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表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MFH)多原发于软组织,原发于骨的相对少见,术前诊断多较困难.本文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骨原发性MFH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髂腰肌囊扩张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阅读经穿刺抽吸或手术病理证实的 2 3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CT(2 3例 )、MR(8例 )片并记录、分析各种征象。结果2 3例扩张髂腰肌囊均发生于单侧 ,出现于全部或部分髋臼层面上 ,上下范围 2 0~ 6 5cm。最大显示层面面积 (横径×纵径 )为 1 0cm× 1 0cm~ 2 8cm× 3 8cm。均为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状囊性肿物 ,位于髋关节囊前方 ,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和髂腰肌 (腱 )内侧。 16例有髂外或股动静脉向前和(或 )向内推移 ,10例髂腰肌内侧有与该囊相应的弧形压迹。 15例表面有厚薄不一的肌束覆盖 ,自上而下逐渐变薄 ,直至消失。 3例沿髋臼或髂骨基底内侧面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 8例延续到髋臼下方 ,位于耻骨肌前外侧 ,止于股骨小转子以上 ,其中 5例呈倒水滴状。CT扫描均为低密度 ,CT值为12~ 46HU。 11例显示薄层囊壁 ,其余 12例囊壁难以辨认。 7例行增强扫描 ,其中 5例囊壁呈细线样轻度强化。 8例行MR检查 ,T1WI呈低信号 ,T2 WI呈水样高信号。冠状面亦呈圆形或卵圆形 ,边缘锐利 ,沿髂腰肌 (腱 )上下走行。结论 CT、MR扫描对髂腰肌囊扩张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枕大孔前后缘深度MRI测量在颅底凹陷症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MRI测量并探讨枕大孔前缘深度(thedepthoftheanteriorlipoftheforamenmagnum,简称FMAD)和枕大孔后缘深度(thedepthoftheposteriorlipoftheforamenmagnum,简称FMPD),为诊断颅底凹陷症提供依据。方法在正中矢状面自旋回波(SE)T1WI图像上,测量320名正常人和36名颅底凹陷症患者FMAD和FMPD,并计算FMAD与FMPD之比值。将对照组性别、年龄之间及对照组与异常组之间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对照组0~9岁FM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0岁以后各年龄组FMAD男性大于女性(t值分别为554、658、592、713、632、514和448,P值均<005);对照组同性别0~9岁FMAD小于10岁以后各年龄组(男性F值分别为366、445、632、408、578、713和599,P值均<005;女性F值分别为388、575、678、675、596、698和708,P值均<005),而10岁以后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年龄差异;异常组FMAD95%可信区间为2593~2727mm,对照组为3453~3532mm,两者无交叉。(2)对照组FMPD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异常组FMPD95%可信区间为3317~3563mm,对照组为3283~3364mm,两者交叉。(3)对照组FMAD/FMPD性别和年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异常组该比值95%可信区间为072~080,对照组为105~108,两者无交叉。结论(1)颅底凹陷症患者FMAD及FMAD/FMPD均明显小于正常人,FMAD<27mm或FMAD/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FT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9例SFT均为单发病灶,发生于幕上者5例,幕下1例,枕部中线跨天幕1例、伴颈椎管种植转移,颈椎管、右侧脑室体部各1例。肿瘤边界清楚,椭圆形或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3例;2例可见分叶征,病灶最大径15.26~78.13 mm。②4例CT平扫为略高密度,2例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1例瘤内伴灶性坏死,1例合并出血。③与脑实质对比,6例T1WI呈等信号为主的不均匀信号,2例呈均匀等信号;6例T2WI为低、等(或略高)混杂信号,2例为均匀等或略高信号。④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5例,均匀强化2例;3例可见“脑膜尾征”;2例见血管流空。⑤镜下显示肿瘤由疏密不均的梭性细胞、致密胶原纤维以及大量薄壁血管组成。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SF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与临床病理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是诊断SFT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不同心率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重建技术及效果.材料和方法:40例疑诊冠状动脉疾患者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机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层厚1mm,HP3.2~4.0,非离子型碘剂70~100ml,注射速率2.5~3.5ml/s,延迟22~25s,原始数据用Half和Segement两种方法重建,在VitrealII图形工作站上完成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仿真内镜、血管分析等后处理.结果:心率50~70次/min组冠状动脉显示最佳图像为Half重建的80%R-R间期,心率70次/min以上组冠状动脉显示最佳图像为Segment重建的50%R-R间期.16层CT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较好,其中左前降支最佳.结论:合适的重建方法和重建间期可以帮助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组在复杂部位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复杂部位骨关节创伤患者,全部行16层螺旋CT螺旋容积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包括VR法和SSD法)及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分析各种后处理方法对骨折显示情况。结果:30例复杂部位骨创伤患者,CT横断面重建图均获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行VR、SSD重建和MPR重组,均获明确诊断。16层螺旋CT横断面重建图可发现细小骨折且能兼顾软组织改变,但缺乏立体感,3D重建立体感强,通过旋转可从各个角度和方向进行观察,清楚直观,MPR法可从多方位显示骨折线走行和骨片移位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各具特色,能提供准确的细小信息和直观的立体信息,结合使用可简化思维,提高诊断准确性,是复杂部位骨关节创伤CT检查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回波序列和1H-MRS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内脂肪含量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只NAFLD SD大鼠首先行双回波序列扫描和1H-MRS检查,并测定肝内脂肪含量,再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分析双回波序列与1H-MRS、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双回波序列与1H-MRS所测肝内脂肪含量呈正相关(r=0.936,P<0.001);双回波序列与组织病理学所测肝内脂肪含量呈正相关(r=0.946,P<0.001),Bland-Ahman曲线分析显示双回波序列和病理学测定的大鼠肝内脂肪含量一致性非常好。结论 双回波序列测定NAFLD肝内脂肪含量简便、易行,且准确性高,有望取代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应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不同心率下不同方法的显示能力。方法 40例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后,用Half和Segement两种重建,Vitreal Ⅱ图形工作站的VitrealⅡ软件,应用表面遮蔽显示(SSD)、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VR)等多种方法重建后处理。结果 心率小于70次/min,进行Half和Segement两种方法重,冠脉各支均显示清晰,以R—R间期70%~80%的Half更满意。同样心率70—90次/min,冠脉各支显示均优,以R—R间期的50%~60%的Segement重建更优。心率大于90次/min,Segement重建以R—R间期的50%~60%的Segement重建更优,冠脉各支可显示,右冠较左冠脉显示差,Half重建见锯齿状伪影。结论 不同心率采用不同的重建方法、适当选择扫描参数及应用高浓度对比剂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可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图像,作为一种冠心病筛选、随访的无创检查方法,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影像学表现,讨论其影像学诊断。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MFH 26例,男15例,女11例,40岁21例,占80.77%。病史3个月~5年。7例摄有X线平片。CT平扫17例,增强扫描8例。MR平扫15例,增强扫描8例。病灶大多位于大腿、小腿、前臂和臀部。23例位于深部软组织,3例位于表浅软组织。结果:21例(80.77%)呈不规则长圆形或长条形软组织肿块,直径5cm。3例X线平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邻近骨质侵蚀性破坏,2例伴有骨膜增生。CT平扫多呈等、低或略低密度,仅1例高密度。CT增强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界均不清,累及邻近肌肉。CT上2个病灶内可见弧形钙化,其病灶直径均5.0cm。13例可见邻近骨骼破坏或骨膜增生。MR平扫15例,T1WI多呈等或低信号,合并出血4例。T2WI多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0例病灶周围可见片状水肿信号。MR增强扫描8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边界清楚,邻近肌肉受压推移,12例边界不清,邻近肌肉侵犯。6例可见邻近骨骼受侵。结论:发生于中老年人,位于下肢、前臂深部软组织的巨大肿块,尤其是呈长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长条状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伴有邻近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者,应首先考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相似文献   
10.
滑膜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诊断(附3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33例滑膜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其诊断依据。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3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病史1个月~5年,主要症状为局部软组织肿块。33例均摄有X线平片;21例行CT检查,其中14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8例行MR平扫,1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33例X线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5例(15.15%)可见斑点状钙化灶,2例(6.06%)可见大片状钙化。21例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6例边界清楚,周围肌肉受推压变薄;15例边界不清,周围肌肉与病灶间无清楚边界。病灶最大径2.10~18.60cm。9例伴有邻近骨质侵蚀性溶骨性破坏,破坏边缘锐利,无硬化边;6例(28.57%)软组织肿块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灶;2例(9.52%)可见大片状不均匀钙化。7例包绕邻近关节生长。14例行CT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逐渐强化,其中12例(57.14%)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囊状无强化区。18例T1WI均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11例(61.11%)出现高、中、低"三重信号"征。病灶最大径2.40~20.10cm。8例边界清楚;10例侵犯邻近肌肉,边界不清,周围出现明显水肿信号。4例病灶中可见短T1长T2出血信号;2例(11.11%)病灶囊变区内可见明显的液-液平面。15例MR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0例(66.67%)病灶内含有大小不一、无强化的囊状结构。7例包绕邻近关节生长的病灶,侵蚀性骨质破坏表现较CT明显。结论:滑膜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但需要与多种软组织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