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肝硬化患者如果未行肝移植(LT),短期预后极差,病死率与按照CLIF器官衰竭评分系统定义的衰竭器官数量相关。在ICU充分支持时,3个或以上器官衰竭患者的30 d病死率高达80%以上[1-2]。肝功能衰竭是影响ACLF进程、凝血障碍、脑功能障碍和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恢复的决定因素,即使LT解决了肝衰竭问题,但对其他肝外衰竭器官功能逆转以及对患者生存影响尚不清楚。危重者因MELD评分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我院2009年1月—2015年6月住院患者中符合ACLF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特征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565例ACLF中发生感染757例,占48.37%。其中508例合并2个以上部位感染,占感染总例数的67.10%;164例(21.66%)发生感染性休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清蛋白、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ACLF分期和并发症(腹水、胸腔积液、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是诱发ACLF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58.78%)明显高于非感染组(32.18%)(P0.05)。感染组院内病死与肝移植率为13.08%,高于非感染组(5.07%)(P0.01)。随着感染部位的增多,ACLF患者近期预后越差(P0.01)。结论感染是ACLF常见并发症,年龄、清蛋白、分期和并发症等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感染对ACLF患者AKI的发生及预后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多发性肌炎是特发性炎性肌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对称性肌无力,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自身抗体阳性[1]。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可导致肝功能异常,伴随自身抗体阳性。多发性肌炎可导致转氨酶升高,因此易误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同时存在上述两种疾病患者少见。现对1例多发性肌炎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6岁,因"乏力3个月"于2017年11月8日入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利用自行构建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探讨其治疗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Hep G2细胞为生物材料构建生物反应器,利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分组进行混合生物人工肝治疗及普通血浆置换治疗.结果 治疗组6例患者中,4例经住院治疗1个月后临床好转出院,1例在治疗结束20 d后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出院后1个月因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在恢复后1年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对照组6例患者中存活2例,1例肝移植,3例因肝衰竭死亡.结论 自行构建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功能良好,初步论证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302医院行人工肝颈内静脉置管治疗的5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均顺利完成颈内静脉置管手术,其中有4例肝功能衰竭患者插管处出现渗血;1例患者穿刺后出现皮下气肿,经局部压迫等对症处理后渗血停止,皮下气肿逐步消失。所有静脉置管拔管后导管头部细菌培养5d,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对颈内静脉置管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帮助肝功能衰竭患者安全度过人工肝治疗期,减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次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63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反复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比较置换前后患者症状、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和有效好转率. 结果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TBIL、PTA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TBIL分别为(429.56±143.65)μmol/L和(268.93±92.86)μmol/L,治疗前后PTA分别为(31.94±12.02)%和(52.36±12.15)%.63例患者中28例好转,35例无效(包括肝移植或死亡),好转组TBIL、PTA在治疗结束第3 d TBIL反弹幅度均较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好转组患者在结束治疗第3 d TBIL反弹至原来水平的(0.78±0.23),而无效组反弹至原来水平的(0.98±0.19),治疗好转组患者在结束治疗第3 d PTA能保持在血浆置换后(0.81±0.23),而无效组为(0.58±0.19).同时在多次血浆置换中治疗好转组TBIL平均数值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而无效组显示无明显下降. 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监测TBIL及PTA的变化有助于决定是否多次行血浆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由HEV感染引起的肝衰竭(hepatic failure,HF)患者肝功能指标特征及血清IL-22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戊型肝炎(戊肝)HF病例资料,按照是否有HBV感染分为混合感染HF组和单纯戊肝HF组,比较2组肝功指标、IL-22、IL-6以及IFN-γ水平。以普通戊肝组和健康体检组作对照,比较4组IL-22、IL-6及IFN-γ水平。结果混合感染HF组ALT、TBIL水平高于单纯戊肝HF组(P均0.05),PA水平低于单纯戊肝HF组(P0.05)。在IL-22水平方面,戊肝患者均高于健康对照者,混合感染HF组最高,普通戊肝组最低。在IL-6水平方面,HF患者均高于健康对照者,且混合感染HF组最高(P均0.05),但是普通戊肝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戊肝HF患者相比,混合感染HF组肝功能损害程度更严重。戊肝患者IL-22、IL-6水平升高,发生HF时明显升高,合并HBV感染时更高。  相似文献   
9.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26岁,因“反复乏力8个月”入院,2014年12月因妊娠查体发现WBC 3×109/L、PLT 50×109/L、Hb 90 g/L,转铁蛋白4.066 g/L,肝功能正常,腹部超声提示肝脾增大,自觉轻度乏力.2015年3月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Alb 32.6 g/L,ALP167 U/L,TG 5.36 mmol/L.4月底骨髓穿刺涂片提示:骨髓增生良好,粒系成熟受阻,巨核细胞增生尚可,产板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近年来所收集的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及肝组织病理学资料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05例中草药所致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甲型肝炎病毒IgM、抗戊型肝炎病毒IgM、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EB病毒 IgM和抗巨细胞病毒IgM,常规进行肝活检。结果 本组DILI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有纳差(46.6%)、乏力(64.3%)和脾肿大(78.0%);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40.0%)为主,87.9%患者发病前用药持续时间大于2周 ;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中度炎症和纤维化(G2-3S2-3 占59.0%);致肝损伤的单一中草药主要为何首乌(11.8%)、雷公藤(10.8%)和黄药子(9.2%),中成药复合制剂主要以治疗银屑病(13.8%)和骨关节类疾病(5.6%)中成药为主;三种单一中草药发病前用药时间均短于中成药复合制剂;停药及对症治疗24 w后284例(93.1%)患者恢复正常。结论 中草药致肝损伤发病前用药时间较长,起病较缓慢,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