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APOBEC3GmRNA表达水平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27例慢性乙肝患者以及16名健康人PBMC中APOBEC3GmRNA的水平,同时检测乙肝患者外周血HBV病毒载量及肝功能ALT。结果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APOBEC3G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外周血HBV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73,P〈0.01),与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POBEC3G在人体内对HBV复制的影响可能不是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干扰素疗效与慢性乙肝患者CD2 8阳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的关系。分离 32例慢性乙肝患者及 8例正常对照PBMCs,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 8+ PBMCs,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前和结束时CD2 8+ PBMC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干扰素治疗结束时患者CD2 8+ PBMCs水平显著升高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抗病毒治疗 3个月后有 2 1例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应答标准 ,11例无应答 ;产生完全或部分应答组 ,在治疗前、后CD2 8+ PBMCs均相应高于无应答组 ;进一步分析表明 ,治疗前完全应答组显著高于无应答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部分应答组虽高于无应答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研究结果提示慢性乙肝患者CD2 8+ PBMCs水平可能与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有关 ,似可作为干扰素疗效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度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肝细胞生长素是一种多肽物质,是临床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新药,动物试验证实对实验性小鼠的肝损伤有保护肝细胞功能的作用[1].亦可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2,3],为进一步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999年11月至2000年12月全国42家医院进行了多中心的临床验证,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Fas/FasL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并对照经吡喹酮、已酮可可碱治疗前后其表达的变化,分析其意义。 结果Fas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FasL主要在浸润淋巴细胞浆、肝细胞核表达。经吡喹酮及高剂量已酮可可碱治疗后其肝组织Fas/FasL表达明显减少(P<0.01)。 结论 血吸虫感染可诱导肝细胞Fas/FasL的表达,增强Fas/FasL途径介导的肝细胞凋亡,这一机制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吡喹酮及高剂量已酮可可碱可明显下调Fas/FasL的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起肝纤维化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目前对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临床治疗手段仍相对滞后。研究表明,双环醇可以清除实验动物肝细胞内的自由基,保护肝细胞膜和线粒体,减轻肝脏炎症损伤,防止肝纤维化[1]。我们将双环醇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观察其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水平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及治疗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为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  相似文献   
6.
汉防己甲素阻抑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用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鳖甲作为对照。观察汉防己甲素对大鼠肝纤维化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组织学和生化分析表明,汉防己甲素能减少胶原在肝内沉积;免疫荧光半定量分析提示汉防己甲素组肝内Ⅰ型胶原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电镜观察发现汉防己甲素组大鼠肝内有些纤维母细胞胞浆中出现髓鞘样结构及自噬体。结论:汉防己甲素具有阻抑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药对纤维母细胞的致细胞病变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患者G1基因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患者感染的汉坦病毒M片段G1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用RT-PCR对34份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发病1周内血清中的汉坦病毒G1基因扩增,并选取7份重型,1份轻型及1份中型患者的PCR产物测序,分别与标准株HV114和R22株相应序列比较。结果:1.Ⅰ型重型患者G1区在151-210位核苷酸有意义突变的频率很高,而轻型患者则无此改变。2.Ⅱ型重型患者G1区549位,552位和692位核苷酸变异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相同,中型患者无此特点,结论:这些核苷酸变异可能与病毒毒力增强有关,从而引起临床重症表现。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状态的影响。并分析干扰素疗效与Tc和Ts细胞变化的关系。方法 用双重染色免疫细胞学技术检测32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结果 有21例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应答标准。其中9例为完全应答。12例为部分应答。11例无应答;干扰素治疗结束时产生完全或部分应答组,Tc细胞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Ts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完全应答与部分应答组之间Tc和Ts细胞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无应答组Tc与完全或部分应答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Ts细胞均显著高于后两组。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可以导致患者体内Tc和Ts细胞水平发生变化。其中尤以Ts细胞的变化更为明显。Ts水平的改变可能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商陆抗病毒蛋白对感染细胞模型中HCV复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中HCV复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PAP处理HCV感染细胞模型(HCV-HepG2),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及细胞内HCV RNA,以不同浓度的α-2b干扰素(IFNα-2b)处理同样的细胞模型作为对照。结果:经PAP处理后各模型组细胞内HCV RNA含量于48小时、96小时和144小时进行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培养上清液中HCV RNA含量在48小时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96小时和144小时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AP对HCV的抑制作用随PAP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以100μg/ml浓度的抑制作用最强。用IFN-α2b处理HCV—HepG2模型亦得出类似的结果。两者均以第48小时的抑制率最高。但在96小时、144小时时PAP对细胞内HCV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IFN(P〈0.05,P〈0.01)。结论:PAP对HCV感染细胞模型中的HCV复制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且作用强于IFN-α2b。PAP对细胞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