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
邸飞  康慧斌  刘爱华 《北京医学》2015,37(10):936-940
目的 探讨与老年人(≥60岁)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的临床及动脉瘤特征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连续收治的320例≥60岁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吸烟、饮酒、多发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瘤体大小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年龄、高血压及动脉瘤瘤体直径相关(P<0.05),与性别、吸烟、多发动脉瘤、动脉瘤部位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仍显示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年龄、高血压及动脉瘤大小相关(P<0.05),与性别、吸烟、多发动脉瘤、动脉瘤部位不相关(P> 0.05).结论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高血压及动脉瘤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9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139例患者有眼动脉段动脉瘤149个,动脉瘤径平均为(6.4±0.5)mm。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01个,Solitaire支架32个,Lvis支架4个,Tubridge支架12个。术后即刻影像学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102个(68.5%),Ⅱ级43个(28.9%),Ⅲ级4个(2.7%)。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4.3%),缺血事件4例,其中术后出现肌力Ⅰ级1例,Ⅲ级2例,术后突然出现短暂性患侧失明1例;占位效应导致视力下降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6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29例(92.8%)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共随访135个(90.6%)动脉瘤,其中稳定115个(85.2%),改善11个(8.1%),复发9个(6.7%)。临床随访132例,mRS 0~2分130例(98.5%),mRS 3~6分2例(1.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安全可行,但栓塞效果仍需长期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我国14个临床中心采用PED治疗的33例M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33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37个PED。33例完成临床随访,30例(36个动脉瘤)完成影像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0.6±6.3)个月;动脉瘤完全或近全闭塞30个(83.3%,30/36);相对于单纯PED治疗组(71.4%),PED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闭塞率更高(100%;P=0.031);预后不良(m RS评分>2分)3例(9.1%),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30例(9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2%(8/33),术前规律服用双抗药物3 d以上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规律服用双抗药物的病人(P=0.033)。结论 MCA动脉瘤可以采用PED治疗,疗效较满意。对于直径大、形态不规则的MCA动脉瘤,可使用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以获得更高的闭塞率。术前、术后应规范应用双抗药物以减少缺血、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 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 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74例,依据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45例和较差组(mRS 3~6分)29例,并对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2组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抗血小板或抗凝史、脑出血病史、动脉瘤部位、多发动脉瘤、手术时间、再出血、癫痫、非神经系统严重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在年龄≥70岁、Hunt-Hess分级Ⅲ~Ⅴ级、合并虚弱症、手术时机>3 d、动脉瘤直径≥7 mm、发生脑缺血卒中和脑积水比例比预后较差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虚弱症、手术时机及脑缺血卒中对预后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动脉瘤直径及脑积水对结果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开颅手术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Hunt-Hess分级、虚弱症、手术时机、脑缺血卒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 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 结果 20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男11例(55.0%),女9例(45.0%),年龄(46.2±15.5)岁。位 于P1段4例(20.0%),P2段12例(60.0%),P1-P2段2例(10.0%),P3段2例(10.0%)。单纯弹簧圈栓 塞3例(15.0%),载瘤动脉闭塞11例(5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30.0%)。术后即刻影像学 结果,Raymond分级:1级15例(75.0%),2级5例(25.0%)。术后并发症:缺血事件2例(10.0%),术 后出现肌力1级1例,3级1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6例(80.0%)影像学随访10.5(6.5)个月, Raymond分级:1级13例(81.3%),2级2例(12.5%),术后复发(3级)1例(6.2%)行2次支架辅助栓 塞,6个月影像学随访无再复发。20例(100.0%)临床随访12(9.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 n scal e,mRS)0分9例(45.0%),mRS 1分5例(25.0%),mRS 2分5例(25.0%),mRS 3分1例 (5.0%),预后良好率为95.0%。 结论 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位于P2段,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46岁。主因"头痛头晕4个月"于2014年2月24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行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后进一步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个月,最高达155/95 mm Hg,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8.
颅内外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多见于青年,自发性多见,病因目前不甚明确。内膜和内弹力 板的不可逆损伤可能是脑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夹层 及夹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颅内 外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类型及目前现状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Pipeline Flex与第一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ipeline Flex或第一代Pipeline(Classic)FD血管内治疗的共862例患者(1 010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FD类型分为Flex组与Classic组, 采用1 ∶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最近邻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线资料匹配。匹配后Classic组与Flex组各纳入340例患者(Classic组纳入315例患者, Flex组纳入307例患者, 两组均为340例次手术, 按照34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匹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匹配后Classic组与Flex组比较, 支架释放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8.8%(336/340)、99.1%(337/340),χ2=0.00, P=1.000]。与Classic组比较, Flex组支架覆盖分支血管率较高[分别为67.1%(228/340)、57.9%(197/340),χ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