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模型软骨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与MRI分级对照分析,探讨MRI软骨损伤分级与MMP-2表达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5组,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均采用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建立OA模型,分别在术后2周、4周、6周、8周行MRI检查和病理学观察,观察退变软骨的病理变化和MMP-2表达水平。结果:随着时间延长,软骨破坏日趋明显,各组间MRI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表达水平在术后第4周最高,对照组MMP-2表达水平与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组高于术后8周组(P<0.05)。各组软骨损伤的MRI分级与MMP-2表达存在相关性(Spearman’s相关系数,r=0.547,P=0.001)。结论:MRI能够准确评价不同时期OA软骨退变的病理改变;MMP-2在退变的早期和中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接触压力标测技术与非压力感应标测技术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接触压力标测技术在房颤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非压力感应标测技术,观察组采用接触压力标测技术,比较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的左房建模时间、消融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0.62±2.61、88.70±15.41、147.23±21.83、44.82土8.67 min,长于观察组对应数值8.53±2.15、79.32±14.16、135.17±19.50、38.30土7.55 min (P<0.05),对照组的X线曝光量为466.43±62.50 mGy,高于观察组的X线曝光量430.55±57.32 mGy (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0.00 %(27/30)、73.33 %(22/30)和53.33 %(16/30),观察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3.33 %(28/30)、86.67 %(26/30)和83.33 %(25/30),对照组和观察组3个月和6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触压力标测技术可帮助术者更好地掌控导管与心肌组织之间的贴靠力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曝光量,也可提高术后长期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我院收治的174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62例和非糖尿病组112例。所有患者行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治疗,并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1个月监测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超敏C反应蛋白(hs-CP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生命指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hs-CPR、sCD40L、ICAM-1及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个月糖尿病组患者MMP-9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MMP-9明显升高,MMP-9可能是导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心脏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5.
两种子宫输卵管造影方法的输卵管显影率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检查宫颈塞法和双腔球囊导管法输卵管显影率的差别。方法我院HSG检查261例,其中宫颈塞法93例(35.63%),双腔球囊导管法168例(64.37%)。结果两种方法输卵管显影率分别为80.33%和83.74%,组间无显著差异(P=0.3305)。双腔球囊导管法组中,紧顶子宫角部亚组输卵管显影率仅有12.5%,与邻近子宫角部和宫腔中央亚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方法对输卵管显影率没有明显差异;双腔球囊导管法导管末端紧顶子宫角部时会影响该侧输卵管显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4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cy水平,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162例,Hcy15 mmol/L)和非H型高血压组(81例,Hcy≤15 mmol/L)。根据患者Hcy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类型,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易损斑块组(HHT+易损组,36例)、H型高血压+稳定斑块组(HHT+稳定组,126例)、非H型高血压+易损斑块组(HT+易损组,5例)、非H型高血压+稳定斑块组(HT+稳定组,76例)。对H型和非H型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四组(HHT+易损组、HHT+稳定组、HT+易损组、HT+稳定组)患者的Hcy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分析;对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Hcy水平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HHT组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22.2%)显著高于HT组患者(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T+易损组患者的Hcy水平、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比例、CD3~+CD4~+/CD3~+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其余三组,CD3~+CD8~+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T+稳定组患者的Hcy水平、CD3~+T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比例、CD3~+CD4~+/CD3~+CD8~+比值均显著高于HT+易损组及HT+稳定组,CD3~+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HT+易损组及HT+稳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易损组、HT+稳定组患者的Hcy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Hcy浓度水平与其CD3~+CD4~+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97,P0.05),与CD3~+CD8~+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411,P0.05),与CD3~+CD4~+/CD3~+CD8~+比值呈正相关(r=0.465,P0.001)。结论在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较高,随着Hcy浓度升高,CD4~+T细胞比例升高,CD8~+T细胞比例下降,CD3~+CD4~+/CD3~+CD8~+比值增高,免疫紊乱趋向严重,有可能会促进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正常对照组;B组:球囊损伤对照组;C组:氯血红素干预组;D组:原卟啉锌(ZnPP)干预组。A组行假手术(分离颈总动脉,但不损伤内膜),B、C、D组按文献方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B、C、D组于球囊损伤前3d至术后14d,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1ml/只、氯血红素15mg/kg、ZnPP40μmol/kg隔日1次腹腔注射。球囊损伤后第14天处死大鼠,分离颈总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颈动脉内膜增殖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颈动脉组织HO-1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A组颈动脉内膜无增厚,颈动脉组织无HO-1表达;B组和D组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D组颈动脉组织无明显HO-1表达,而B组颈动脉组织仅有少量HO-1表达;C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明显减轻,HO-1表达量显著增高,与B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血红素显著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提示HO-1在动脉损伤诱导的新生内膜形成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导管射频消融术中放置心室参考电极治疗IVT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术中对5例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RVOT-VT)室速或同源室早发生时,患者参考电极某位点上记录到较提前的v波,将大头导管置于参考电极较提前v波附近标测;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VLT)患者参考电极某位点上记录到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电位(p),将大头电极置于参考电极p电位附近标测。均先采用激动标测,再行起搏标测,标测到靶点后行射频消融。结果8例均1次消融成功,随访6~34个月无复发。证明术中放置心室参考电极作指导,可缩短靶点标测时间并提高准确性,从而提高导管射频消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18岁,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在行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发生心房颤动。用10J能量,心内同步直流电复律诱发心室颤动,立即拔出体内电极,以200J能量体外同步电击,恢复窦性心律。继续射频消融术成功,无并发症。提示心房颤动心内直流电复律有可能诱发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高龄老年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的特点和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6完成的12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和比较高龄老年组(≥75岁)与年轻老年组(60~〈75岁)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不宜或未能置入支架以及术中、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结果 高龄老年组(48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高于年轻老年组(7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老年组多见冠脉多支病变和复杂病变(P〈0.01);高龄老年组即刻治疗成功率(95.8%)与年轻老年组(9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并发症及远期随访严重不良心脏事件高龄老年组(12.5%)均高于年轻老年组(5.4%),除1例死亡病例外,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高龄老年CAD患者常有重要脏器的功能减退,其冠脉病变的特点常为多支和复杂病变,PCI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虽然较高,但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预后良好,PCI是治疗高龄老年CAD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