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取2006年8月~2009年5月3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患者分成颞叶性癫痫发作手术组和颞叶性癫痫发作非手术组,每组分别随机给予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监测各组血药浓度,在有效血药浓度下观察治疗有效率,将增加给药剂量仍效差或无效的患者,给予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联合治疗,观察有效血药浓度下的治疗有效率。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对外伤性颞叶性癫痫的治疗有效率比低于有效血药浓度时的治疗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而在高于效血药浓度时其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增高(P0.05)。若单种药物在增大血药浓度时还治疗无效的患者,其在两种药物联合运用后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之内治疗有效率明显增加(P0.05)。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联用时可使后者血药浓度下降,使前者血药浓度升高,因此临床需要监测血药浓度。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仍控制不好的外伤性颞叶性癫痫,即使增加其血药浓度也不能增强抗癫痫作用,通过血药浓度的监测能及时更换或加用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本地区COVID-19患者,探讨其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北院区(安庆市传染性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2月23日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83例,其中轻型5例、普通型77例、重型1例。按流行病学分为有武汉暴露史组和无武汉暴露史组,两组病例均按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诊治,将相关实验室检测、胸部CT、治疗方案及预后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3例患者中,47例有武汉暴露史,36例无武汉暴露史。通过及时有效的综合诊疗,全部患者临床治愈出院。两组患者大多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首发症状,白细胞、淋巴细胞正常或轻度下降。胸部CT大多为特征性斑片、磨玻璃影改变,经治疗后均吸收好转。从首发症状出现到口咽拭子核酸检测连续2次(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 h)阴转的中位时间是17天。两组病例经治疗后病灶均明显吸收好转。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胸部CT、临床治疗及预后等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19普通型有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首发症状到核酸转阴的中位时间对抗病毒疗程和解除隔离时机有借鉴意义,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够达到临床治愈。初步表明SARS-CoV-2在人群传播过程中病毒致病性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在神经胶质瘤治疗中,药物化疗特别是药物靶向性化疗是胶质瘤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胶质瘤化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传统胶质瘤药物化疗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从化疗药物载体系统,胶质瘤化疗药物的一些重要靶点和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介绍近年来胶质瘤靶向性化疗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和仍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胶质瘤化疗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Labbe静脉的解剖形态和位置,探讨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的方法 来判断Labbe静脉的形态和位置,为术前决定是否适合应用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入路提供帮助.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Labbe静脉形态,测量与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STP)的距离.8例岩斜肿瘤患者术前通过3D-CTV测量Labbe静脉汇入静脉窦点与STP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术中实际测量值来验证3D-CTV对Labbe静脉位置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20侧Labbe静脉静脉窦汇入点和STP的距离为(22.91±8.09)mm,<10 mm(前置型)共2例,占10%.术前3D-CTV所显示的Labbe静脉形态与术中实际观察的形态完全一致,测量Labbe静脉汇入点至STP的距离和术中实际测量值基本一致.结论 相对于MRV和DSA,3D-CTV检查可以更方便准确地判断Labbe静脉位置.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术前有必要进行3D-CTV检查以明确Labbe静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区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颅中后窝岩斜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 结果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从后外侧到达颅中后窝岩斜区,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半球外侧面、颞骨岩部、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部分后组脑神经、脑桥外侧面、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磨除部分岩骨可以扩大内听道及三叉神经的暴露,切开小脑幕缘可以暴露部分滑车神经及部分颅中后窝. 结论 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锁孔入路充分利用了有效的骨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该入路使少数原本需要采用复杂入路方能切除的颅中后窝肿瘤,可通过较简单的手术入路进行切除.对于主体位于颅后窝的岩斜区中小型肿瘤显微切除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142例垂体瘤患者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结果全部切除115例,次全切除21例,大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者,随访37.6个月临床症状均改善.认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具有微创、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现状及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09~2012年临床分离的PA 305株.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检出产ESBLs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的P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产ESBLs菌株进行TEM、SHV、CTX-M基因检测,对耐碳青霉烯PA进行VIM、IPM、OXA-23基因检测.结果 3年中P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左氧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氨曲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305株PA中共检出48株产ESBLs,57株耐碳青霉烯.PCR检测出5株PA含TEM基因,2株含SHV基因.CTX-M、VIM、IPM、OXA-23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产ESBLs是我院耐药PA的重要原因,耐碳青霉烯的PA不含VIM、IPM、OXA-23基因.  相似文献   
8.
9.
患者女性,81岁。主诉“左眼疼痛伴视力下降半月余,加重3 d”入院。患者于2015年9月初突感左眼疼痛不适,伴视力下降,9月8日至外院就诊,眼科检查:Vod:0.15, Vos:手动,右眼角膜清亮,左眼角膜混浊,左眼前房浅,瞳孔中等大,晶状体混浊呈乳白色、膨隆,眼压:右眼17 mmHg,左眼71.0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B超示:左眼玻璃体混浊。诊断为“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左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予“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9月23日患者复诊,查眼压:右眼14 mmHg,左眼>60 mmHg,诊断及治疗用药如前,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因患者用药后左眼自觉症状改善,故未予重视,未行手术治疗。11月20日左右,患者又感左眼疼痛,随即至当地社区医院就诊,具体治疗不详,左眼疼痛加重,视物模糊不清症状渐进性加重,左眼分泌物增多,伴左侧头痛加重。12月4日患者因左眼疼痛剧烈,视物模糊不清,夜不能寐来我院眼科就诊并收治入院,眼科检查:Vod:0.15,Vos:手动,左眼球结膜混合充血,左眼角膜水肿,角膜中央可见溃疡灶,大小约3 mm,溃疡灶底部干净平整,鼻上及鼻侧溃疡灶边缘可见大小约0.5 mm的基质混浊灶,混浊灶位于瞳孔缘处,角膜后灰白色KP (+++),前房浅,前房少许絮状混浊,下方白色积脓,高度约2 mm,瞳孔欠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晶状体全混浊,呈乳白色,晶状体囊膜膨隆(图1),眼压:右眼15 mmHg,左眼T+3。左眼B超检查示:左眼玻璃体混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部分半椎板入路与半椎板入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经部分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以及同期采用半椎板入路治疗的30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脊柱稳定性、住院时间及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均获全切除,患者症状和体征术后均明显改善。与半椎板入路组相比,部分半椎板入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与脊柱畸形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部分半椎板入路较半椎板入路创伤更小,不增加手术风险与并发症,用于治疗椎板节段间椎管内神经鞘瘤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