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重复DSA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9.4%(179/180),1例支架位置过高,行外科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术后即刻造影160例无内漏,18例少量内漏,2例中量内漏近段加短袖套支架(Cuff)后内漏消失;降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腹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8.6±7.2)个月,18例少量内漏12例6个月内消失、6例无加重;21例支架段假腔消失,余者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feature of pulmonary blood flow distribution after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 (TCPC) of different types, and to provide the selection of the best type .Methods. Thirty-two consecutive survival patients after TCPC underwent radionuclide lung perfusion imaging. According to the radionuclide counts in the left and right lungs, analys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blood flow from superior venous cava (SVC) and inferior venous cava (IVC) and the whole pulmonary blood flow in both lungs were made.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by the the anastomosis between IVC and pulmonary artery.Results. Group Ⅰ: The flow ratio of the IVC to left lung was greater than that to the right lung , P≤0. 01; the flow ratio of the SVC to right lung was greater than that to the left lung, P≤0. 01; and the whole pulmonary blood flow went dominantly to the left lung, P≤0. 05, which is not in line with physiological distribution. Group Ⅱ: the flows from the SVC and IVC were mixed in the middle of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常温非体外循环(OPCPB)和低温体外循环(CPB)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功能性单心室复杂畸形的效果.方法根据术中是否采用CPB,将28例功能性单心室复杂心脏畸形患者分为两组,OPCPB组:11例,均在OP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CPB组:17例,均在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记录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平均体动脉压、胸腔引流液量、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液制品用量、住院费用和出院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无明显差别,术后OPCPB组CVP明显低于CPB组(P<0.05),胸腔引流液量、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CPB组明显减少或缩短(P<0.05),血浆用量明显减少(P<0.05),住院费用明显低于CPB组(P<0.05),两组SpO2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OP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并非十分困难,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优于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围术期血液制品用量减少,有利于早期恢复;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呼吸对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循环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楚军民  吴清玉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6):473-475,W001
目的探讨呼吸对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循环血流的影响。方法对15例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的患儿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在静息及深呼吸条件下肺循环血流的变化特征。结果应用外管道的患儿,静息状态下,肺动脉为持续性前向血流,血流速为(38.0±2.3)cm/s;深吸气时前向流速增大为(67.0±3.5)cm/s;深呼气时前向流速减小为(26.0±2.3)cm/s,与静息状态时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应用内隧道的患儿,其肺动脉血流同时要受心动周期的影响,静息状态下,上腔静脉为持续性血流,血流速为(42.0±2.1)cm/s;深吸气时流速增大为(71.0±4.3)cm/s;深呼气时流速减小为(21.0±1.0)cm/s,与静息状态时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且无反向血流。应用人工血管外管道的患儿,吸气时,下腔静脉为峰值(37.0±2.3)cm/s的前向血流,呼气时为峰值(33.0±1.7)cm/s的反向血流;应用带瓣的同种血管外管道的患儿,吸气时下腔静脉为峰值(47.0±1.9)cm/s的前向血流,呼气时无前向流,且无明显反向血流。结论呼吸是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循环的另一能量来源;带瓣外管道可以减少或完全防止下腔静脉呼气时的反向血流。  相似文献   
5.
Ross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告 6例Ross手术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 自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10月 ,6例主动脉瓣瓣膜疾病病人中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4~ 38岁 ,平均 (14± 12 )岁。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伴狭窄 3例 ,其中 1例伴有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2例 ;单纯主动脉瓣狭窄 1例。均接受了Ross手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 ,全部治愈出院 ,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Ross手术安全、效果好 ,可适于某些主动脉瓣瓣膜病变 ,尤其适合于小儿及年轻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行动脉调转术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改善情况及主动脉瓣功能情况。方法 2002~2013年共549例患儿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动脉调转术,其中42例患者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其中男31例、女11例,中位月龄12个月(7 d至96个月);中位体重6.5(3.5~26.0)kg,外周经皮血氧饱和度52%~85%;左心室流出道病变类型包括肺动脉瓣异常,瓣下隔膜,隧道样狭窄,肌性狭窄,附属瓣膜组织及复合病变。术中根据病变类型采取不同方法:瓣交界粘连行交界切开,瓣下隔膜予以切除,单纯肌性狭窄则切除肥厚肌束或部分室间隔,环形或隧道样狭窄则切除纤维组织和肥厚肌肉,副瓣样组织或无功能腱索,予以切除,通过室间隔缺损跨越至左心室的腱索,切下重植。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47~344(193.5±73.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9(109~305)min,呼吸机使用时间36(3~960)h,住ICU时间5(1~48)d。体外膜式氧合(ECMO)辅助3例,均成功撤除。早期死亡2例,1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为严重感染。随访期间死亡1例,原因不明,失访3例,接受随访患者36例,随访时间24(3~116)个月;再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1例,为瓣下局限增厚纤维组织所致,新主动脉瓣轻度狭窄1例,新主动脉瓣少量反流11例,中量反流2例;随访时中位左心室-主动脉压差4(2~49)mm Hg,较术前[37.2(12.1~70.6)mm Hg]有明显改善(Z=-5.153)。1年时心脏事件免除率为91%±5%,5年时为78%±8%。结论对于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需结合解剖情况与压差评估梗阻严重程度,指征把握恰当,行动脉调转术可获得满意的中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沉默信息调控因子3(Sirtuin 3,SIRT3)及氧化应激在姜黄素(curcumin,cur)抗H9c2细胞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I/RI)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H9c2细胞,给予姜黄素预处理后建立细胞I/R模型,处理完毕后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SIRT3、凋亡相关分子表达水平,从而明确姜黄素对氧化应激、SIRT3水平及凋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SIRT3 si RNA下调SIRT3表达,给予姜黄素处理,建立I/R模型,检测上述指标,明确姜黄素是否通过激活SIRT3,抑制氧化应激抗H9c2细胞I/RI的。结果 I/R处理后细胞活力下降,LDH释放增多,ROS水平升高,MDA含量升高,还原型GSH水平下降。Western检测发现SIRT3表达下降,凋亡指标上调。姜黄素预处理后细胞活力恢复,LDH释放减少,ROS水平、MDA含量下降,还原型GSH水平上升,凋亡指标下降。SIRT3 si RNA下调SIRT3表达后,姜黄素的上述作用被逆转。结论姜黄素能有效减轻H9c2细胞I/RI,可能是通过上调SIRT3,抑制氧化应激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阜外医院12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的资料,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左心室中部压差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全组患者无早期死亡,未发生瓣周漏、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瓣膜故障、二次开胸等并发症,12例患者均出现了左心室腔中部梗阻,平均峰值差压为(53.4±17.3)mm Hg,并没有出现SAM现象,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径、主动脉瓣峰值流速、主动脉瓣跨瓣平均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12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1±27.4(4~102)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未出现人工瓣膜故障,1例患者术后随访超声提示左室流出道血流通畅,11例患者左心室中部压差为(43.4±14.2)mm Hg,较术后早期明显降低(P0.05),1例患者术后30个月心尖部室壁瘤形成,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纽约心功能分级均为I/II级。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左心室腔中部梗阻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并发症,预后不良,须尽早诊断并识别是否合并心尖部室壁瘤,及时予以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Ross 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 Ross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 方法 自 1998年 3月至2 0 0 2年 7月 ,16例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 (平均年龄 14 .0± 9.9岁 )接受 Ross手术 ,即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主动脉瓣狭窄 9例 ,主动脉瓣发育不良呈穹隆状狭窄 2例 ;主动脉瓣脱垂 5例 ,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各 1例。 结果 无手术死亡 ,全部患者治愈出院。随访 1~ 4 8个月 ,平均 30± 13个月 ,无远期死亡 ,无瓣膜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心功能 级。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及同种肺动脉瓣功能良好 ,仅 1例患者主动脉瓣有极少量反流 ;所有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 2 .1± 0 .8mm Hg(1k Pa=7.5 mm Hg) ,左心室流出道及主动脉瓣环随着年龄的生长而增长 ,平均瓣环直径较术后增加 4 .0± 2 .1mm。 结论  Ross手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安全 ,效果好 ,随机体发育而生长 ,可适于某些主动脉瓣瓣膜疾病 ,尤其适于小儿及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替换主动脉瓣术 (Ross术 )的主动脉瓣位自体肺动脉瓣和肺动脉瓣位同种异体肺动脉瓣的功能 ,自体肺动脉瓣根部内径在体循环环境中的变化。方法  1 5例Ross术患者 ,术前记录超声心动图 ,术后定期随访并记录超声心动图。多普勒方法评价主动脉瓣位自体肺动脉瓣、肺动脉瓣位同种异体肺动脉瓣有无反流、狭窄以及严重程度。比较自体肺动脉瓣瓣环及窦部的最大直径的变化。结果 随访时间为 6~ 1 8个月 ,平均 (8.1± 2 .5)月。主动脉瓣位自体肺动脉瓣及肺动脉瓣位同种异体肺动脉瓣均无中度至重度反流。最近的随访中 ,前者 1例轻至中度反流 ,3例轻度反流 ;后者 1例轻至中度反流 ,4例轻度反流 ;两者均无狭窄。出院时及最近随访主动脉瓣位自体肺动脉瓣瓣环内径无显著变化 ,而窦部内径明显增加。结论 Ross术近期效果满意。自体肺动脉瓣窦部内径早期扩张以适应体循环高压力环境 ,瓣环内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