果对照组10例患者均表达TSLC1 mR-NA,而AL组40例患者中17.5%(7/40)表达TSLC1 mRNA,两组患者的TSLC1 mRNA阳性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3,P<0.01);对照组10例患者TSLC1基因均无甲基化,40例AL患者中55%存在TSLC1基因甲基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TSLC1 mRNA阳性表达率、TSLC1基因甲基化表达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中TSLC1-mRNA的失表达与其甲基化有关,可能是AL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可能对AL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