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MEGA-PRESS波谱编辑序列结合LCModel软件检测帕金森病(PD)患者双侧纹状体γ-氨基丁酸(GABA)浓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45例PD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EGA-PRESS波谱编辑序列扫描,获取GABA/Cr值;再应用LCModel软件获取GABA浓度.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PD组双侧纹状体GABA平均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GABA/Cr值均值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183).(2)PD患者症状严重侧的同侧、对侧纹状体GABA/Cr值及GABA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 PD组双侧纹状体GABA浓度均值与临床病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08,0.031;P-0.438,0.823).结论 MEGA-PRESS序列结合LCModel软件可以较准确、客观检测PD患者纹状体GABA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潜在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初次发病、具有单侧基底节区局灶性梗死灶,纹状体明显受累的脑梗死患者11例。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志愿者11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和第12周(W12)进行常规MRI和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检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在W12对部分有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症状的患者采用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Parkinson 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对照组于相同时间间隔进行DT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黑质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W1(对照组:0.709±0.005,患者组:0.732±0.121,P0.01),W4(对照组:0.710±0.005,患者组:0.776±0.067,P0.01),W12(对照组:0.713±0.005,患者组:0.904±0.112,P0.01);而且随时间延长有逐步升高的趋势。有1例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分为18分。结论 DTI可以检测到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程度及其发展过程;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可能与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弥散变化,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首次发病、单侧纹状体梗死、非纹状体梗死、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患者各20例分别作试验组和临床对照组,募集健康志愿者20名作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均进行1次弥散张量成像(DTI),试验组与临床对照组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ol指数(BI)的评分,评估患者脑梗死的预后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对部分有类似帕金森病症状的患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结果 DTI的参数分析显示:分别与临床对照及健康对照比较,试验组梗死灶同侧黑质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值分别升高30.86%(t=40.07,P=0.000)及31.42%(t=42.64,P=0.000),临床对照组梗死灶同侧黑质的MD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没有帕金森病样症状的患者比较,试验组患者中4例出现帕金森病样症状患者梗死灶同侧黑质的MD值升高22%(t=18.03,P=0.01),同时患侧黑质的MD值的上升与其帕金森病样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7,P=0.03).结论 纹状体梗死可以导致同侧黑质的继发性损害,而且这种继发性损害可能是部分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所致脑部缺氧缺血性损伤,为新生儿期最常见且严重疾病之一,早期诊断与治疗预后密切相关,同时对其生长发育影响亦较大。现对我院56例HIE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常规磁共振(MRI)表现及意义。方法:连续性收录分析2007~2008年在我院住院治疗,首次发病,病程在7 d内,有单侧肢体偏瘫及中枢性面舌瘫等体征,分别在急性期(7 d)内及亚急性期(14 d)以后进行一次及以上头颅MRI检查,确诊为单侧基底节或放射冠区单一梗死灶或单一血肿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患者,其中脑出血13例,脑梗死26例,平均年龄(51.40±7.56)岁,均有肢体偏瘫的体征,并且在两次MRI检查之间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所有患者第2次的MRI图像上,均在远离病灶的大脑脚、脑桥、延髓等一个或多个部位,相当于锥体束行程上出现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长T1短T2、或者长T1长T2的异常信号。结论:MRI可以检测到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损害的现象,临床上注意脑卒中后病灶远端锥体束行程上出现异常信号,很可能就是其继发性损害表现,这对区分与新发脑梗死或炎症等其他病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动态观察局灶性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的弥散变化,探讨丘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的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连续收录首次发病、单侧丘脑梗死患者17例为实验组,选择健康志愿者17例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和第12周(W12)进行1次DTI检测,对照组进行1次DTI检测.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生活指数(BI)以及自订的感觉障碍分级评分(Sensory disturbance rating,SDR)评定.结果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部分异向(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W1:0.42±0.02,W2:0.38±0.02,W12:0.34± 0.03,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却无明显变化.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FA值的变化百分数与NIHSS、和BI的变化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与SDR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r=-0.246,P<0.05).结论 局灶性丘脑梗死可以引起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在12周内这种继发性损害逐渐加重,而且还可能阻碍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测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铁含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42例PD患者(PD组)和41例健康人(对照组)均行SWI检查,选取相位图进行数据分析,背侧及腹侧黑质各选取3个等大圆形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每个ROI相位偏移值,利用公式计算出相位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D组黑质相位值减小(P<0.05);PD组黑质前、中、后部位相位值及黑质腹侧、背侧相位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PD组症状明显侧黑质相位值与对侧黑质相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患者黑质铁含量呈同步性增加;选取黑质内多个ROI研究黑质相位值,能较客观、整体评价PD患者黑质铁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小脑脚(CPs)及小脑上脚交叉(DSCP)的扩散张量成像(DTI相关参数特征。方法招募60名健康成人进行DTI检查,按年龄分为A组(20~39岁)、B组(40~59岁)、C组(60~79岁),每组20名。比较CPs和DSCP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在同组小脑左右侧间以及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在不分组情况下,小脑上脚(SCP)、小脑中脚(MCP)和小脑下脚(ICP)的DCavg、FA值在左右侧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年龄组间DSCP的DCavg及FA值、SCP的FA值、ICP的DCav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同部位不同年龄组间DCavg、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DTI能够反映CPs及DSCP的生理变化,直观显示小脑通路纤维束结构状态,为研究小脑病变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敏感性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对首次发病、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新发纹状体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7 d)、亚急性期(8~21 d)及慢性期(3个月以后)进行1次或多次常规MRI检测,分析其MRI资料。结果本研究中纹状体梗死患者70例,MRI检测提示黑质继发性损害患者27例(38.57%),2例患者出现双上肢齿轮样肌张力升高、面部表情缺失、等类似帕金森病样症状。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MRI表现为,梗死灶同侧黑质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在T2及FLAIR出现斑片状高信号改变,而且该信号改变在慢性期逐渐消失。结论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在MRI上有特征性改变,而且可能参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疑似体表血管瘤的患者进行MSCT扫描,然后对所获取的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现(SVR)等多维重建技术进行血管的显示.结果 真性血管瘤13例,动静脉畸形19例,静脉畸形24例,静脉曲张2例,3例为阴性.MPR三维重建技术、MIP及VR能清晰直观地显示体表血管瘤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毗邻的空间解剖关系;其中有20例能较好地显示其供血的动脉及回流的静脉.结论 MSCTA后处理技术对体表血管瘤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