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对胃癌癌前病变重要性的认识,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诊断体系[1]逐步得以推广和认识。胃镜活组织检查(活检)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EN)的病灶逐渐增多,经随访研究或手术及内镜下切除后病理学检查,其中部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常规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患者病灶行再次检查,从中鉴别浸润性胃癌.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82例胃镜活检病理检查为HGIEN者,男性61例,女性21例,其中38例行普通胃镜检查,44例除普通胃镜检查外还接受了CLE检查.对比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符合指征者行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82例患者中经复查证实,良性溃疡或炎性反应8例(24.4%),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14.6%),HGIEN 10例(12.2%),浸润性胃癌52例(63.4%).浸润性胃癌患者中分化型癌36例,未分化型癌16例.CLE诊断为浸润性胃癌的21例中,17例(81.0%)与病理学诊断一致,CLE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参数κ值=0.7250.结论 从内镜活检病理诊断胃黏膜HGIEN患者中鉴别浸润性胃癌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结肠胶囊内镜(CCE)是一种新的大肠检查手段,具备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传统结肠镜检查痛苦小,且无需应用麻醉剂和镇静剂。CCE对于结肠癌及结肠息肉等疾病有较好的诊断能力。作为一种新的技术,CCE尚有许多改进空间,但其舒适、安全等特点使其有望推广应用于结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检中,具备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门脉)高压食管和(或)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经血管活性药物奥曲肽(octreotide)等紧急治疗暂时止血后,大多选用外科手术治疗或内镜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微探头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胃黏膜病变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ellvizio微探头式共聚焦内镜诊断胃黏膜病变的能力。方法:收集门诊6例胃黏膜病变患者行Cellvizio微探头式共聚焦内镜检查术。检查中静脉注射荧光素钠作为荧光剂。每例患者均经内镜直视诊断、共聚焦微探头诊断并获取靶向活组织行病理检查。符合手术指征者行外科手术。结果:6例患者共7处病灶,其中息肉2处,黏膜粗糙、发红2处,浅表凹陷灶1处,隆起伴凹陷灶1处,深溃疡1处。所有患者均完成共聚焦内镜检查,共获得连续视频图像32段。微探头共聚焦内镜易于操作其诊断正确者为6例(6/7),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Cellvizio微探头式共聚焦内镜操作简便,即时成像,是有效的胃黏膜病变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6.
胃蛋白酶原测定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可大大降低胃癌死亡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日本早期胃癌较高的发现率及手术率得益于对无症状人群的筛查,值得我国借鉴。日本早年多采用胃气钡双重造影作为早期胃癌的筛查手段,近年血清胃蛋白酶原(PG)测定作为初步筛查方法的有效性在一些报道中得到证实[1-2]。本文对PG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 PG生理基础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在胃液的酸性环境中转化为胃蛋白酶。PG可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亦称PGA)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亦称PGC)。其中PGⅠ和PGⅡ均由分布于胃底腺的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分泌,其中PGⅡ还由胃窦黏液细胞及近端  相似文献   
7.
胃镜胃癌检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癌诊断的首选方法为胃镜直视下识别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但在国内外的临床工作中,大量胃癌患者尤其是早期胃癌被漏诊或误诊,日本细川治[1]报道电子胃镜检查胃癌的漏诊率男性为25%,女性为18%,认为胃癌的漏诊与胃镜操作医师的临床年资及经验直接相关,胃镜操作年数未满10年者的胃癌漏诊率为25%,10年以上者的漏诊率为20%。日本早期胃癌检诊协会总结认为病灶过小无法窥清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