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食管癌患者放疗前、中、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探讨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67例食管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水平,并对其变化与临床分期和患者放疗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食管癌患者放疗前、中、后血清VEGF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5,P<0.01);放疗后较放疗前VEGF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2,P<0.01)。T3、T4患者的平均VEGF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0,P<0.01)。N1、N2组患者的平均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64,P<0.01)。可评价疗效的62例患者中,有21例放疗后血清VEGF水平较放疗前升高,有41例较放疗前降低,升高组的放疗有效率为61.90%,降低组的放疗有效率为9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P<0.05)。50例CR+PR患者放疗后及放疗中的血清VEGF水平均比放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8,P<0.01)。结论 监测食管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变化可判断患者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对临床预测放射治疗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术后预防性放疗预后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2011年本院行食管癌术后放疗患者67例,术后病理分期Ⅱa、Ⅱb、Ⅲ期分别为22、10、35例,常规放疗20例、三维适形放疗(3DCRT)44例、调强放疗(IMRT)3例,中位放疗剂量50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进行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随访率为97.1%,随访满3年者28例。全组1、2、3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92.4%、72.4%、51.1%。Ⅱa期、Ⅱb期、Ⅲ期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75.7%、63.5%、32.2%(χ2=15.497,P<0.001)。淋巴结阴性与阳性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2%、40.6%(χ2=8.872,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病理分期、肿瘤长度、术后开始放疗时间等为影响预后因素(χ2=9.337,8.872,15.497,10.716,5.190,P=0.002,P=0.003,<0.001,P=0.005,P=0.023),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术后放疗开始时间为影响预后因素(χ2=4.867,3.930,4.437,P=0.027,0.047,0.035)。主要失败原因中远处转移21例,胸内淋巴结转移15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结论肿瘤分化程度、是否淋巴结转移、术后放疗开始的时间是影响食管癌根治术后放疗的独立预后因素,有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术后患者宜45d内进行预防性放疗。  相似文献   
3.
沙利度胺联合放化疗治疗食管癌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沙利度胺联合放化疗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102例食管鳞癌患者进行放化疗。放疗前1周内、放疗第2~3周、放疗结束后1周测定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放疗中较放疗前血清VEGF水平不降低的患者随机抛硬币法分为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另将血清VEGF下降患者设为阴性对照(VEGF降低组)。沙利度胺组放化疗过程中给予沙利度胺治疗,对照组和VEGF降低组行常规放化疗。结果 95例患者完成治疗且随访资料齐全,其中沙利度胺组24例,对照组24例,VEGF降低组47例。沙利度胺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嗜睡。全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8.4%、22.3%,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6.8%、19.5%,1、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6%、51.6%;中位生存期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8.2和15.8个月。对照组、沙利度胺组、VEGF降低组患者生存曲线、无进展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患者(Ⅱ、Ⅲ期)亚组分析显示,对照组、沙利度胺组、VEGF降低组患者3年生存率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0、31.3%、20.0%和0、31.3%、16.7%,沙利度胺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后与放疗中血清VEGF水平比较,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降低、稳定、升高的病例数分别为13、11、0例和4、15、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利度胺组放疗后血清VEGF降低与稳定的患者1年生存率、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3%、84.6%和45.5%、27.3%,3年生存率、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5.6%、55.6%、100%和0.0%、0.0%、0.0%,VEGF降低的患者均高于VEGF稳定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Ⅰ期患者相比,Ⅲ期患者死亡风险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868,P<0.05);放疗后有病灶残留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731,P<0.05)。结论 沙利度胺可能改善放疗中血清VEGF水平不降低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预后,其治疗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制脚部固定器在下肢肿瘤等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患者下肢放疗时应用脚部固定器定位固定,放疗中每周拍摄验证片,通过验证片和模拟定位片或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影像比较分析摆位误差。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患者上下、前后、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2.39±2.21)、(0.22±2.73)、(0.20±2.71) mm,上下方向偏移较前后、左右方向大(P=0.000、0.000)。结论 下肢肿瘤等放疗中应用脚部固定器具有良好准确性和重复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多数恶性淋巴瘤患者有突变的p53基因过表达,并且实验表明p53基因与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将正常p53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并使其稳定表达将会对恶性淋巴瘤起到治疗作用.这已经在基础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药物转染及联合辐射作用于淋巴瘤细胞后的表达状况及对其产生的杀伤效应。方法用MT(T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法测定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不同时间、不同辐射剂量及药物联合辐射对于raji和daudi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针对raji和daudi细胞设置对照组、加药组、照射组、联合组,进行蛋白提取,Western-Blotting法测定p53蛋白的表达,将图像进行比对分析。并用SPSS14.0软件对于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raji和daudi细胞的加药组的生长抑制率明显于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细胞照射组的生长抑制率则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上升。daudi细胞联合组的生长抑制率在各个剂量点上与照射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p53蛋白表达量均比对照组稍多,但两种细胞的联合组和照射组的p53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药物能够转染入淋巴细胞,并表达p53蛋白,其对于raji和daudi淋巴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药物对于增加放疗效果基本没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thalidomide,TLD)联合照射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食管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将24只荷瘤裸鼠标号,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TLD组、20 Gy组、20 Gy+TLD组,每组6只。计算肿瘤抑制率,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水平。结果 20 Gy+TLD组荷瘤鼠瘤体积及瘤重均小于20 Gy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8、4.60,P<0.05)。20 Gy+TLD组的抑瘤率高于其他各实验组,达到60.61%。与20 Gy组相比较,20 Gy+TLD组中裸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HIF-1α蛋白表达均有所降低(t=11.82、6.63,P<0.01);20 Gy组MVD值高于20 Gy+TLD组(t=5.92,P<0.01)。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照射对移植瘤的抑瘤作用较单独照射增强,可能是沙利度胺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从而影响了食管癌组织的放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CD147)在食管癌血管生成通路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41例食管癌患者,其中淋巴结转移17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癌病理标本中CD14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计数。结果41例食管癌肿瘤组织中CD147、VEGF、VEGFR2阳性率分别为83%、54%及71%,明显高于正常组织。CD147、VEGFR2、MVD在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2.857,P=0.004;Z=-2.018,P=0.044;Z=-4.239,P﹤0.001)。食管造影下食管病变的长度与VEGF、CD147及MVD显著相关(r=0.486,P=0.01;r=0.588,P﹤0.001;r=0.604,P﹤0.001)。CD147与VEGF、VEGFR2、MVD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r=0.976,P﹤0.001;r=0.588,P=0.01;r=0.604,P﹤0.001)。结论 CD147与VEGF、VEGFR2、MVD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与食管病变长度密切相关,提示CD147在食管癌血管生成通路中有重要作用,且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通路实现的,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沙利度胺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前瞻性研究沙利度胺干预下食管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近期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采集86例食管癌患者放疗前、中、后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血清VEGF水平,根据患者放疗中VEGF水平的变化给予沙利度胺干预,将83例(另外3例因不耐受放疗而中断治疗)患者分成服药组32例(放疗中VEGF水平升高或不变的患者给予口服沙利度胺至放疗结束)和未服药组51例(VEGF水平降低的患者不服用沙利度胺放疗至结束),观察沙利度胺干预下食管癌放疗的疗效及服用药物的安全性.另设30例健康对照组.结果 86例食管癌患者放疗前血清VEGF表达水平较30例健康对照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P<0.01),且与原发肿瘤大小(t=4.55,P<0.01)、淋巴结转移(t=7.50,P <0.01)、组织病理类型(F=3.40,P<0.01)及临床分期均有关(t=2.52,P<0.01),而与病变部位、远处转移、X射线分型、患者性别、年龄均无关(P均>0.05).服药组患者放疗后较放疗中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降低(t=2.37,P<0.05),放疗有效率为71.88%;未服药组患者放疗中、后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P>0.05),服药组与未服药组的患者比较,头晕、倦怠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2.50%和15.69%(x2=19.28,P=0.000),嗜睡的发生率分别为18.75%和1.96%(x2=5.168,P=0.023),Ⅲ-Ⅳ度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2.50%和11.76%(x2=0.061,P=0.806),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6.25%和9.80%(x2=0.026,P=0.872),Ⅲ~Ⅳ度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分别为3.13%和5.88%(x2=0.002,P=0.965),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9.38%和27.45%(x2=2.913,P=0.088),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均为0.结论 沙利度胺能够降低食管癌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后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S)对食管鳞癌KYSE-150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 将食管鳞癌KYSE-150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rhES组、X射线照射组和rhES联合X射线照射组。细胞克隆形成法测定细胞存活分数;单击多靶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放射增敏比(SER);流式细胞术检测rhES联合X射线照射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yclin B1、Cyclin D1、Bcl-2、Bax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HIF-1α、VEGF、VEGF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KYSE-150细胞的D0DqSF2值随着rhES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当达到D0照射剂量时,100和200 μg/ml rhES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14、1.27;rhES联合X射线照射组与X射线照射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增加、凋亡相关基因bax的表达增加、细胞VEGF蛋白及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t=7.97、3.02、117.55、7.22,P<0.05)。结论 rhES对体外食管癌细胞具有明显的辐射增敏作用,其机制与其抑制细胞HIF-1α、VEGF蛋白表达以及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的表达调控、诱导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