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和功能定位(fMRI)在皮层运动功能区脑膜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皮层运动功能区脑膜瘤均行CT和(或)MRI检查及fMRI和静脉相MRA检查。术中肿瘤予以瘤内分块切除,然后在显微镜下分离肿瘤包膜。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 Ⅰ级12例,Ⅱ级18例,Ⅲ级2例。其中7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肌力好转6例,肌力无改变23例,肌力下降或加重3例,功能保护率9l%。结论 术前行MRA和fMRI检查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避免损伤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和脑功能区皮质,对预防术后脑水肿、保护脑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横纹肌样脑膜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WHO分类中,首次指出横纹肌样脑膜瘤是脑膜瘤的一种变种,这是一种很少见的高度恶性脑膜瘤,迄今国外文献仅报道18例犤1,2犦。我院自1999年5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3例横纹肌样脑膜瘤,现将其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例,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2岁、43岁和36岁。病灶位于后颅窝1例,鞍区2例。临床上,后颅窝病灶表现为头痛、呕吐、步态不稳,病程约2个月,神经系统检查主要是小脑半球损害的体征。鞍区病灶中1例表现为头痛、多尿、右睑下垂、复视和月经紊乱;另1例表现为双眼颞侧视野偏盲、左…  相似文献   
3.
Fas通过介导凋亡参与免疫系统调节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及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可溶性Fas(dFbs)能与膜结合形式的Fas竞争结合Fas配体(FasL),从而拮抗FasL的细胞毒作用。 由于Fas功能或抗肿瘤细胞毒功能的丧失与肿瘤的进展有关,因此,血清sFas浓度升高可能促进肿瘤的恶性倾向。本实验检测了30例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的血清sFas浓度,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自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经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星形胶质细胞瘤的住院病人3…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基底节脑出血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与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疗效,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因素。方法符合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治疗人选标准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55例,其中微创手术28例(微创组),传统手术27例(骨瓣组)。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3d及2周意识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以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3d意识障碍者骨瓣组19例,微创组10例(P〈0.01)。骨瓣组出现肺部感染和(或)器官功能障碍17例,而微创组为11例(P〈0.05)。术后3个月骨瓣组植物状态5例,死亡3例,占29.6%;微创组分别为3例和2例,占17.8%(P〈0.05)。除去植物状态及死亡病例,两组AD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手术可使患者意识较早恢复,减少并发症,从而减少植物生存和死亡率,对晚期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母婴同室有利于母子间建立感情,提高母亲护理婴儿及哺乳能力。同时母婴病房的新生儿受到母亲及医护人员的双重监护,能够及时更换尿布及清洗婴儿臀部,因此减少了臀红、尿布性皮炎的发生。现将我科对403例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观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位置深在,与颈内动脉、视神经、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是颅底较难手术的部位之一。1996年6月至2002年8月,我科共收治16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采用半导体激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13例。年龄25~72岁,平均51.8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平均23.5个月。2.临床表现:头痛、头晕15例;视力障碍13例,其中单侧视力下降10例,双侧视力下降3例,视力障碍者的视敏度均在0.5以下,单眼完全失明3例;视乳头水肿8例,其中Foster-Kenedy综合征3例,视野缺损3例;癫痫大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IFN γ基因修饰胶质瘤瘤苗的可行性。方法 以重组腺病毒将鼠IFN γ(mIFN γ)基因转染小鼠G4 2 2胶质母细胞瘤细胞 (G4 2 2 /mIFN γ细胞 ) ,ELISA法检测该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 ,MTT法检测体外增殖能力 ,动物实验观察其体内成瘤性及抗肿瘤免疫功能变化 (实验组 )。设转染LacZ基因的病毒对照 (病毒对照组 )和野生G4 2 2细胞对照 (细胞对照组 )。结果 G4 2 2 /mIFN γ细胞能分泌高水平的mIFN γ (80 0 0pg/ml) ,和对照组相比 ,体外增殖能力无显著的差异 (P >0 0 5 ) ,皮下接种后小鼠存活期延长 ,有 6 6 7%的小鼠长期无瘤生存 (P <0 0 1)。免疫功能检测显示 ,实验组小鼠腹腔MΦ受LPS刺激后mTNFα (5 6 5 8± 2 6 4 6pg/ml)和NO (15 8 3± 2 1 6 μmol/L)分泌增高 ;脾NK、CTL及腹腔MΦ杀伤活性 (5 3 7± 7 4 %、 6 5 4± 7 4 %和 4 7 5± 5 9)显著增强 (P <0 0 1)。结论 mIFN γ基因修饰的G4 2 2细胞体内成瘤性降低 ,能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质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术前诊断和脑内窥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6例小脑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资料。结果术前4例获正确诊断,误诊为脑膜瘤及室管膜瘤各1例。6例肿瘤均被全切,1例手术后死亡。存活5例病例随访4个月~5年,平均1.8年,均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Kanofsky评分:80分4例;60~70分1例。结论实质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术前正确诊断率低,MRI和DSA是主要方法。术中应用脑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提高操作技巧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和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经额下-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2 6例经额下 -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全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 ,其中大型 3例 (11.5 % ) ,巨大型 2 3例 (88.5 % ) ,并与经蝶和经额入路进行比较。方法  2 6例均经 CT、MRI诊断 ,并经病理证实。做右侧额部骨瓣成形术 ,在鞍结节处将经额入路 (于额叶下方经鞍膈 )经蝶入路 (经蝶骨平板及蝶窦前壁 )融为一体。结果 术野显露清楚 ,肿瘤全切除率高 ,占 92 .3% (2 4/ 2 6 ) ,次全切除 2例占 7.7% (2 / 2 6 ) ,无死亡病例。结论 此入路适用巨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术 ,较单纯经额或蝶窦入路手术为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维螺旋CT在鼻-蝶鞍区影像解剖及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入路的鞍底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鼻-蝶鞍区螺旋CT扫描数据,以3D重建和剪切技术重建和观察鼻-蝶鞍区的3D解剖结构.分析鼻尖-耳轮上缘连线(鼻-耳轮线)与鞍底的关系.对14例垂体瘤患者术前、术后行螺旋CT扫描和重建,评估3D - CT和鼻-耳轮线在经鼻-蝶窦垂体瘤术前规划和术中鞍底定位中的可行性.结果 鼻-耳轮线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均与蝶窦相交,其中与鞍底相交者12例占42%.鞍底-斜坡交点至鼻-耳轮线的垂直距离是(3.6±1.8)mm.3D - CT能清晰地显示鼻-蝶鞍区的解剖结构,包括蝶窦及其分隔、颈动脉和视神经管隆起、鞍底等.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鞍底定位提供重要信息.结论 3D - CT技术可获得鼻-蝶鞍区高清晰度的三维空间解剖图像,有助于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蝶窦和鞍底的定位.鼻-耳轮线可作为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路径的体表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