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影像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腿痛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腿痛是以下腰部、臀部及下肢疼痛为表现的症候群.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上,近年来影像引导下微创介人治疗逐渐成为与前两者并列的第三大治疗体系.其中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既可明确疼痛来源,同时治疗效果确切[1].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脊柱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CT及MR表现与病理学特征。 方法 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pPNET患者进行CT平扫(n=16)及CT平扫+增强扫描(n=12)、MR平扫(n=14)及MR平扫+增强扫描(n=9),分析其CT、MRI及病理学特点。 结果 病变位于颈段7例,颈胸段1例,胸段1例,腰骶段6例,多发1例;其中累及椎体1例,椎体及附件10例,椎管内2例,椎旁3例。病灶均呈浸润性生长;5例椎体出现病理性压缩骨折,5例肿瘤内见钙化,无椎间盘受累、骨膜反应及瘤骨形成;CT表现为成骨性、溶骨性及混合性骨质破坏(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伴周围较大实体软组织肿块样改变;MR平扫表现为混杂T1WI、T2WI信号,增强扫描中病变不均匀强化,软组织内有囊变坏死区,血供丰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pPNET均出现CD99特征性膜表达以及不同程度的神经性标记物NSE、Syn、CgA表达。 结论 脊柱pPNE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及MR能显示肿瘤大小、内部结构、范围毗邻,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脊柱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血管瘤(V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4月~2010年5月,共收治有临床症状的脊柱血管瘤(SVH)患者20例,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21~67岁,平均43.8岁。15例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其中脊髓损害12例,神经根损害3例;5例仅有局部疼痛。病灶位于颈椎5例,胸椎12例,腰椎3例。术前经X线片、CT和/或MRI检查,15例诊断明确,5例诊断不明确患者术前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1例单纯疼痛者行椎体成形术,2例单纯疼痛和4例神经损害轻微者行放疗,13例伴严重神经损害、压缩骨折或诊断不明确者行开放手术治疗。结果:5例CT引导下穿刺活检者仅1例病理诊断为血管瘤,1例取活检失败,3例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1例单纯疼痛行椎体成形术和2例单纯疼痛行放疗者治疗后疼痛缓解;4例轻微神经损害者放疗后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无效改行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开放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完全缓解。随访3~78个月,平均31.9个月,19例无复发,1例病灶部分切除减压者术后17个月复发,再次行减压、术后放疗,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脊柱血管瘤大多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其确诊率不高。根据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先心病、风心病及各种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成为当前心脏病诊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1]。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是一项新技术,具有创伤小、无疼痛、诊断可靠、风险低、住院时间短、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时对肺及其他部位共存病变行双部位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接受双部位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临床疑似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依活检部位组合类型分为肺-肺、肺-淋巴结样结构、肺-骨、肺-远隔软组织4组。分析4组及肺内不同病变部位双部位活检病理的良恶性分布特点。结果肺-肺、肺-淋巴结样结构、肺-骨、肺-远隔软组织4组中,双部位均为恶性的比率分别为44.59%(33/74)、82.35%(14/17)、78.79%(26/33)、70.00%(7/10);肺内不同部位病变的良恶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70)。结论对于肺及其他部位同时怀疑恶性病变的患者,CT引导下双部位穿刺活检在明确病变性质、指导临床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组以下腰、骶部、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脊柱疾患中最常见的症状,致病原因很多,其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约占40%[1].下腰痛传统治疗手段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较差;手术治疗虽然疗效确切,但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手术费用昂贵.近年来,介入技术逐渐应用到下腰痛的治疗中,其中以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ntrodiscal electrothermal treatment,IDET)发展最为迅速,现就其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肺、肝脏和骨骼系统,以脊柱、骨盆、颅骨和肋骨等红骨髓集中的中轴骨最多见.脊柱转移性肿瘤在临床工作中颇为常见,据统计约有40%的恶性肿瘤会发生脊柱转移[1].脊柱转移性肿瘤多以进行性持续性加重的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也可因椎体病理性骨折造成瘫痪或癌肿压迫神经根、脊髓而出现活动受限和运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外周血细胞的变化规律,为治疗和防范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对365例COVID-19患者在住院当天、住院3~7 d、住院14~21 d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等指标分别检测,对3个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观察COVID-19患者随病程进展血细胞的动态改变。结果365例COVID-19患者在住院3~7 d时白细胞计数最低,均值为4.7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值为67.77%,与住院当天和住院14~2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VID-19患者住院3~7 d的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1.07×10^9/L,百分比均值为22.75%,与住院当天和住院14~2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65例COVID-19患者在住院3~7 d白细胞计数最低,而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更为明显。经过综合治疗14~21 d后,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较住院3~7 d及住院当天均有上升,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初步结果。方法采用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方法对5例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患者进行治疗,术前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分布计划,术中间距0.5~1.0cm植入粒子,距离危险器官的安全距离大于1.0cm,术后进行质量验证。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2—41个月),局部有效率60.0%。平均局部控制时间11.4个月,1年局部控制率60.0%。平均生存期15.2个月,1年生存率为66.7%。术前和术后NRS评分分别为6.00±2.65分和1.00±1.00分,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值〈O.05),镇痛有效率100.0%。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病例效果确切.疼痛缓解满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