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细胞周期的角度探讨RNA干扰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影响的机制.方法:以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5为研究对象,构建EGFR-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载体,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转染细胞,G418筛选稳定细胞株以获得稳定的转染细胞模型,分为4组:转染shRNA-NC,转染shRNA-1组,转染shRNA-2组,转染shRNA-3组;应用半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模型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正确构建了shRNA质粒表达载体,成功转染;转染shRNA-1、2、3组较转染shRNA-NC组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下降,以转染shRNA-1和2组的抑制效应好(40.2%±3.2%,52.8%±11.3%);转染shRNA-1、2两组较对照组增殖能力下降,G0/G1期细胞增多(63.69±2.75%,60.10±2.00%vs51.08±3.42%)、S期细胞减少(28.20%±...  相似文献   
2.
闵寒  陈志荣  徐亚  陈巍峰  龚菲 《江苏医药》2013,39(11):1338-133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 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灶直径2.5-4.0cm,平均3.2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创面处理结束时间为75-145 min,平均109 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 ml).术后病理评估切除病变,9例切缘为阴性,1例腺癌,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肠壁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1例发生穿孔,予以金属钛夹夹闭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采用ESD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内镜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和普通肠镜在大肠新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患者进行了NBI检查.内镜插至回盲部,发现病变后先普通肠镜下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后切换至NBI,再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并对比观察病变和周围正常黏膜.结果 NBI下可更清晰地观察结、直肠黏膜毛细血管网;对于病变腺管开口的观察,NBI组清晰和非常清晰率达82.7%,明显优于普通肠镜组的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结、直肠病变和周围正常黏膜,NBI组清晰可见和非常清晰可见百分率达93.5%,明显优于普通肠镜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技术对大肠新生性病变的观察明显优于普通肠镜,且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吕泽  闵寒 《协和医学杂志》2021,12(2):244-248
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而良好的肠道准备则是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肠道准备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饮食控制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方面。近年来如何提升肠道准备的清洁效果、改善患者体验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临床上肠道准备的方案差异性较大,缺少统一的饮食控制方案作为指导。本文就饮食种类、限制时间、宣教方式等在肠道准备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龚菲  王皓  陈志荣  闵寒 《护理研究》2014,(7):2499-2500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护理配合。[方法]2012年4月-2013年8月来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黏膜下肿瘤病人5例均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术前做好评估、心理辅导及器械准备;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做好术后病情观察和饮食指导。[结果]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100%;操作时间平均108.6 min;住院天数平均5.8 d;发生皮下气肿1例,予保守治疗好转。[结论]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护理配合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多院区多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建设难点,采用敏捷开发方式构建一体化模式以降低运行成本和提升管理效率。方法:结合各院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现状和未来建设方向,采用敏捷开发的方式分步完成系统开发,通过一体化硬件部署和集中化管理,对互联网医疗资源进行整合。结果:成功构建多院区多个HIS下的互联网医院,提供了同质化互联网医院服务,满足了医院线上医疗的发展需要。结论:采用敏捷开发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开发效率,并且有助于降低医院建设和管理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和医院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诊治胃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32例行ESD治疗的GIN患者,并比较ESD治疗前后的病理差异,总结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结果 (1)完整切除率100%(32/32);切除病灶直径1.1~5.2 cm,平均(2.3±1.2)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75 min,平均(35.0±16.5)min;术中无穿孔发生,术中出血率12.5%(4/32),予以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无迟发性出血,32例患者均完成3~12个月随访,无病变残留或复发。(2)32例GIN患者行ESD治疗,术前低级别GIN 26例,高级别GIN 6例。行ESD后病理发现26例低级别GIN中有1例黏膜内癌,3例高级别GIN;6例高级别GIN中有2例黏膜内癌,癌变发现率为9.4%(3/32),总病理升级率为18.8%(6/32)。结论 ESD治疗GIN能及时发现胃早癌,且能安全、有效地根治。  相似文献   
10.
背景: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目的:探讨1例FAP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1例反复便血的患者接受内镜检查、病理学分析、家族史调查后诊断为FAP,应用新一代测序(NGS)技术对该FAP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该家系中存在APC基因杂合突变c. 2800_2803delACTT(p. T934fs),使APC基因发生移码突变,导致该基因氨基酸编码发生改变,形成结构异常的蛋白。该突变可导致较为严重的FAP症状,早发结直肠腺瘤和癌变。结论:NGS可更早、更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遗传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新的检测方法。p. T934fs杂合突变是引起该FAP家系发病的根本原因,受累成员需行息肉切除手术,以避免结肠恶化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