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6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59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蛋白-DNA复合体,保护染色体完整性和稳定性。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核蛋白反转录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端粒DNA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端粒酶介导的端粒延长作为细胞中端粒缩短的主要补偿机制,对正常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延长分裂代数起着重要作用。分化良好并具有肝脏正常合成代谢功能的永生化肝细胞在生物医学研究,尤其是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以及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5-12有关端粒、端粒酶和肝细胞永生化的文章,检索词“telomere,telomerase,hepatocyte,immortaliz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4-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端粒、端粒酶、永生化、肝细胞”,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文献。②有关端粒、端粒酶与肝细胞永生化相关性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2篇有关端粒、端粒酶与肝细胞永生化相关性的文献,查找全文,从中选取14篇作为主要参考文献。资料综合:将所选文献资料按照以下顺序归纳总结:①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端粒是指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富含G的DNA重复序列与端粒结合蛋白所构成的一种蛋白-DNA复合体,它既可保护染色体不受核酸酶的破坏,又避免了因DNA粘性末端的裸露而发生的染色体融合。②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端粒酶是一种RNA依赖的DNA聚合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端粒DNA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以补偿细胞分裂时端粒DNA缩短,使细胞克服危机期,成为永生化细胞。③端粒、端粒酶在肝细胞永生化:将端粒酶基因转染正常的人体细胞能使一部分细胞的寿命延长,这一技术目前已成功用于延缓组织工程细胞的衰老。结论:端粒酶的活化和端粒长度的维持与肝细胞永生化密切相关,端粒酶介导的永生化肝细胞为生物人工肝脏、肝细胞移植等临床治疗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1987年~1988年7~10月间,以氟哌酸、氟哌酸加甲氧苄氨嘧啶(TMP)速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急性菌痢)264例,并与同时期以吡哌酸加TMP常规方法治疗120例作为对照,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临床应用需求,研制一种新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应用系统。方法:以2个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控制系统核心,辅以多种安全监测报警装置,具有密闭、洁净和恒温的生物反应治疗环境,为离线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提供一体化集成解决方案。结果:该设备能实现对血液流量、流速、质量等参数的精确控制,并提供温度、气泡、漏血等参数的报警监测功能。控制系统操作简便,人机界面友好,并为封闭式生物反应离线治疗过程提供实时影像监控。结论:新型治疗设备实现了混合式生物反应人工肝的离线治疗,有效缩短了生物人工肝治疗时间,同时改善了生物治疗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国大样本来源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多重耐药HBV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 800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反转录酶(RT)区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的突变类型及频率,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和克隆测序法(≥20个克隆/样本)对其中的46例多重耐药HBV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体外表型耐药分析法检测核苷类与核苷酸类联合处理对多重耐药HBV的抑制效果。分析临床治疗方案在多重耐药HBV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的作用。结果在11 800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共3658例(31.0%)检出核苷(酸)类耐药相关突变,其中拉米夫定(LAM)耐药突变2592例(70.9%),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突变665例(18.2%),恩替卡韦(ETV)耐药突变293例(8.0%),替比夫定(LdT)耐药突变62例(1.7%),同时针对核苷类和核苷酸类的多重耐药(MDR)突变46例(1.3%)。对46例多重耐药感染样本的克隆测序显示,40例样本在同一病毒基因组上检出MDR突变,其他6例样本的MDR突变则存在于不同的HBV基因组中。基因型分析显示共有15种病毒变异形式,同时耐LAM(或LdT)和ADV,以及同时耐ETV和ADV的MDR株分别为10种和5种。体外表型耐药分析结果显示,ETV(或LAM)和ADV联合用药可有效抑制HepG2细胞内MDR HBV的复制,但对野生株无类似效果。临床用药方案分析显示,多重耐药HBV感染常出现在LAM(或)LdT、ADV、ETV序贯治疗的患者,以LAM→ADV(22例)和LAM→ADV→ETV(10例)最多见,发生多重耐药后大多出现病毒学和(或)生化学突破。LAM+ADV或ETV+ADV联合挽救治疗可成功将大多数多重耐药HBV的DNA复制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结论我国MDR HBV株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表型分析和临床观察均证实核苷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控制MDR HBV复制。多重耐药HBV感染的发生与临床长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治疗有关,密切监测病毒应答及耐药突变对于临床尽早制定最优的抗病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在1975年被定义为有细胞颗粒的一个淋巴细胞亚群。现对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特征研究已经比较明确。NK细胞广泛分布于人体淋巴组织和非淋巴组织,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淋巴组织中NK细胞数量最多的依次为:肺、肝、外周血、脾、骨髓、淋巴结以及胸腺。大量研究数据显示:NK细胞功能受组织微环境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我院2009年1月—2015年6月住院患者中符合ACLF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特征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565例ACLF中发生感染757例,占48.37%。其中508例合并2个以上部位感染,占感染总例数的67.10%;164例(21.66%)发生感染性休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清蛋白、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ACLF分期和并发症(腹水、胸腔积液、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是诱发ACLF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58.78%)明显高于非感染组(32.18%)(P0.05)。感染组院内病死与肝移植率为13.08%,高于非感染组(5.07%)(P0.01)。随着感染部位的增多,ACLF患者近期预后越差(P0.01)。结论感染是ACLF常见并发症,年龄、清蛋白、分期和并发症等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感染对ACLF患者AKI的发生及预后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γ-球蛋白及胆碱酯酶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血清γ球蛋白(γG)及胆碱酯酶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醋酸纤维薄膜法测定13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及重型肝炎的血清γG;同时采用酶速率法测定他们的血清胆碱酯酶(SChE)活力结果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或)炎症程度的加重,血清γG逐渐升高,而SChE活力则逐渐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γG与ChE活力的相关系数为-0.612.结论血清γG的水平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SChE活力能很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肝脏的储备功能,亦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9.
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防治脂肪肝的动物试验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防治脂肪肝的效果。方法①动物试验:将1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干预组。应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与饲喂含酒精的高脂饮食3周建立混合性大鼠脂肪肝模型。干预组同时每日分别给予不同剂量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灌胃。至3周末从模型组分出部分大鼠作为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治疗组,该组停止应用致脂肪肝药物,开始每日给予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灌胃持续3周;另外以部分模型组大鼠作对照,该组亦停止应用致脂肪肝饮食,与正常对照组均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持续3周。分别于3周末和6周末分批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做病理学检查;②临床试验:选取54例肝功能异常的脂肪肝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口服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治疗12周,对照组口服护肝宁片治疗12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和肝脏B超的恢复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①动物试验:肝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各干预组的肝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减轻不明显。模型对照组肝组织大泡性脂变较模型组减轻,但小泡性脂变较模型组更加严重,并可见明显的纤维化。治疗组大泡性脂变程度仍然较明显,但小泡性脂变与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②临床试验: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的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试验组有乏力、腹胀和肝区不适病人的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显著好转,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血甘油三酯没有明显变化,但试验组的血总胆固醇明显降低,而试验组没有明显变化。B超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脂肪肝好转率48.28%,而对照组仅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自行构建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探讨其治疗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Hep G2细胞为生物材料构建生物反应器,利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分组进行混合生物人工肝治疗及普通血浆置换治疗.结果 治疗组6例患者中,4例经住院治疗1个月后临床好转出院,1例在治疗结束20 d后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出院后1个月因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在恢复后1年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对照组6例患者中存活2例,1例肝移植,3例因肝衰竭死亡.结论 自行构建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功能良好,初步论证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