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间直接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寰枢椎脱位(CA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采用寰枢关节间直接撑开技术治疗CAAD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测量病人手术前后寰齿间隙(ADI)、延髓脊髓角(CMA)进行影像学评估,通过日本骨科协会改良脊髓功能评分(m JOA)进行神经功能性评估,并对上述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6例,改善不佳1例;无死亡及感染病例。术后两周复查CT及MRI,病人ADI值由术前的(5.1±1.4) mm下降到(1.0±1.1) mm,CMA由124.2°±8.1°提高至143.8°±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访6~28个月,平均13.5月,末次随访m JOA评分由术前(10.9±1.7)分提升到(13.2±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访6个月时,16例寰枢椎侧块关节面达到不同程度骨融合。结论应用寰枢关节间直接撑开技术治疗CAAD安全、有效、简便、灵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先天性颅底凹陷伴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先天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 其中16例(51.6%)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 10例(32.2%)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31例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位和枕颈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测量寰齿间距(ADI)、齿状突尖端超过Chamberlain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 并比较其差异。随访方法包括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 复查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枕颈固定融合手术, 围手术期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加重。ADI由术前的(6.2±0.6)mm减少至术后的(2.2±0.3)mm(t=8.52, P<0.001), 齿状突尖超过Chamberlain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1.3±3.0)mm减少至术后的(3.1±0.5)mm(t=12.65, P<0.001), 斜坡枢椎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 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 再进行关节重塑, 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 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 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 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 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 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 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 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 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 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接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枕颈融合术治疗的19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齿状突至钱氏线(CL)、颅底斜坡切线(WL)、枕孔线(ML)评估垂直脱位情况,测量寰齿间距(ADI)距离评估水平脱位情况,测量颈髓角(CMA)评估脊髓受压情况。19例平均随访(17.47±6.65)个月。结果 末次随访时,症状明显改善17例,有改善但不明显2例。至末次随访JOA评分[(15.63±1.12)分]明显高于术前[(11.00±2.40)分;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76%,其中优14例(73.68%),良5例(26.32%)。术前Ranawat分级为Ⅱ级7例、ⅢA级11例、ⅢB级1例;末次随访时Ⅰ级14例,Ⅱ级5例。19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50%以上的复位,其中18例CL完全复位,16例WL完全复位,15例ML完全复位,17例ADI完全复位,17例CMA恢复正常。结论 直接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不仅能够显著改善脊髓受压情况,而且能够达到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关节撑开融合技术治疗伴有脊髓空洞症的颅底凹陷(BI)合并寰枢椎脱位(AA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后路寰枢关节撑开融合技术治疗伴有脊髓空洞症的BI合并AAD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X线片评估患者植入融合器的位置;通过颈椎CT矢状位图像测量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CLV)和寰齿间距(ADI)评估BI和AAD的复位程度;通过颈椎MRI矢状位图像测量延髓颈髓角(CMA)和脊髓空洞占位率评估延颈髓腹侧受压和脊髓空洞的程度;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 43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 无植入物失败、融合器沉降或感染等情况发生。4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M(Q1, Q3)]为6(3, 9)个月, 术前、术后CLV分别为(12.8±3.8) mm、(5.8±4.0) mm(t=-0.51, P<0.001);ADI[M(Q1, Q3)]分别为5.0(4.2, 5.8)mm、1.3(0, 2.7) mm(Z=-5.70, P<0.001);CMA分别为(129.3±9.9)°...  相似文献   

6.
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11月诊断明确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12例患者进行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应用CT薄层扫描及三维CT重建术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ADI)、硬腭枕骨大孔线(CL)和斜坡枕骨大孔线(ML)上方距离,通过延髓脊髓角(CMA)评价脊髓受压程度,以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评价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监测神经传导功能,同时分析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结果共随访4~20个月(平均13个月)。与手术前ADI[(4.42±2.91)mm]、CL[(10.31±3.80)mm]、ML[(3.24±2.92)mm]、CMA[(127.83±8.75)°]及JOA评分(9.75±2.59)相比,手术后ADI[(2.96±2.08)mm]、CL[(7.16±3.19)mm]、ML[(0.29±2.36)mm]减小,CMA[(134.10±8.38)°]及JOA评分(14.83±2.94)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手术前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波形异常的10例患者中7例术后完全恢复正常形态。术后MRI检查显示,颅颈交界区减压充分,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期间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一期前方咽后入路松解后路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寰枢椎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本组共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入院后患者均常规行颅骨牵引术,常规行颈椎X线、MRI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枢椎脱位情况。所有患者采用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显露寰枢椎关节囊,去除寰枢椎之间的瘢痕、骨赘进行松解,一期在持续颅骨牵引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固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1年的神经功能。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术后2个月恢复。无脑脊液漏及食道、神经和椎动脉损伤。JOA术前为(9.3±1.1)分,术后1年(15.6±1.2)分,两者相差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论一期颈椎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寰枢椎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8 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5 例、经口腔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致枕颈失稳1 例、外伤所致2 例)的临床资料.施行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监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18 例中16 例钉棒内固定系统和寰枢椎复位良好,1 例复位不良;骨性融合良好16 例,欠佳1 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1 例突发呼吸骤停死亡.术后平均随访6.62 个月(3 ~ 28 个月),JOA 平均评分为11.62 ± 3.23,与手术前评分(7.51 ± 3.8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 5.476,P = 0.004).结论 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3 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以经口腔复位内固定钛板作为前方固定,自体颗粒骨植骨.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颈脊髓神经功能评价,MRI 及X 线判断术后寰枢间距及延髓颈髓角改善程度.结果 3 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30 min(110、130 和150 min);平均出血量为150 ml(100、200 和150 ml).术后CT 检查显示,3 例患者内固定钛板及12 枚椎弓根钛钉固定理想、无松动迹象,颅底凹陷及寰枢关节脱位得到不同程度纠正;颈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5.00%、40.00%和56.25%,平均改善率为57.08%,平均JOA 评分改善率评级为良好.其中1 例患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导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10年3月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0例齿状突游离小骨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经验。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3h,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8例患者症状改善,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小骨可以有效地进行寰枢椎之间的融合,改善齿状突小骨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1例;年龄10~69岁,平均45.42岁。经后正中入路Ⅰ期施行复位器辅助寰枢关节复位,以两块AO钢板连接枕骨与第2,3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枕颈植骨融合,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共随访6~48个月,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由术前的8.80±1.36增至术后的15.35±1.4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5,P=0.001);手术改善率达82.93%。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平均值比较,寰齿间距(9.22mm∶3.72mm)和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10.41mm∶3.23mm)减小,而延髓颈髓角(130°∶150°)和脊髓可用空间(11.13mm∶15.54mm)增加,4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术中Ⅰ期复位辅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但远期手术疗效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1例;年龄10~69岁,平均45.42岁。经后正中人路I期施行复位器辅助寰枢关节复位,以两块AO钢板连接枕骨与第2,3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枕颈植骨融合,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共随访6~48个月,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由术前的8.80±1.36增至术后的15.35±1.4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5,P=0.001);手术改善率达82.93%。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平均值比较,寰齿间距(9.22mm:3.72mm)和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10.41mm:3.23mm)减小,而延髓颈髓角(130°:1500)和脊髓可用空间(11.13mm:15.54mm)增加,4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术中I期复位辅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但远期手术疗效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D外视镜辅助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6月3D外视镜辅助ACDF治疗的15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16个月,平均(14.40±1.45)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果 所有病人均在3D外视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60 min,平均(111.33±17.88)min;术中出血量10~100 ml,平均(44.67±28.50)ml。末次随访JOA评分[(14.27±1.03)分]较术前[(9.60±1.68)分]明显增加(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在50%~80%,平均(63.41±9.54)%;其中优3例,良12例,优良率为100%。所有病人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外视镜辅助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提供良好的放大和照明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18例)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1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腰椎MRI,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VAS、JOA评分、ODI评估及改良MacNab疗效评估。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椎管内血肿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腰椎MRI显示突出的髓核摘除基本满意。与术前比较,32例患者术后2 d的VAS评分[分别为(2.21±1.18)分、(6.25±1.46)分]和ODI[(30.28±7.42)%、(68.63±11.04)%]均下降(均P<0.001),JOA评分升高[分别为(16.66±1.58)分、(12.43±1.85)分,P<0.001]。3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5)个月(10~20个月)。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32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呈下降趋势、JOA评分呈上升趋势、ODI呈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187.43、72.54、564.38,均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32例患者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为,优2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29/32)。结论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改善疼痛和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恢复生活和工作,短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前屈-后伸位MRI对诊断Arnold-Chiari畸形可能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作用,以及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Arnold-Chiari畸形患者的前屈-后伸位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寰齿间距,通过前屈位和后伸位颈椎椎管狭窄程度分级,判断颅脊交界区稳定性。单纯Arnold-Chiari畸形患者采用枕大孔减压和枕大池扩大成形术,存在寰枢椎脱位者兼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结果经前屈-后伸位MRI检查,证实有12例患者存在颅颈失稳,于枕大孔减压的同时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手术后第3天颈椎影像学检查,40例中10例脊髓空洞病灶明显缩小;12例兼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者颅颈复位满意,脊髓压迫解除;手术后3个月随访,脊髓空洞病灶明显缩小(17例),颅脊交界区骨痂形成、骨融合效果良好、颅颈复位无丢失(12例),日本矫形外科评分13.08±1.40,与手术前评分(11.08±1.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8,P=0.000)。结论前屈-后伸位MRI对判断颅脊交界区稳定性、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视镜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外视镜下ACDF。术后行临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以患者的Odom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19个节段)的手术用时为(100±6)min(80~160 min),术中出血量为(75±10)ml(40~150 ml)。椎间盘融合比例为19/19。1例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声音嘶哑,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3±1.7)个月(3~27个月)。术后3个月的Odom评分结果表明,非常满意12例,满意3例。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JOA颈椎评分为(15.8±0.2)分,高于术前的(13.3±0.4)分(t=5.8,P<0.01)。所有患者术后的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外视镜下行ACDF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前屈-后伸位MRI对诊断Arnold—Chiari畸形可能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作用,以及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Arnold—Chiari畸形患者的前屈-后伸位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寰齿间距,通过前屈位和后伸位颈椎椎管狭窄程度分级,判断颅脊交界区稳定性。单纯Arnold.Chiari畸形患者采用枕大孔减压和枕大池扩大成形术,存在寰枢椎脱位者兼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结果经前屈.后伸位MRI检查,证实有12例患者存在颅颈失稳,于枕大孔减压的同时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手术后第3天颈椎影像学检查,40例中10例脊髓空洞病灶明显缩小;12例兼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者颅颈复位满意,脊髓压迫解除;手术后3个月随访,脊髓空洞病灶明显缩小(17例),颅脊交界区骨痂形成、骨融合效果良好、颅颈复位无丢失(12例),日本矫形外科评分13.08±1.40,与手术前评分(11.08±1.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8,P=0.000)。结论前屈.后伸位MRI对判断颅脊交界区稳定性、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